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机组单磨25%大比例掺烧芦竹关键性技术突破》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12
  • 2025年1月8日,能研院(上海成套院)承担的国家电投B类课题《芦竹生物质掺烧降碳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在上海电力漕泾电厂百万机组进行了能源植物大比例共磨掺烧试验。试验期间,制粉系统运行和锅炉燃烧均保持安全稳定,污染物排放未见明显变化,实现了国内首例百万千瓦机组共磨25%比例掺烧能源植物的关键性技术突破。

    低成本共磨生物质混煤掺烧技术,是由我院锅炉技术中心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基于能源植物——超级芦竹制备的生物质颗粒(干基热值4500Cal/kg),与煤均匀掺混、经磨煤机制粉后送至锅炉进行燃烧,通过控制制粉系统关键参数,实现燃煤机组大比例掺烧芦竹以及降碳的关键性技术。

    按单台百万机组掺烧25%生物质计算,年利用4500小时可实现发电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44万吨,市场碳交易价格按100元/吨(按照2024年12月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测算年可实现碳交易收入约4400万元,降碳效益显著。随着国家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对发电行业碳排放配额逐步收紧,碳排放配额交易成为燃煤电厂的新增盈利点,煤电机组通过共磨掺烧生物质可以实现降本增效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效益。

    能研院(上海成套院)将发挥好专业化公司作用,积极探索发展新技术,坚持以经济、绿色、低碳为导向,助力集团内发电企业在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均衡增长战略”中取得更好的绿色降碳社会效应和提质增效的经济效益,促进燃煤发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210/1426285.s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电投实现燃煤机组单磨10%比例共磨掺烧牛粪生物质技术突破》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5-14
    • 近日,国家电投集团能研院与内蒙古公司电力分公司联合开展牛粪生物质5%—15%比例共磨掺烧试验,通过控制优化制粉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实现了国内首例风扇磨共磨10%比例掺烧牛粪生物质的关键性技术突破。 该技术成果依托能研院锅炉技术中心科研团队多年研究的共磨掺烧技术,基于国家电投集团B类课题研究《芦竹生物质掺烧降碳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形成的技术。技术成果的试验成功,实现了燃煤机组降碳,解决了电力企业碳排放配额缺同时也为霍林河地区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置利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霍林河地区存在约20万吨的牛粪无法处置,若实现全部牛粪的消纳处理,可供给500兆瓦燃煤机组装机的10%比例掺烧,实现年碳配额交易收入约1370万元。按电力分公司100兆瓦单台机组掺烧10%生物质计算,年利用5626小时可实现发电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2.72万吨,市场碳交易价格按100元/吨(按照2024年12月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测算,年可实现碳交易收入约272万元,降碳效益显著。 随着国家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对发电行业碳排放配额逐步收紧,碳排放配额交易成为燃煤电厂的新增盈利点,煤电机组通过共磨掺烧生物质可以实现降本增效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效益。
  • 《智能网联汽车要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27
    • 在日前举办的2022年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上,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就全球智能汽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创新与突破阐述相关思考与建议,其中不乏提出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要有中国方案,走出独特的中国路径。 智能网联汽车,现在是汽车领域的热词,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1.1万余家,其中在2019年至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达16.6%。 对于汽车产业而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变革趋势,是业界所公认的,也被认为是全新的机遇窗口,今年我国智能电动汽车的销量在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已经过半。不过,汽车产业如何更好地实现网联化,依然有不少待解问题:一方面,网联化究竟以何种形式实现,哪种形式的网联化更适合中国的汽车产业和国内的技术条件和消费环境,各方目标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在一些可以预见的方向上,尚有不少关键性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建立智能网联信息的物理体系架构,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特征,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而构建这一一体化系统,不仅需要在多个平台上取得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也需要在包括芯片等在内的关键零部件上取得优势。更为关键的是,许多关键性技术已经不局限于汽车本身了,而是涉及信息技术的诸多深度领域,也涉及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而如果能够在这些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也将不只造福于汽车一个行业。 事实上,许多企业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推动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重要路径。但是,由于智能网联汽车需要的技术积累较多,基础领域自主研发能力的缺口还较大,这一弯道也许不会很快实现,需要详细规划,科学论证,并假以时日。 换言之,业界当下要做的,应当是沉下心来做好基础性研究和相关论证,通过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完成技术积累,并促进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而非盲目发布产品,盲目乐观轻敌。毕竟,许多海内外同行也在进行着相关技术研发。而在研发过程中,如何避免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研发、冗余建设、内耗竞争,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新技术的应用,要避免企业研发端生产端“剃头挑子一头热”,社会使用端消费端却不会用,不敢用、不挣钱的情况。汽车作为一种复杂工业制成的大件商品,其是有生命周期的,其产业也因此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如何实现新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进展能够与客观实际使用条件具有适配性,最终使得新技术能够落地,能够一步步被消费市场接受且应用,也考验着行业管理者和研发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