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张文宏等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和突破感染者血清对奥密克戎最新突变毒株的有效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0-19
  • 当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已在全世界大范围流行,于2021年11月首次在博茨瓦纳和南非发现,它很快取代了Delta变种成为全球主要变种。

     

    随着Omicron变种的持续突变进化,许多新的Omicron亚系已被报道可逃避疫苗免疫和病毒感染诱导的中和抗体,复旦大学王鹏飞团队之前已经报道过Omicron BA.1、BA.1.1、BA.2和BA.3的免疫逃逸。但是一些新的毒株持续出现,如BA.2.12.1, BA.4和BA.5,以及最近的 BA.2.75等。新冠病毒复杂又高频的突变对当前COVID-19疫苗和抗体疗法的效果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但目前还缺乏疫苗加强针接种或突破感染血清对所有新出现的Omicron亚系的中和能力的全面评估。

     

    2022年10月13日,复旦大学王鹏飞/张文宏/胡子欣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团队合作,在 Cell Discovery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Neutralization of Omicron BA.4/BA.5 and BA.2.75 by booster vaccination or BA.2 breakthrough infection ser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基于GISAID的数据库构建了从2022年1月1日流行至今的主要突变株包括B.1.617.2、BA.1、BA.2、BA.3、BA.2.3.1、BA.2.10.1、BA.2.12.1、BA.2.13、BA.2.75和BA.4/BA.5,覆盖了目前所有突变株的91%以上。

    研究评估了接种了国产灭活疫苗(BBIBP-CorV)或重组蛋白疫苗(ZF2001)加强针以及新冠病毒Omicron BA.2的突破感染者血清对Omicron最新突变株的中和敏感性。


    研究发现尽管BA.2.75在其刺突蛋白积累了最多数量的突变,但是BA.4/5在同源和异源加强组中都显示出最强的血清逃逸特性。在三针接种者中,异源加强组对WT和Delta变种的中和效价均高于同源加强组。与同源和异源疫苗加强组相比,BA.2突破感染显著增加了中和抗体滴度,且对奥密克戎BA.2及其衍生变种和BA.4/5均保持较高的中和活性。

    复旦大学王勋、华山医院艾静文、复旦大学李项南、赵晓宇,华山医院吴晶、张昊澄以及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何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王鹏飞、张文宏,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以及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胡子欣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此前2022年7月22日,王鹏飞团队还在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Neutralization of distinct Omicron sublineages by longitudinal vaccination ser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纵向监测了国产疫苗免疫血清对不同Omicron变种的有效性。这些血清分别来自接种了BBIBP-CorV或者ZF2001疫苗作为加强针的个体在加强接种前以及接种后的第14天,28天,90天,180天。

     

    研究团队观察到加强针接种后对不同奥密克戎突变株的中和效价都有显著的提升,中和效价在接种后第14天或者28天达到最高点,随后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同变种的衰减速率总体相似。奥密克戎变种的中和效价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和德尔塔变种,其中BA.4/5展现出最强的中和逃逸。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发现对野生型、德尔塔变种和Omicron亚种,疫苗加强接种后第180天的中和效价均显著高于加强针接种前的中和效价,进一步说明了疫苗加强针接种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王勋、赵晓宇、崔雨晨、乔芮和李明慧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王鹏飞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339e43743fc.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奥密克戎突破性感染,相当于疫苗加强针,能够增强疫苗保护效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22
    •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新的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 等,其中一些突变株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或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目前全世界最关注的当属 Omicron 突变株。 美国加州大学格莱斯顿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发表了题为:Limited cross-variant immunity from SARS-CoV-2 Omicron without vaccin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Omicron 的突破性感染增强了疫苗引发的免疫力,这意味着,Omicron或许正在加速结束新冠大流行。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感染Omicron可以诱导针对Omicron变体体液免疫反应,但不能对其他变体产生广泛的保护。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原始毒株、Delta、Omicron 在表达人类 ACE2 的转基因小鼠中感染,通过鼻内感染,检测小鼠的症状。 研究发现,Omicron 感染的小鼠症状较轻,与原始毒株和 Delta 不同,Omicron 在受感染动物的肺部和大脑中复制水平较低,导致轻度疾病,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减少,肺内T细胞活化减少。 感染Omicron症状较轻 为了确定三种毒株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研究人员在感染后7天从小鼠收集血清,并测试了对病毒的中和效率。 正如预期,来自未感染小鼠的血清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中和作用。来自原始毒株感染小鼠的血清,有效中和原始毒株,较小程度中和 Beta 和 Delta 毒株,但对 Omicron 无效。相比之下,Delta 感染小鼠的血清有效中和了 Delta、原始毒株、Alpha,以及较小程度中和 Omicron 和 Beta。 然而,来自 Omicron 感染小鼠的血清,只能中和 Omicron,不中和其他变体。 此外,这些结果已在未接种疫苗的患者中证实。在10名未接种疫苗的 Omicron 患者中,血清只能中和 Omicron,不中和其他变体。在11例未接种疫苗的 Delta 患者中,血清对 Delta 中和效率最高,其次是原始毒株,并较小程度中和 Alpha、Beta、Omicron。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的人中,Omicron、Delta 突破性感染对所有毒株的中和滴度都很高,甚至超过了辉瑞疫苗第三针诱导的中和滴度。 Omicron、Delta突破性感染增强疫苗免疫力 结果表明,Omicron、Delta 的突破性感染可以增强疫苗的免疫力,从而引发一种新的“混合免疫”,对多种突变株有效。 总之,在接种疫苗的个体中,Omicron 感染有效地增强了疫苗引发的免疫力,Delta 感染也会在接种疫苗的个体中引发广泛的交叉变异保护,该研究支持在未来的疫苗中加入基于 Omicron 和 Delta 开发的疫苗,可广泛的预防新的突变株。
  • 《奥密克戎毒株或削弱疫苗保护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13
    •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8日报道,来自南非、德国和瑞典以及辉瑞/生物新技术公司的4个独立研究团队,首次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逃避免疫系统的能力开展分析后得出初步结论称,奥密克戎极有可能损害现有新冠疫苗的某些保护作用,但加强针应该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博茨瓦纳和南非研究人员在11月下旬发现了奥密克戎,此后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组一直在竞相了解该变种的特性及其带来的风险。初步数据表明,该变种传染性高——传播速度比德尔塔变异毒株快几倍,并且有可能感染对其他变种免疫的人。研究还表明,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免疫反应的主要靶点)中携带大量突变,其中一些变化如果出现在其他变种中,会影响抗体识别病毒和阻断感染的能力。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使用两种实验室分析方法来测试奥密克戎如何逃逸由疫苗接种和感染引发的中和抗体。一种方法是使用具有传染性的新冠病毒颗粒——通常从感染奥密克戎的个体体内分离出来。另一种使用另一种病毒(通常是HIV)的转基因版本。   4个独立研究小组的结果都表明,奥密克戎比任何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更广泛地减弱中和抗体的效力,但其对疫苗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不同。   其中,南非非洲卫生研究所的病毒学家亚历克斯·西格尔领导的研究发现,与此前出现的变种相比,12名接受辉瑞/生物新技术疫苗的患者的血清(血液中含有抗体的部分)对奥密克戎的抵抗力平均要低40倍,德国歌德大学的病毒学家桑德拉·西塞克开展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而由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跨学科病毒学家和免疫学家本·穆雷尔等领导的研究报告称,两组参与者体内奥密克戎中和抗体水平的降幅较小。   此外,辉瑞/生物新技术公司的研究发现,接受过第三剂疫苗的人体内针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水平与针对其他变体的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