《纳米柱状薄膜努力成为光学 “黑洞”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31
  •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物体,是由于物体上反射出的光波进入眼睛。如果某种物体可以全部吸收所有波段上的光波,光波无反射、无透射。那么,这种物体就无法被人眼和各种光学仪器直接观察到,这个物体也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光学隐身。

    为了充分感知到物体发射或反射出的最微弱的光波,光学仪器内部就应该尽量减少各种因反射带来的特定波段杂散光的干扰。各种高性能光吸收材料,可以使得光学仪器内部做到完全无反光。

    因此,照相机、望远镜等光学仪器内部结构需要全部涂成不反光的黑色,才能获得高清晰的图像。红外成像、紫外成像则可以获得被观察物体的更多信息,在军事上用途很广,光学追踪光学侦查等都需要开发全波段范围的高性能光吸收材料。

    提高光吸收材料的吸收率,对于太阳能的高效利用也十分重要:冬天阳光下穿上深色的高吸光率的衣服可以身体更加温暖。太阳发出的光波能量主要集中在0.2~2.5μm波长范围。拓宽光吸收波段,提高光吸收率,有利于更加高效转化更多的太阳能。

    光波投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吸收、反射和透射现象,物体吸收的光波能量和投射到其上的光波总能量之比称为该物体的光吸收率(α=I吸收/I入射),针对不同波长光线物体具有不同光吸收率。

    那么,物质是如何吸收光线的呢?

    从固体物理的角度,固体材料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模式吸收光线:禁带跃迁吸收,激子吸收,自由载流子吸收,杂质和缺陷吸收等。

    每一种材料针对不同波长的光线都有本征的光吸收系数。

    大多数物体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光吸收,通过改变表面形貌以及组织结构、材料的几何形状可以提高材料的吸光率。比如,通过控制材料表面的劈尖结构以及增加有利于光波多次反射的界面结构均可以提高光吸收率。但由于这种结构控制在尺度上需要与光波波长相匹配,因此,通过材料结构的控制提高光吸收性能给材料科学家带来挑战。

    黑色天鹅绒,就是一种既利用材料本征光吸收性能又利用结构的高性能光吸收材料。2014年英国 SurreyNanoSystems 公司开发的 VantablackS-VIS 材料由碳纳米管构成,其光吸收率可以高达99.8%。一些黑色涂料光吸收率也可以达到97%以上。

    但这些材料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多为有机材料,结构比较脆弱,对环境和使用条件敏感,风不能吹手不能碰,而且失效后会产生剥离,导致光吸收性能下降,同时还会污染仪器设备。因此,开发各种环境下具有高稳定性的光吸收涂层具有较大的应用意义。

    陶瓷的力学化学性能相对稳定,在物体表面沉积具有光吸收性能的陶瓷薄膜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来说,光吸收陶瓷薄膜的光吸收波长范围较窄,光吸收率也不高。日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表面防护课题组开发出一种超黑高稳定性宽频谱光吸收涂层技术。

    TiAlN涂层(a)PVD成膜示意图,(b)涂层断面结构,(c)涂层剖面结构,(d)(e)涂层表面形貌,(f)在铜片表面的涂层,(g)PET柔性基底表面的涂层

    该技术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在金属、半导体、陶瓷、玻璃、高分子等基材表面制备的超黑TiAlN涂层。涂层具有精巧的纳米柱状结构,柱状晶直径约为50nm,晶界宽度约17nm,光线在柱状晶之间多次反射提高吸收率;纳米柱表面为锥形劈尖结构,可以有效地捕获引导入射光进入柱状晶界面;底层为层状结构,有利于提高其在各种基体材料上的附着力。

    经测试,在200nm~2500nm宽频谱范围内具有三棱锥顶部的纳米柱状结构的TiAlN膜的光吸收率为0.89。在纳米柱状晶TiAlN黑膜顶层制备一层SiO2减反射涂层,可进一步提高吸收率至0.92。采用多层Cu/TiAlN/TiAlON/TiO2-SiO2的黑膜-减反膜串联结构,光吸收率可提高到0.95以上。

    在可见光范围内,这种光吸收涂层的光吸收率能达到97%!

    该光吸收膜在350℃~550℃温度下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基底材料适用范围包括金属、半导体、陶瓷、高分子等大多数常见材料。附着了这种光吸收膜的材料,可用在照相机、望远镜等光学仪器内部吸收干扰光线,拍出的照片、看到的图像会更加清晰。

    未来,这种涂层技术还能应用于哪些领域,可能就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了。

    该技术已经申报发明专利CN201210063873.8,DD180138I。

    (a)宽频谱涂层光吸收谱,(b)Cu/TiAlN涂层拉曼发射谱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18485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制备各向异性“孔洞石墨烯”气凝胶 构建柱状低温热电化学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3
    • 石墨烯气凝胶,经由石墨烯片层三维搭接、组装而来的石墨烯宏观体材料,具有三维连续多孔网络结构,表现出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优异导电性能及电化学行为,在能源存储、传感、吸附、复合材料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常规石墨烯气凝胶的三维组装以石墨烯片层间的“面-面”局部搭接方式为主,进而形成具有三维无规连续多孔网络。石墨烯片层间的这种“面-面”堆垛-搭接方式,是一种无规、随机组装,往往会使得部分石墨烯片层形成类石墨结构,造成石墨烯本征性能(如比表面积、力学、电学等)损失。此外,传统石墨烯气凝胶所具有的这种无规三维多孔网络还引入高界面电阻及曲折离子通道问题,对电化学行为中的电荷-离子传输及有效电化学活性面积维持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制约石墨烯材料在电化学能源器件中应用的瓶颈。因此,如何设计新的石墨烯组装策略,制备高性能石墨烯气凝胶材料,仍是一个重要挑战。 针对石墨烯气凝胶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学同研究员领导的气凝胶团队通过“局部氧化刻蚀”在氧化石墨烯片层上进行造孔,获得孔洞氧化石墨烯,随后将孔洞氧化石墨烯与还原剂分散液高度浓缩,实现其液晶化,进一步经原位溶胶凝胶及超临界干燥获得各向异性“孔洞石墨烯”气凝胶,如图1所示。所得各向异性“孔洞石墨烯”气凝胶由孔洞石墨烯片层经有序排列而成,表现出规整的三维多孔网络(规整的孔道/孔壁及孔壁上的大量微孔)、低密度(42-55 mg cm-3)、高导电性(~165 S m-1)、高比表面积(537~837 m2 g-1)等诸多优点。最后将该气凝胶作为电极材料,辅以共晶混合物“水-甲酰胺”作为低温电解液,构建出可在温度低至零下40 °C的环境中正常工作的柱状低温热电化学池,表现出低离子传输阻力(15.7 Ω)及高输出功率(3.6 W m-2)。当15个热电化学池进行串联组装成器件时,可实现~2.1 V电压的稳定输出,在低温能源器件应用中表现出重要应用前景。 图 1 各向异性“孔洞石墨烯”气凝胶基本表征:氧化石墨烯片层的透射电镜照片(a1)及氧化石墨烯液晶的偏光显微镜照片(b1),孔洞氧化石墨烯片层的透射电镜照片(a2)及氧化石墨烯液晶的偏光显微镜照片(b2),氧化石墨烯及孔洞氧化石墨烯片层的拉曼光谱(c),各向异性“孔洞石墨烯”气凝胶的光学照片(d)、扫描电镜照片(e,f)、力学(g)、电学(h)及比表面积数据(i)。 相关成果以“High-Efficiency Cryo-Thermocells Assembled with Anisotropic Holey Graphene Aerogel Electrodes and a Eutectic Redox Electrolyte”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2019,1901403)上。博士生李广勇、硕士董大鹏及澳门大学洪果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学同研究员与英国UCL的宋文辉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的闫立峰教授。论文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等资助。
  • 《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连续制备及全碳电路研制获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4
    • 单壁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光学性质,在柔性和透明电子器件领域可作为透明电极材料或半导体沟道材料,因此被认为是最具竞争力的候选材料之一。开发出可高效、宏量制备高质量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已成为该材料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难题。首先,迄今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尺寸通常为厘米量级,批次制备方式不能满足规模化应用要求。其次,由于在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工艺过程中通常会引入杂质和结构缺陷,使得薄膜的光电性能劣化,远低于理论预测值。因此,发展一种高效、宏量制备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孙东明团队与刘畅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连续合成、沉积和转移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技术,实现了米级尺寸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连续制备,并基于此构建出高性能的全碳薄膜晶体管(TFT)和集成电路(IC)器件。研究人员采用浮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反应炉的高温区域连续生长单壁碳纳米管,然后通过气相过滤和转移系统在室温下收集所制备的碳纳米管,并通过卷到卷转移方式转移至柔性PET基底上,获得了长度超过2 m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对该过滤沉积过程进行流体仿真,其结果表明当调节出气口速度使抽滤过程处于平衡状态时,该过滤系统中的气流呈现出均匀的气流速度分布(图1)。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表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分布均匀性,在550纳米波长下其透光率为90%,方块电阻为65Ω/□(图2)。研究人员利用所制备的碳纳米管薄膜构筑了高性能全碳柔性透明晶体管(图3)以及异或门、101阶环形振荡器等柔性全碳集成电路(图4)。   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开发出米级长度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连续生长、沉积和转移技术,所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及其晶体管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为未来开发基于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大面积、柔性和透明电子器件奠定了材料基础。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装备研制计划、辽宁百千万人才计划、青年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连续制备技术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ZL201410486883.1),相关论文于近日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