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治疗疟疾的新型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1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疗法来治疗对药物耐受的疟疾,同时这种药物还能增强当前药物的治疗效力。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发,主要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来传播给人类,研究者表示,目前疟原虫正在不断进化地对当前药物产生一定的耐药,而这对于有效控制和消除疟疾或许是一项重大威胁,文章中,研究人员重点对一种名为PfCRT的蛋白质进行研究,其对于疟原虫多重耐药性的产生至关重要,同时其还是一种潜在的新型药物靶点。

    研究者Martin说道,近20年来,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们都在深入研究尝试理解PfCRT蛋白的功能,以及为何其对于疟原虫的生存至关重要,如今我们成功回答了上述一系列问题;如今研究人员确实需要识别出治疗疟疾的新型药物靶点,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体内负责产生多重耐药性的特殊蛋白,而对PfCRT蛋白的研究或许就能实现上述目标。

    研究者表示,PfCRT蛋白能被药物抑制,这就表明,PfCRT的天然功能或许是一种能用作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同时还有望帮助开发开发新型疗法,阐明PfCRT蛋白的功能或能帮助研究者开发有效阻断该蛋白功能从而抑制疟疾传播扩散的新型疗法。除了能直接杀灭疟原虫外,这些靶向性药物还能用于联合治疗,从而消除PfCRT蛋白所诱发的多重耐药,并且恢复现有药物的活性。

    以多种途径靶向作用疟原虫的疗法对于有效抵御多重耐药的疟疾的传播扩散至关重要;目前研究人员还能深入理解世界不同疟疾流行区域中决定PfCRT蛋白进化的原因和一些制约因素;据全球最新的疟疾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有2.28亿疟疾患者,而且大约有40.5万人死于疟疾感染,这就迫使科学家们后期还需要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来开发战胜疟疾的新型疗法。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781-6;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76912.html
相关报告
  • 《Nat Commun: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抵御马尔堡病毒感染的新型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24
    • 马尔堡病毒是埃博拉病毒的近亲,其核蛋白能将单链、反义的病毒基因组RNA(vRNA)包裹形成螺旋NP-RNA复合体,后者能组成负责病毒RNA合成的核衣壳装配的核心结构,尽管核衣壳的形成需要NPs和RNA之间合适的相互作用,但螺旋状装配的结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研究人员并不清楚。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Marburg virus nucleoprotein–RNA complex form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马尔堡病毒的研究上又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的药物开发或许基于对病毒核衣壳形成的靶向作用,这或许就会抑制马尔堡病毒的复制能力。 研究者Takeshi Noda说道,在非洲零星和重复爆发的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往往会引起人类严重的出血热,目前既没有针对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特殊疗法,也没有可用的预防性疫苗,但本文研究结果或许能大大改进科学家们对该病毒的理解。研究者指出,受感染的细胞中的螺旋状核衣壳是由马尔堡病毒的基因组RNA和核蛋白(NPs)所组成,其结构与埃博拉病毒的结构类似。 尽管病毒复制过程中螺旋状核衣壳组装的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调查,但如今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核心结构中对于核衣壳结构形成非常关键的位点。利用低温电镜技术,研究人员捕捉到了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螺旋NP-RNA复合体结构,并在近乎原子水平上确定了其三维结构,他们还利用突变分析来识别对基因组转录和复制非常重要的NP氨基酸。 虽然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NPs氨基酸序列仅共享了50%的相似性,但其NP-RNA结构的惊人相似性让研究人员觉得非常惊讶。这一研究发现强调了NP-RNA复合体作为马尔堡病毒和其它丝状病毒科病毒感染的疗法靶点的重要性。综上,本文研究结果为理解马尔堡病毒核衣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结构基础,有望帮助开发抵御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新型抗病毒疗法。 原始出处: Fujita-Fujiharu, Y., Sugita, Y., Takamatsu, Y.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 into Marburg virus nucleoprotein–RNA complex formation. Nat Commun 13, 1191 (2022). doi:10.1038/s41467-022-28802-x
  • 《Nat Microbiol:科学家有望开发出通用型埃博拉病毒感染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0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并研究了一种特殊的埃博拉病毒抗体,有望用于设计通用性的治疗手段来有效抵御多种不同的埃博拉病毒变种。 埃博拉病毒会诱发人类患上一种严重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目前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疗法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包括Zmapp等,这种疗法能有效治疗感染病毒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目前已经列入到人类“同情心”疗法的治疗步骤中。 研究者Alex Bukreyev教授说道,Zmapp疗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尽管其能有效抵御诱发最后一次埃博拉疫情的病毒,但却无法有效中和其它类别的埃博拉病毒,包括本迪布焦(Bundibugyo)型、莱斯顿和苏丹埃博拉病毒等,如今研究人员已经对感染本迪布焦型病毒的人类幸存者体内产生的三种天然抗体进行了研究,这些抗体能够有效中和并保护机体抵御其它多种不同埃博拉病毒的感染。 相比其它抗体而言,这些新鉴别出的抗体能够在埃博拉病毒的不同位点结合,有望用来开发新型埃博拉感染的疗法。据美国CDC数据显示,埃博拉最早于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被发现;从那时候开始,该病毒就开始感染人类,并且诱发非洲多个国家的埃博拉疫情爆发。埃博拉病毒包括以下五种:1)扎伊尔埃博拉病毒;2)苏丹埃博拉病毒;3)塔伊夫森林病毒(Tai Forest virus );4)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5)莱斯顿埃博拉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