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完整的白菜基因组揭示着丝粒快速进化特征》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研究获得接近完整组装的白菜基因组,揭示白菜着丝粒的快速进化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白菜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蔬菜作物之一,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叶用蔬菜。作为芸薹属作物中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白菜参考基因组为白菜作物的基因组研究和遗传改良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目前的白菜参考基因组仍然存在几百个缺口,其10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结构组装均不完整。

    该团队利用三代测序技术,获得接近完整的白菜基因组。该基因组填补了白菜基因组中绝大多数缺口,完成了8条染色体从端粒到端粒的完整组装,仅有2条染色体仍存在一个缺口;该基因组是目前组装最为完整的白菜基因组。研究还发现,着丝粒区域长末端重复序列的平均插入时间为14万年,显著晚于泛着丝粒区域,表明白菜的着丝粒区域经历着快速进化。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项目的支持。(通讯员:陈旭)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4015

  • 原文来源:https://www.caas.cn/xwzx/tpxw/326026.html
相关报告
  • 《生命学院贺晓静团队揭示动粒在维持基因组稳定遗传和着丝粒稳态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4
    •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对于基因组稳定性以及子代细胞存活至关重要。CENP-A作为组蛋白H3变体是着丝粒的表观遗传标记。多亚基的超大蛋白质复合物——动粒(Kinetochore)附着于染色体着丝粒两侧并结合纺锤体微管,在维持姐妹染色单体的正确分离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内层动粒的核心成员,CENP-H/I/K/M复合物中亚基缺失或异常定位均会造成动粒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染色体错误分离、细胞周期停滞以及细胞死亡(1)。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贺晓静教授团队于2019年率先解析了嗜热真菌C. thermophilum (ct) CENP-I N端及与T. terrestris (th) CENP-H/K亚基的三元复合物晶体结构(NAR, 2019)(2),提出了CENPH/I/K核心复合物“三明治“ 组装模型,CENP-I处于中间位置并支撑复合物的完整组装。后续国内外研究团队基于人源或酵母动粒的冷冻电镜结构均支持了以上观点(3–5)。虽然已经明确了CENP-H/I/K 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以及动粒组装的核心位置,但该复合物在动粒中的功能,尤其是对CENP-A的调控缺乏理解。 2023年3月8日,贺晓静课题组在PNAS杂志(Direct Submissio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CENP-I directly targets centromeric DNA to support CENP-A deposition and centromere maintenance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动粒核心亚基CENP-I识别着丝粒DNA进而维持新合成CENP-A初始定位的分子机制与重要功能。 在本研究中,通过体外重组真菌和人源CENP-H/I/K/M复合物亚基,检测它们与各自种属着丝粒DNA的互作,发现仅CENP-I亚基可以通过N端HEAT Repeats结构域与不同种属的着丝粒DNA表现出保守性相互作用,暗示着CENP-I不仅仅是一个动粒中的支架蛋白,而是新的DNA结合蛋白。进一步研究表明CENP-I对DNA片段的AT碱基具有偏好性。此外,通过结合DNA,CENP-I与CENP-A核小体以及H3核小体均可发生互作,却产生截然相反的生物学功能。CENP-I与CENP-A核小体的结合能够稳定其结构以抵抗核酸酶的消化,而CENP-I与H3核小体的互作则会使H3核小体变得松散,暗示着CENP-I可能与着丝粒区域核小体的动态置换密切相关。 为了进一步探究CENP-I与DNA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和大量突变筛选,确定了CENP-I N端5个保守的碱性氨基酸位点在结合DNA中至关重要。进一步的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实验表明DNA结合位点突变体(CENP-I 3M/5M)破坏了CENP-I与着丝粒DNA的结合,并不影响CENP-I的正确折叠与活性,但对于CENP-I着丝粒定位以及动粒的组装十分重要。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内源CENP-I的条件性敲除HeLa细胞系,在诱导内源CENP-I降解的基础上表达CENP-I-WT/3M/5M,观察到CENP-I与DNA的互作能力缺失导致CENP-I的着丝粒定位在分裂间期和分裂中期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同时染色体在分裂中期出现严重的队列异常。为了进一步检测CENP-A在着丝粒上的定位是否受到影响,研究团队在分裂间期引入CENP-I-WT/3M/5M,结合SNAP-tag探针标记检测了新合成CENP-A的着丝粒定位情况,结果表明CENP-I与DNA的互作能力缺失会显著降低新合成CENP-A的着丝粒装载效率,引起动粒组装异常,进一步证实了CENP-I作为动粒组分中新的DNA结合蛋白在着丝粒维持与动粒组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修订过程中,人源动粒复合物及其与CENP-A核小体的电镜结构陆续发表(3, 5, 6),从结构生物学角度证实了CENP-I与着丝粒的直接相互作用。结合国际上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研究丰富了CENP-H/I/K/M复合物结合并稳定着丝粒CENP-A核小体的分子模型:在酵母等单点着丝粒中,CENP-I通过与包裹CENP-A核小体的DNA互作与CENP-A核小体建立了直接联系;而在哺乳动物等区域着丝粒中,CENP-I则与核小体间的连接DNA结合,进而使CENP-H/I/K/M复合物与CENP-A核小体建立直接联系。本研究将CENP-I鉴定为动粒组分中一个新的着丝粒DNA结合亚基,提示了动粒在维持基因组稳定遗传和着丝粒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出站博士后胡立桥(现已入职广州实验室),博士生赵聪聪和刘明洁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贺晓静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生物物理所李国红研究员,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姚雪彪教授以及美国Tulane university刘洪教授为本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和宝贵建议。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19170120
  • 《袋狼基因组揭示其灭绝原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1-03
    • 1936 年 12 月 7 日,最后一头袋狼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死去。袋狼是一种有袋类捕食者,曾经从新几内亚迁移到塔斯马尼亚岛。12 月 11 日,研究人员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上 报告 了该物种的完整基因组。此项工作为了解袋狼的衰退及其同远亲——犬科成员的惊人相似性提供了线索。 遗传学家此前曾利用从存放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的袋狼身上拔下的毛发,测序过袋狼的线粒体基因组——通过母系遗传的一小段 DNA。在最新研究中,由墨尔本大学发育遗传学家 Andrew Pask 领导的团队通过对 1 个月大袋狼的组织进行取样,获得了更长的核基因组。这头袋狼于 1909 年在其母亲的育儿袋中被发现,并被放在酒精中保存起来。 和线粒体基因组相比,核基因组含有关于物种祖先的更多信息。该团队发现了遗传多样性的急剧下降,表明袋狼数量在约 12 万~ 7 万年前开始下降。而这一时期在人类到达澳大利亚之前。类似模式曾在袋獾的基因组中被发现。 参与测序工作的墨尔本大学生物学家 Charles Feigin 怀疑,变冷的气候使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缩小,从而使其更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 尽管袋狼同犬科动物并不存在特别密切的关联,但两种动物拥有一个生活在约 1.6 亿年前的共同祖先,且两者头部形状极其相似。这表明两个物种可能以类似的方式适应了食肉生活。 为测试这种趋同进化,Feigin 和 Pask 带领的团队辨别出 81 个蛋白编码基因。犬科动物和袋狼均在这些基因上获得了类似的改变,包括一些在头骨发育中起作用的基因。不过,发生改变的基因似乎均未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出现进化,因此自然选择导致两个物种拥有共同特征是不可能的。 相反,研究人员提出,并不影响蛋白序列但影响它们如何被表达的 DNA 决定了两个物种均拥有长鼻子和一些其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