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CRISPR-Cas9系统R-loop复合体形成机制研究中获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1-23
  • 2017年11月14日,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课题组关于CRISPR-Cas9系统中Cas9蛋白复合体结合靶DNA形成R-loop复合体的过程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The initiation, propagation and dynamics of CRISPR-SpyCas9 R-loop complex”。

      CRISPR-Cas系统是细菌和古细菌抵御外来基因入侵的后天适应性免疫系统,它通过来源于外源基因片段转录产生的非编码RNA的引导实施对外源基因的破坏。近年来,基于II型CRISPR系统发展起来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因其设计简单、特异性强、效率高等优点,已成为最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被广泛用于基础理论、基因诊断以及临床治疗等领域。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其他基因编辑工具类似,CRISPR-Cas9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脱靶效应。阐明造成脱靶效应的来源及分子机制,并对其进行改进,是CRISPR-Cas9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本项研究中,娄继忠课题组综合利用生物化学、单分子荧光技术及计算生物学方法对酿脓链球菌Cas9 (Streptococcus pyogenes Cas9, SpyCas9) 蛋白复合体识别靶DNA,并形成R-loop复合体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Cas9-sgRNA复合体将靶DNA序列分成多个功能区域:PAM、linker、seed、middle以及tail区。这些区域在R-loop的稳定性上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碱基错配的敏感度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其中seed区对错配的敏感性最高,middle区则存在序列依赖性。Linker区与tail区有较高的错配容忍度,有趣的是tail的错配反而能够增加其对靶DNA的切割活性。单分子荧光实验发现,Cas9-sgRNA复合体与靶DNA在形成R-loop过程中,至少经历一个高度动态的中间构象状态。这一中间态的稳定性,对于Cas9蛋白的切割活性密切相关,当sgRNA与靶DNA的近PAM区有18bp长度配对时,该中间态具有最高的稳定性,使得Cas9蛋白具有最高的靶切割活性。

相关报告
  • 《CRISPR-Cas9系统R-loop复合体形成机制研究中获得进展 》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06
    • 2017年11月14日,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课题组关于CRISPR-Cas9系统中Cas9蛋白复合体结合靶DNA形成R-loop复合体的过程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The initiation, propagation and dynamics of CRISPR-SpyCas9 R-loop complex”。 CRISPR-Cas系统是细菌和古细菌抵御外来基因入侵的后天适应性免疫系统,它通过来源于外源基因片段转录产生的非编码RNA的引导实施对外源基因的破坏。近年来,基于II型CRISPR系统发展起来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因其设计简单、特异性强、效率高等优点,已成为最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被广泛用于基础理论、基因诊断以及临床治疗等领域。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其他基因编辑工具类似,CRISPR-Cas9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脱靶效应。阐明造成脱靶效应的来源及分子机制,并对其进行改进,是CRISPR-Cas9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本项研究中,娄继忠课题组综合利用生物化学、单分子荧光技术及计算生物学方法对酿脓链球菌Cas9 (Streptococcus pyogenes Cas9, SpyCas9) 蛋白复合体识别靶DNA,并形成R-loop复合体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Cas9-sgRNA复合体将靶DNA序列分成多个功能区域:PAM、linker、seed、middle以及tail区。这些区域在R-loop的稳定性上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碱基错配的敏感度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其中seed区对错配的敏感性最高,middle区则存在序列依赖性。Linker区与tail区有较高的错配容忍度,有趣的是tail的错配反而能够增加其对靶DNA的切割活性。单分子荧光实验发现,Cas9-sgRNA复合体与靶DNA在形成R-loop过程中,至少经历一个高度动态的中间构象状态。这一中间态的稳定性,对于Cas9蛋白的切割活性密切相关,当sgRNA与靶DNA的近PAM区有18bp长度配对时,该中间态具有最高的稳定性,使得Cas9蛋白具有最高的靶切割活性。 娄继忠研究员与宋广涛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曾俨助理研究员和博士生崔洋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1219103,31300772,31222022)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项目编号:2014CB910202)的资助。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王艳丽研究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诠释深海锰结壳生物矿化研究中获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课题组在深海微生物主导参与锰结核成矿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结果以2篇研究论文分别在国际TOP学术期刊Chemosphere(IF=8.94)和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IF=7.129)上发表,该成果诠释了微生物代谢在锰离子富集及成矿中的作用机制。 锰结壳广泛分布于2000米以深的海底,在密集区每平米可达到百公斤以上,全球海底总储量估计约3万亿吨以上,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海底锰结壳通常生长于海底坚硬的海山或基岩上,其成因可能与深海特殊地质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或生物过程有关,但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观点。除了海底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以外,微生物矿化作用也非常值得关注。一些微生物的成矿效率可达物理化学作用的105倍以上,在锰结壳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从深度为~2500 m西太平洋海底获得的锰结壳样品中,首先分离获得一株耐高浓度锰离子的深海菌株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MNB17),进而利用该菌株开展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单胞菌菌株MNB17直接参与锰元素的富集与成矿过程,并证实其催化成矿类型与锰离子浓度有关,即锰离子浓度的高低决定着不溶性的碳酸锰和氧化锰形成。其中,在相对低浓度中,菌株MNB17可形成以菱锰矿(JCPDS#44–1472)为主的矿物;而在相对高浓度中,则形成以氧化锰矿(JCPDS#81–2261)为主的矿物。 研究团队通过代谢组学诠释了菌株在不同锰离子浓度下如何调控形成不同锰矿的过程。结果表明:在不同锰浓度下该菌株的能量代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相对低浓度锰离子溶液中,菌株MNB17有氧及无氧呼吸旺盛,同时脂肪酸发生降解,可为菌株代谢提供充足的能量,进行氨化作用形成菱锰矿;而在相对高浓度锰离子溶液中,菌株有氧及无氧呼吸下降,导致氨化作用减弱,负责锰离子氧化的多铜氧化酶的表达显著提高,因此氧化锰矿占比相应增加。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向高浓度锰离子溶液中添加外源有氧呼吸底物,成功地将氧化锰矿转变为菱锰矿,验证菌株MNB17可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参与不同浓度锰离子中的成矿过程,并决定最终成矿类型。 研究团队的另一结果还发现:高浓度锰离子条件下,菌株胞内ROS生成明显增加,ROS也参与催化氧化锰矿的形成。转录组学揭示:在锰离子培养条件下,菌株MNB17的组氨酸合成通路基因显著上调。组氨酸是α-酮戊二酸的前体,α-酮戊二酸通过非酶催化反应消除胞内过剩的ROS,减少氧化锰矿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向高浓度锰离子溶液中外源添加组氨酸,成功地将氧化锰矿转变为菱锰矿,进而也验证了组氨酸代谢也参与了菌株MNB17锰成矿形式。 上述成果为微生物参与锰矿形成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并诠释了其作用机制。我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团队的杨娜副研究员为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中心张国良研究员在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专项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Xiuli Xu, Steven W. Polyak, Kai Zhang, Honghua Li, Na Yang*. 2022. Role of intracellular energy metabolism in Mn(Ⅱ) removal by the novel bacterium Stenotrophomonas sp. MNB17. Chemosphere, 308,136435.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2.136435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Honghua Li, Linlin Ma, Na Yang*. 2022.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Stenotrophomonas sp. MNB17 revealed mechanisms of manganese toleranc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the role of histidine biosynthesis in manganese removal.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44, 114056. 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2.11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