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构造-轨道时间尺度日本海氧化还原环境演化方面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23
  • 近日,国际经典古海洋与古气候学期刊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组在日本海氧化还原环境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对四百万年以来日本海氧化还原环境演变历史进行重建,发现在构造尺度上其主要响应于日本海东北部与西南部海峡的开合,在轨道尺度上则主要受到东亚季风演化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日本海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现今其主要通过对马海峡、津轻海峡、宗谷海峡和鞑靼海峡与东海、西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相连通。日本海地处东亚季风的影响区域,还受到黑潮分支对马暖流的影响。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格局以及多样的环境要素使得日本海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对古气候-古海洋变化极为敏感,因此自早更新世以来发育了丰富的明暗层沉积,吸引了世界上诸多科学家的关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末次冰期以来,构造-轨道时间尺度日本海氧化还原环境演化及其控制因素仍缺乏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基于日本海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U1425和U1430站位样品,利用高分辨率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重建了上新世以来日本海氧化还原环境演化历史,发现日本海水体在170万年前由相对氧化的环境变为氧化-缺氧高频转变的环境。研究认为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日本海东北部抬升,海峡变浅,从而阻碍了富氧的北太平洋中层水的进入;同时西南部的对马海峡打开,但受控于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海平面的频繁波动,日本海只能阶段式与东海相连通,因此出现氧化-缺氧高频转变的现象。在轨道尺度上,发现中更新世转型之前日本海在冰期为氧化环境,但转型之后则变为冰期为缺氧环境。研究认为转型之前冰期海平面最大下降仅约90米,对马暖流仍可通过对马海峡流入日本海,结合减弱的夏季风降水,使得日本海表层水体盐度升高,从而促进水体的下沉。同时,强盛的冬季风更加有利于水体的混合,因此日本海在冰期时较为氧化。但转型后冰期海平面下降达120米,对马海峡几乎完全关闭,此时日本海也几乎为封闭停滞的状态,因此相比于转型前要更加缺氧。

    上述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赵德博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Zhao, D., Wan, S., Zhai, L., Shi, X., & Li, A. (2022). Tectonic and orbital imprints in the redox history of Japan Sea since the Pliocene. 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 37, e2021PA004333. https://doi.org/10.1029/2021PA004333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2/t20220222_637070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底热液区岩浆混合过程及时间尺度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29
    • 幔源基性岩浆注入热液区浅部酸性岩浆房内发生的岩浆混合作用,不仅是影响岩浆化学成分和矿物结构多样性的重要过程,而且是岩浆喷发的主要诱因。在此过程中,如果岩浆混合不完全,通常会出现基性岩浆包体;若混合完全,矿物的不平衡结构和环带特征可能是岩浆混合的唯一证据。斜长石是热液区火山岩中常见矿物,结晶于从玄武质到流纹质各演化系列的岩浆中,因此可以记录不同寄主岩浆的成分信息。且斜长石晶体内扩散速率较慢的元素(如NaSi-CaAl以及Sr-Ba等)保留了结晶时的原始信息,可以用来揭示不同岩浆的混合过程;而扩散速率快的元素(如Mg)可以用来限定岩浆混合到喷发的时间尺度。 基于此,海洋所曾志刚研究团队及合作者对采自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区附近的英安岩及其基性岩浆包体内的斜长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及微区主量、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英安岩中斜长石斑晶表现出明显的成分环带,核部具有高An值和高Sr/Ba比值,边部具有低An值和低Sr/Ba比值,且从核部到边部An值与Sr/Ba比值骤降。斜长石斑晶边部具有低Sr/Ba比值且87Sr/86Sr比值与英安岩全岩Sr同位素相似,表明斜长石边部是在寄主英安质岩浆中结晶的。相比之下,斜长石核部Sr同位素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富集放射性成因Sr同位素(0.70724-0.70791);另一种具有非放射性成因Sr同位素(0.70535-0.70595),但两种类型的核均具有高An值和高Sr/Ba比值的特征。 此外,斜长石核部高Ca/Na比值及其平衡熔体高Sr含量均表明它们与寄主英安质岩浆不平衡,因而来自于深部不同的铁镁质岩浆系统,被上升岩浆夹带进入浅层岩浆房。 研究人员利用Mg元素在斜长石中的扩散速率结合扩散方程(菲克第二定律),利用有限差分的数值方法模拟计算出钙质斜长石核部进入浅层岩浆房后经历了很长的滞留时间(可达600年),说明热液区浅部岩浆房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而包体和寄主英安岩中斜长石不同的Sr同位素,尤其是钛磁铁矿成分的显著差异(钛磁铁矿晶体内阳离子扩散速率快,易达到扩散平衡),反映了基性岩浆注入浅层岩浆房中形成包体到岩浆喷发必须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几十天),从而抑制包体与寄主英安岩发生完全化学平衡。因而,基性岩浆的注入很可能触发了英安质岩浆的喷发。 因此,热液区酸性岩浆中具有复杂的、开放体系结晶历史的矿物组合,幔源基性岩浆注入浅层酸性岩浆房内,随后进行的岩浆混合作用,是控制岩浆化学成分和矿物结构多样性的重要过程而且是岩浆喷发的主要诱因。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LITHOS(JCR一区)上,第一作者为陈祖兴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全球变化和海气相互作用等基金项目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Chen Zuxing, Zeng Zhigang, et al. Lithos.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0.10577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地球轨道尺度上南太平洋亚热带浅层环流对类ENSO过程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05
    • 近日,《自然》旗下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凤鸣团队与河海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研究成果Precession cycles of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like system controlled by Pacific upper-ocean stratification。该研究重建了36万年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表层和次表层水的古温度、盐度演化历史,从长时间尺度上揭示了地球轨道通过太阳辐射变化变化影响热带气候类ENSO式过程的机制。    现代观测和模拟资料显示,在年际尺度上,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体的变化与ENSO过程以及亚热带的上部大洋层化密切相关。地质记录则显示在地球轨道尺度上,也存在类似的演化过程;然而长时间尺度上该过程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该项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古海洋学团队的重大仪器平台和长期在西太海区的古海洋学研究基础,通过测试西太暖池区沉积物中生活水深不同的多种浮游有孔虫壳体的稳定氧同位素和镁钙比值,获取了36万年以来区域表层和次表层水古温度与古盐度记录,结合瞬变数值模拟(CESM)的结果,发现长时间尺度上南太平洋亚热带海区潜沉表层水温盐属性的改变,能直接影响热带西太平洋上部水体的层化结构,从而导致岁差尺度上的类ENSO过程。 研究表明,南太平洋亚热带海区表层水体的潜沉能将地球轨道岁差信号(~23ka)通过等密度面传送到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次表层,并呈现出一种长时间尺度上的类ENSO过程:当岁差处于极小值时,热带太平洋更偏向类拉尼娜态。在岁差极大值时,热带太平洋则更偏向类厄尔尼诺态。该研究为理解地球轨道变化如何影响热带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物理机制,并为认识地质历史时期长时间尺度上的类ENSO过程提供了理论框架。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论文第一作者张帅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现为河海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常凤鸣研究员和自然资源部一所李铁刚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1-00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