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存储密度最高的固态存储器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31
  • 据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官网近日消息,该校科学家完善相关技术,研制出了迄今储存密度最高的固态存储器,其存储能力相比目前计算机存储设备提高了1000倍。

    最新研究负责人、该校物理系博士研究生罗申·卡尔表示:“从根本上来说,借助新存储器,你可以将iTunes上所有的4500万首歌曲存储到25美分硬币大小的表面上。5年前,我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研究团队用到了他们研发出来的用于制造原子级电路的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快速去除或替换单个氢原子,这就使存储器可被重写,因此,可为计算机提供更高效的固态硬盘类型。

    为演示新存储器,研究人员将整个字母表以138太字节/平方英寸的密度进行编码,大约等同于将35万个字母写到一粒米上。

    阿卡尔强调说,之前的原子级计算存储设备只在极低温条件下才能保持稳定,而新存储器在室温下也能工作。这项技术最直接的应用领域可能是数据存档。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提高读写速度,使其能在更多领域大显身手。

    最新研究另一负责人、该校物理学教授罗伯特·沃尔科对原子级物理领域非常精通。他完善了纳米尖端方面的技术,使科学家能在硅芯片上操控单个原子。这一技术目前已达拐点,研究人员正致力于让可应用于所有技术领域的原子级制造实现商业化生产。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7/31/content_400493.htm?div=-1
相关报告
  • 《我国成功研制“按需式读取”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07
    • 信息的存储与读出时间对构建量子网络非常重要。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中的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首次研制出“按需式读取”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 量子存储器是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的核心器件。而按需式读取,是指光子写入存储器以后再根据需求决定读出的时间,这对实现量子网络中的同步操作等功能至关重要。但目前国际上已有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均基于简单的原子频率梳方案,读出时间在光子写入之前预先设定,无法按需读取。 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固态量子存储器研究,近年来发展了激光直写技术,在稀土掺杂晶体上制备可集成量子存储器。近期,为实现按需式读取,他们采用了一种改进的量子存储方案,即电场调制的原子频率梳方案,通过引入两个电脉冲可实时操控稀土离子的演化,从而控制存储器的读出时间。 使用飞秒激光等技术,研究组首次研制出按需式读取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存储保真度达到99.3%±0.2%,表明其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该成果对实现大容量量子存储和构建量子网络都有重要意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 《首块基于蚕丝蛋白的硬盘存储器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2
    • 在许多人看来,蚕丝是纺织衣物的材料,但是,在科学家的手中,这种传统的材料可以作为存储信息的高科技新材料,植入生命体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陶虎课题组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相关课题组,首次实现了基于蚕丝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储技术,这也是国际首块基于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盘存储器。相关成果于8月11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纳米科技》上,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 据介绍,这种存储技术以生物兼容性良好、易于掺杂功能化、降解速率可控的天然蚕丝蛋白作为信息存储介质,近场红外纳米光刻技术作为数字信息写入方式。其具体的原理是基于蚕丝蛋白对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利用近场红外纳米光刻技术,在丝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点阵实现数字信息写入,对点阵成像实现信息读取。到目前为止,团队已用这种技术实现了“家蚕食叶图”“空谷鸟鸣曲”等图像和音频文件准确记录、存储和“阅读”的原理验证。 得益于蚕丝蛋白所具备的自身特性,结合高精度近场快速读写手段,蚕丝蛋白存储器具有诸多优势。它不仅存储容量大、原位可多次重复擦写、同时存储二进制数字信息以及与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生物信息、在预设的时间内可控降解,还能在高湿度、高磁场或强辐射等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 “相当于人类长期佩戴的‘生命铭牌’、可控寿命的‘时间胶囊’,蚕丝蛋白存储器有望在外太空等极端条件下将数字信息和生命信息进行复制保存。”陶虎表示,未来该技术有望应用于外太空的生命探索领域。 “相比传统紫外光刻和电子束光刻技术,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近场光学技术为生物材料在纳米尺度下的原位加工和表征提供了可能,通过纳米针尖将红外光聚焦在极小的尺度下,对蚕丝蛋白进行改性从而达到信息存储和读取的目的。后期可以进一步结合多探针平行加工技术和快速移动平台,有潜力实现可比拟商业化硬盘存储器的存储密度和读写速度。”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刘梦昆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