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安徽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具非对称势垒二维材料料异质结长波红外光探测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1-20
  • 非对称势垒允许一种载流子自由流动而阻挡另一种载流子,这种特性可用于抑制暗电流,从而使红外光电探测器能够在室温下工作。非对称单极性势垒阻挡暗电流而不影响光电流流动的光电探测器主要包括两种类型:nBn型(n型吸收层、势垒层和n型接触层)和pBp型(p型吸收层、势垒层和p型接触层),其中势垒层分别被设计用来阻挡多数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基于此,龙明生教授等设计通过精心设计能带匹配,设计了一种基于G-WSe2-PtSe2范德华异质结构的单极性势垒nBn光电探测器, 该器件展现出创纪录的高光开关比(约10?)和超快光响应速度(上升时间τr = 699 ns,衰减时间τd = 452 ns)。研究结果为光通讯、光芯片提供高器件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Unipolar Barrier Photodetectors Based on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with Ultra-High Light On/Off Ratio and Fast Speed”(DOI:10.1002/advs.202413844)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安徽大学王所富博士后和研究生王秀秀为共同第一作者,龙明生教授、韩涛博士和单磊教授为通讯作者。

    图. G-WSe2-PtSe2光电器件结构及性能

    此外,在新型反常光响应(负光电导)方面设计了非对称接触的PdSe2器件,实现从可见到长波红外超宽光谱范围反常光响应,为人工设计具有负光响应器件提供可控的器件支撑,题为“Anomalous Ultra-Broadband Photoresponse Based on PdSe2 with

    Asymmetric Contact”(DOI:10.1002/adom.202403065)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2025, 2403065)上。

  • 原文来源: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13844?af=R
相关报告
  • 《探索 | 安徽大学在光学活性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24
    • 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先进材料原子工程研究中心朱满洲、康熙研究团队以纳米团簇为例,成功利用非手性纳米粒子打破光学活性材料制备的桎梏。相关研究成果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 《美国化学会志》上在线发表,并被选为杂志封面。 近年来,金属纳米团簇受到广泛关注。金属纳米簇由十几到上百个金属原子以及外部包覆配体组成。与小分子化合物不同,金属纳米团簇具有一定的体积,量子尺寸效应尤为明显,团簇结构上的细微区别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性质突破。虽然大多数金属纳米簇在分子层面上呈现一定的对称性,但在不同方向上团簇分子的构筑单元不同时,团簇分子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各向异性。如果拿地球进行类比的话,地球常被简化为一个球体,但是它的表面有些地方是高耸入云的山脉,有些地方是深不见底的海沟,这就使得地球是各向异性的。 当各向异性的非手性纳米团簇结晶在低对称性的非手性晶体点群中时,纳米团簇分子的各向异性并不会像外消旋体那样完全抵消,从而有可能使各向异性纳米团簇形成的非手性晶体具有光学活性。 受此启发,安徽大学先进材料原子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以纳米团簇为例,成功证明各向异性分子的非手性点群超晶组装体可以表现光学活性,并成功将其用作偏振光开关。研究人员总结出,非手性纳米分子结构的各向异性及其在晶体点群中的不对称排列是实现晶体光学活性表达的两个关键因素。这一发现进一步打破了构建光学活性晶体需要手性元素或是属于特定非手性点群的桎梏,推动了光学活性材料的构筑和应用的发展。
  • 《探索 | 可调谐红外双波段光电探测器,助力多光谱探测发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21
    • 红外双波段光电探测器是重要的多光谱探测器件,特别是近红外/短波红外区域,相较于可见光有更强的穿透能力,相较于中波红外可以以较低的损耗识别冷背景的物体,因此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事领域。当前红外双波段探测器主要面临光谱不可调谐,器件结构复杂而不易与读出集成电路相结合的挑战。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先进半导体器件与光电集成团队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光谱可调谐的近红外/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以“Bias-Selectable Si Nanowires/PbS Nanocrystalline Film n–n Heterojunction for NIR/SWIR Dual-Band Photodetection”为题,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2214996.)。第一作者为许晨镐,通讯作者为罗林保教授,主要从事新型高性能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相关光电集成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该研究使用溶液法制备了硅纳米线/硫化铅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如图1(a)),工艺简单,成功将硅基探测器的光谱响应拓宽到2000 nm。基于有限元分析法的COMSOL软件分析表明,一方面,有序的硅纳米线阵列具有较大的器件面积,提升了载流子的输运能力,且纳米线阵列具有较好的周期性,入射光可以在纳米线结构之间连续反射,产生典型的陷光效应。另一方面,小尺寸的纳米线阵列可以看作是微型谐振器,可以形成HE??谐振模式,增强特定入射光的光吸收。 通过调制外加偏压的极性,器件可以实现近红外/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近红外单波段探测、短波红外单波段探测三种探测模式的切换。器件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2000 nm光照下的探测率高达2.4 × 10¹? Jones,高于多数短波红外探测器。 图1 双波段红外探测器结构图及相关仿真和实验结果 图2 偏压可调的近红外/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及探测率随光强的变化曲线 此外,该研究还搭建了单像素光电成像系统(如图3(a)),在2000 nm光照下,当施加-0.15 V和0.15 V偏压时,该器件能对一个简单的英文字母实现成像。但是不施加偏压时,缺无法清晰成像。这表明只需要对器件施加一个小的偏置电压时,就可以将成像系统的工作区域从近红外调整到短波红外,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图3 光电成像系统及成像结果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