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显示全行业营收超5800亿》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2-09
  • 根据世界显示产业大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显示产业产值超过1.6万亿元。其中,显示器件产值1万亿元,显示材料产值和设备产值分别超过5600亿元和890亿元。

    并且近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新型显示技术主要包括了Mini LED背光、Mini/Micro LED直显,以及OLED技术。2021年,我国新型显示全行业营收超5800亿元,显示面板年产能达到2亿平方米。

    并且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型显示相关企业1.9万余家;2022年1-11月新增注册企业40余家,1-11月新增注册企业月平均增速达22.7%。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湖南以及江苏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1.1万余家、2000余家以及1400余家。

    从成立时间来看,46.6%的新型显示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之内,成立于10年以内的相关企业占比19%;从企业类型来看,近9成的新型显示相关企业属于有限责任公司。

    根据新型显示技术Micro LED、Mini LED,及OLED技术来看,目前Micro LED 商业化的起点在小尺寸 AR 和大尺寸大屏显示,以及中间车载显示的可能性较高。

    OLED主要是应用于消费级市场,包括VR、MB、Pad、NB、车载市场,其中Micro OLED技术主要用于AR/VR市场。

    而Mini LED则分为Mini LED直显及Mini LED背光,Mini LED背光已在多个场景下实现应用,包括了VR、Pad、NB、车载、MNT、TV等多个消费级市场,而Mini LED直显则多用于显示屏市场。

    单从Mini LED背光市场的未来发展来看,TV、 MNT 、车载和VR是Mini LED的增长赛道。

    据行家说Research预测,TV、MNT、 车载和VR市场到2026年的5年复合增长率(CARG)分别是66.23%、 47.78%、154.57%和30.5%,将拉动Mini LED产品出货近2700万片。其中,在2021~2024年主要拉动 Mini LED产品的将是NB和Tablet,在2024年可能会受苹果是否还继续选用Mini LED方案的影响,有比较大的不可确定风险。

    出货量的增长下也将同时带动灯板和芯片的产值增长,其中也主要分为COB及POB灯板。

    据行家说Research观察,TV、MNT市场对价格敏感度高,高端市场的需求量不大,POB方案更为成熟,性价比较高,可在TV和MNT领域替代当前的LCD方案。但目前量大和高产值板块还是集中高端市场和IT的NB、Tablet市场,POB的产值贡献估计到2024年后释放。

    而IT产品中的NB、Tablet和VR都有轻薄、移动的诉求,会更为关注COB的方案,做到更小的OD,以达到更高的市场竞争力。此外COB成本下降弹性大,若成本缩短与POB差距,部分也可以做到低成本替代部分POB的市场。

相关报告
  • 《北京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将超千亿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1
    • 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随着这些领域不断突破,北京作为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策源地,不断形成新型储能研发创新、产品集成优势,技术转化成果赋能全国。近日从北京市经信局获悉,根据最新发布的《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到2027年,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将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营收力争超过1000亿元。 北京技术转化成果赋能全国 放眼全球,新型储能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经济体逐步将发展新型储能上升为国家或地区战略,各类储能技术性能快速提升、成本下降趋势明显,产业链日趋完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预测,2030年前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保持30%到40%的年复合增长率。我国新型储能具备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全世界超70%锂电池在中国生产,多项储能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并跑甚至领跑阶段。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北京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策源地,在新型储能研发创新、产品集成、要素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技术转化成果赋能全国。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已超400亿元。 北京市经信局介绍,《方案》提出实施关键技术突破、数智融合示范、产业集群打造、生态平台构建四大任务,构建新型储能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良好生态,力争实现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数智融合、公共服务三项能力领先全国的阶段目标,推动新型储能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未来产业,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策源高地。 南北布局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 目前,北京新型储能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一南一北”两个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汇集一批细分领域优质企业。《方案》基于北京及天津、河北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区域特色,谋划了“三城创新引领、两区集聚带动、多点协同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 其中,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这三大科学城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打造新型储能创新策源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从“一南一北”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来看,北部以中关村科学城和“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建设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基地,布局数字能源、公共服务和先进制造等环节,打造“融合创新区”;南部以中关村房山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建设高端制造基地,打造“协同发展区”。 明年产业营收将超600亿元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面向新型储能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发展需求,北京将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储热储能等三大领域,瞄准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储能安全、数据管理、回收利用等五大共性技术方向,组织实施8项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布局前瞻领域。”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计划,到2025年,北京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突破5到10项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智能装备,在长时储能、储能安全、系统集成等领域建设一批中试平台,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过600亿元;到2027年,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国内前列,建成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力争超过1000亿元。
  • 《华鲁恒升营收破342亿!净利润增长超9%!》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4-07
    • 3月28日晚,华鲁恒升(600426)发布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42.26亿元,同比增长25.55%;净利润39.03亿元,同比增长9.1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9.68亿元,同比增长5.36%。 2024年,化工行业普遍承压,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需求疲软、同质化竞争加剧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华鲁恒升业绩逆势增长。华鲁恒升表示,面对化工行业景气度较低,大部分产品价格持续下行、低位震荡的现状,公司直面市场,顶住压力,内挖潜力降本增效、外拓市场提质增盈,统筹存量优化和增量升级,发挥成本领先优势,保持了运营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行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巩固。数据显示,2024年华鲁恒升境外收入16.89亿元,同比增长53.89%。 项目建设推进方面,报告显示,2024年华鲁恒升蜜胺树脂单体材料原料及产品优化提升项目、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己二酸装置相继投产,实现公司产品扩能增产;酰胺原料优化升级项目、20万吨/年二元酸项目、BDO和NMP一体化项目及其它技改在建项目如期推进,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此外,3月28日,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BDO、16万吨NMP及3万吨PBAT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前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