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岩土所二氧化碳在粘土中扩散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3
  •         CO2的地质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容量巨大的地下咸水层是实现CO2封存的主要场所。粘土是一种致密富含微孔的矿物,地下富含粘土的岩层一方面可吸附大量的CO2,实现CO2封存,另一方面由于含有粘土的致密盖层具有极低的渗透率,可有效防止注入CO2的逃逸。因此研究CO2在粘土中的运移特性对评估CO2的泄露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粘土是一种渗透率极低的致密矿物,一般认为扩散是气体运移的主要方式。扩散系数是衡量气体扩散能力的最重要参数。一般实验测量的扩散系数为Fick扩散系数,且粘土的微孔主要以分子层间微孔,难以实验上直接测量。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海翔首次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CO2在粘土层间孔隙中各种扩散系数,尤其是M-S和Fick扩散系数随地质条件(压力,含水量,温度)的演化。与通常自扩散系数随浓度(压力)增加单调减小不同,受粘土自由体积的影响,CO2自扩散系数随CO2压力先增后减。CO2的M-S和Fick扩散系数随着CO2压力,含水量和温度的升高单调增加。基于自扩散系数和M-S扩散系数,研究人员提出了表征CO2分子间扩散耦合强度参数:它首先随CO2浓度增加,但当浓度超过2(分子/单位晶胞)时开始减少,与粘土自由体积的变化一致。这说明当地层含水量一定时,随着CO2埋藏深度的增加,CO2扩散加快,泄露风险增加,降低含水量有利于减小其泄露风险。该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CO2在粘土中扩散的微观机制,并提供了实验上难以测量的扩散系数,为预测气体运移,评估CO2泄露风险提供重要依据。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该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相关报告
  • 《武汉岩土所基于光纤传感监测超临界二氧化碳运移前缘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全球气候变暖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切的重要环境问题。为减轻大气含碳量及控制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二氧化碳(CO2)地质封存技术逐渐被认可为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来应对上述气候问题。地下深部咸水层作为主要的封存载体因具有分布广泛、储存量大等特点被视为CO2长期封存的最优场地。然而,由于储层应力场改变以及存在的天然裂缝、断层等地质结构、构造,CO2封存过程可能存在泄漏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CO2运移过程包括运移路径和前缘进行实时监测。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已经对CO2室内岩芯驱替实验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于CO2溶解捕获机理及运移过程的监测,但缺乏在封存条件下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实时运移过程中应力场变化及运移前缘的同步监测。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首次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技术对不同状态CO2的驱替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揭示了在CO2注入压力诱导下的应力场变化机理以及运移前缘规律。   研究人员采用的岩芯驱替夹持器可满足在50 MPa以及60℃条件下的实验要求,同时能够实现scCO2(31.1℃,7.38 MPa)的稳定驱替。采用的两根FBG传感器,规格为单根光纤上嵌入三个中心波长连续分布的光栅且沿岩芯轴向方向对称粘贴于岩样表面。实验样本为四川盆地侏罗纪上统蓬莱镇组红色砂岩。实验结果表明,岩芯表面动态应变响应与CO2注入压力相关且保持线性增长的关系(图1)。基于此,可进一步针对较高注入压力条件下诱导的应力场变化进行预测且为储层及井筒稳定性评估提供室内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另外,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45℃条件下的应变响应值略高于20℃条件下,这是由于光栅对温度变化敏感且岩芯受热易产生膨胀变形等因素。由于三个光栅沿轴向布设于岩样上、中、下三个位置,当CO2注入后诱导岩芯内部应力场的波动会先后传递到三个光栅的感应区域从而产生相应的应变响应和初始响应时间差(图2)。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初始应变时间差不同。由图2可知,当注入压力为2 MPa,围压为10 MPa时,最大时间差为0.5 s;而在20℃,孔压增至8 MPa及围压保持16 MPa时,初始响应时间差已增至1.3 s。这主要是因为注入压力的改变使CO2由气态(gCO2)转变为了液态(lqCO2),而对lqCO2增温后使其保持超临界状态时,初始时间差又略有减小。温压的变化对CO2物质属性影响明显,特别是流体的动力粘滞系数。根据时间差及光栅中心间隔的比值可初步估计不同状态CO2在岩芯内部的运移速度:gCO2运移速度最快;lqCO2最慢;scCO2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根据FBG测量结果可知这种监测技术可用于观测CO2流体运移路径及相应的前缘信息,有助于应用在CO2封存现场渗漏监测。最后,针对上述实验过程利用COMSOL软件进行编程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高度一致,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及监测技术的有效性。   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Wiley出版社旗下的《温室气体:科学与技术》(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杂志,第一作者为武汉岩土所硕士研究生范成凯,通讯作者为研究员李琦。该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274111)、中澳二氧化碳地质封存(CAGS3)项目共同资助。
  • 《世界领先的二氧化碳监测项目公布的结果》

    • 来源专题:非常规能源领域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7-12-28
    • 2016年11月16日 澳大利亚地质科学和CO2CRC有限公司公布了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Ginninderra控制的释放设施进行的三次次表面释放实验的新数据。这些数据集将会提供更好的监测策略,这对碳捕获和地质储存项目至关重要。 这项开拓性的研究使科学家能够在受控的实验条件下模拟从土壤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CO2),并评估不同监测技术的性能。 2012年至2013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CSIRO Ginninderra实验站,超过10个不同的组织参与了由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和CO2CRC有限公司牵头的试验。 该项目包括开发世界领先的监测技术,包括使用移动传感器和遥感技术检测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影响。监测结果取决于气候条件、地下水位和水位表上方土壤区域的程度。 位于农业作物的太阳能科学监测设备 澳大利亚地质科学系澳大利亚- co2crc Ginninderra控制释放设施的监测设备。 一个可控的释放实验包括将已知数量的二氧化碳安全地释放到土壤中,然后监测二氧化碳如何通过土壤进入大气。结果发现,在近地表有明显的水平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氧化碳在近地表移动和表达的感觉。表面泄漏被发现是不完整的,这与国际上其他受控释放设施的结果类似。 作物对高二氧化碳水平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反应也有明显变化。这对于了解二氧化碳泄漏对周围农作物的潜在影响非常重要。在试验期间观察到的影响被发现是非常局部的,在试验中释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后,土壤对作物的生产力没有产生持久的影响。 这项工作的一个亮点是改进了量化技术,以精确测量发射率。从11月14日至1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13届国际温室气体技术会议上,将对土壤通量技术进行全面评估。超过20个监测技术被测试,数据集现在可以免费下载通过地球科学澳大利亚的网站。 该数据释放的意图是使数据与其他受控释放实验、二氧化碳存储项目和自然类似物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发展温室气体监测技术、方法和监测战略,增进我们对近地表二氧化碳泄漏的迁移行为和影响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