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热液喷口的鳞状足蜗牛基因组揭示了生物矿化盔甲的起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23
  • 新研究成功进行了对深海热液喷口的鳞状足蜗牛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人员鉴定了调节其坚硬部分形成的25种蛋白质(转录因子),通过与其他相关动物的数据进行对比表明,对这一古老的 “生物矿化工具包” 的修改,使动物能够反复产生新的坚硬部件,从而获得新的功能。

    现代动物产生大量生物矿化的坚硬部分和骨骼,例如人类的骨头和牙齿、蜗牛的壳、蛇的鳞片和各种蠕虫的甲壳。它们具有从结构支撑到供给到保护等截然不同的功能。因此,新硬化部分的演化与新功能的多样性和获得直接相关,当生物矿化元素首次出现在寒武纪时,它们导致了动物身体形态的多样化。触手冠类无脊椎动物,包括软体动物(如蜗牛、蛤蜊、甲壳虫、鱿鱼)、多毛类蠕虫、腕足动物和苔藓动物等,特别擅长“发明”新的坚硬结构。尽管已经假设了一个通用的“生物矿化工具包”,然而,这些结构的形成还没有基因组学的基础。

    香港科学技术大学和日本国立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成功地测序了鳞状足蜗牛的全基因组,这是迄今为止可获得的最完整和连续的触手冠动物基因组。

    研究表明,发明新的坚硬结构的关键不是新基因的进化,而是修改和重新部署一套古老的、保存完好的基因组工具。未来的研究将此工具包的元素和特性与最终的表型联系起来,将有助于阐明如何控制下游过程以塑造各种已知的硬部件,甚至如何设计新部件。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2020年4月24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王琳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www.jamstec.go.jp/e/about/press_release/20200408/
相关报告
  • 《深海底鳞角腹足蜗牛被正式列为濒危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29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7月18日发布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最新情况。鳞角腹足蜗牛(Chrysomallon squamiferum,一种印度洋深海热液喷口特有的独特铁鳞片物种),已被新加入濒危红色名录。这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第一个考虑深海海底资源开发的案例,表明评估人为活动对深海生物的影响的重要性。 由日本海洋地球科学和技术局(JAMSTEC)牵头,与日本国内外的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利用众多研究船和潜水器,调查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印度洋海底热液活动。作为科学家超前沿和先进研究(Scientist, Super-cutting-edge Grand and Advanced Research,SUGAR)项目成员的Chong CHEN、JST STAR、JAMSTEC,他们在多个领域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包括该物种的生理学、进化和生态学,促进了IUCN红色名录对该物种的完整评估。 鳞角腹足蜗牛目前只被发现生活在印度洋的三处深海热液喷口,生存面积相当于两座足球场那么大。近年来,人们想要在热液喷口进行海底硫化物开采,这三个喷口中的两个(Kairei和Longqi)目前正在接受国际海底管理局颁发的采矿勘探许可证。适宜的栖息地数量有限,其专门栖息地的范围有限,种群间不频繁且分散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未来海底资源开发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的关切,这些都有助于评估鳞角腹足蜗牛是否处于濒危状态。 红色名录的这一新增内容是一个重要的案例研究,它表明了如何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应用于居住在深海栖息地的物种,这些物种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时基本上未被探索,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如何被用作深海保护的关键工具。相关研究论文于2019年7月23日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上,文章强调了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刁何煜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比较基因组方法揭示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环境及其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2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了深海灰蝾螺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基于比较基因组方法探索驱动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热液喷口的分子机制,成果2024年11月10日在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正式发表。 深海灰蝾螺Thermocollonia jamsteci(Mollusca、Gastropoda、Vetigastropod、Trochida、Colloniidae)是深海热液喷口中具有代表性的腹足动物。深海热液喷口的特点是高静压、缺氧、黑暗和有毒物质,目前人们对生物体如何适应这种极端的海洋生态系统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二代DNA测序和三代DNA测序技术完成了对深海灰蝾螺基因组的预测和组装,利用Hi-C技术完成了灰蝾螺染色体组装,构建了深海灰蝾螺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组装得到的基因组大小为2.54Gb,Contig N50为1.16Mb,Scaffold N50为231.02 Mb,组装结果成功挂载到11条染色体上,挂载率为96.68%。比较分析发现深海灰蝾螺染色体经历了大规模重排、反转、融合与混合。 研究团队利用从头注释技术、基于同源基因的注释技术,并利用二代转录组和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完成了灰蝾螺基因的蛋白编码基因注释。利用这些基因组及其注释结果,通过比较基因组技术研究了深海灰蝾螺对深海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为与深海适应相关的遗传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深海灰蝾螺基因组大小是迄今为止Vetigastropoda亚纲动物基因组中最大的,影响基因组大小变异的因素包括基因组复制事件、单个基因或基因家族的丢失或获得、重组事件、转座子扩张。 染色体内基因顺序在长时间跨度内的混乱是无数次重叠倒位和其他染色体内重排的累积效应。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深海灰蝾螺分化于180.92Ma(95%的置信区间为153.88-210.48 Ma),这和当时发生的三叠纪末(~200Ma)大规模灭绝有很大关系。BBSome和RFX4 基因在深海灰蝾螺中呈正选择,它们除了在纤毛蛋白运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在纤毛介导的信号转导中起作用,调控着发育和机体的稳态。在深海高压环境下,深海灰蝾螺通过增强纤毛内运输机制来抵抗深海高压和缺氧环境。总之,对深海灰蝾螺的基因组大小和染色体进化的分析,以及所涉及的纤毛内运输机制,结合地质史上的三叠纪末期大规模灭绝事件,为研究深海软体动物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维度。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段泽林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包括陈楠生研究员和惠敏副研究员。王静、刘淑雅、徐青、陈浩和李超伦为该论文共同作者。本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崂山实验室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Zelin Duan, Jing Wang, Shuya Liu, Qing Xu, Hao Chen, Chaolun Li, Min Hui*, Nansheng Chen*. Positive selection in cilia-related genes may facilitate deep-sea adaptation of Thermocollonia jamsteci[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950: 175358.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