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公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0-09
  •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与医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2019年诺贝尔奖获奖得主名单自2019年10月7日起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公布。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9 年 10 月 7 日,北京时间 17 时 30 分许,美国癌症学家小威廉•G•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国临床医学家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国临床医学家格雷格•L•塞门扎(Gregg L. Semenza)因为发现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oxygen availability)的机制,荣获 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小威廉•G•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

    小威廉•乔治•凯林是美国癌症学家、哈佛医学院教授。他 1957 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9 年获杜克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82 获得杜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8 年,凯林成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目前,凯林是哈佛医学院丹纳-法伯研究所基础科学部副主任、布莱根妇女医院高级内科医师。凯林的工作为理解与癌症发生有关的细胞信号传导做出了贡献。

    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

    彼得•J•拉特克利夫先后求学于剑桥大学和圣巴多罗买医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后来在牛津大学研究肾循环生理学。随后他开始研究造血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这种物质由肾脏产生,是对血氧水平下降的响应机制。1990年,作为惠康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他在牛津大学韦瑟罗尔分子医学研究所(Weatherall 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成立了缺氧生物学实验室(Hypoxia Biology laboratory)。

    格雷格•赛门扎(Gregg L Semenza)

    1956年7月1日出生,美国医学家。研究方向为生命系统的氧气代谢调控。他的团队发现HIF-1(缺氧诱导因子-1)所调控的基因能够作用于线粒体呼吸。它能够指导细胞对缺氧状况的特殊反应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在一些癌症疾病中,能观察到HIF的过度表达。

    诺贝尔物理学奖

    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5时50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花落”美国科学家James Peebles、瑞士科学家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们在宇宙物理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

    詹姆斯•皮布尔斯是加拿大裔美国物理学家和理论宇宙学家,目前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名誉教授。他 1935 年 4 月 25 日出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温尼伯,并在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获得了学士学位,1958 年离开曼尼托巴进入普林斯顿,于1962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皮布尔斯为大爆炸模型(Big Bang model)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他与罗伯特•迪克(Robert H. Dicke)等人一起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CMB)辐射;为大爆炸核合成、暗物质和暗能量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他还是 1970 年代宇宙结构形成理论的主要先驱。

    米歇尔•梅耶(Michel G. E. Mayor)

    米歇尔•梅耶是瑞士天文学家,他 2007 年退休前任教于日内瓦大学天文学系,目前仍以荣誉退休教授身份继续在日内瓦天文台进行研究。梅耶 1942 年生于瑞士沃州埃沙朗。1966 年在洛桑大学取得物理学士学位之后,他于 1971 年在日内瓦大学取得天文学博士学位。1971 年他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工作,随后以休假方式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和夏威夷的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进行研究。他和迪迪埃尔•克罗兹于 1995 年一起发现了第一个环绕类太阳恒星飞马座51的行星:飞马座51b。此后,他的研究聚焦在搜寻系外行星上。

    迪迪埃尔•克罗兹(Didier Queloz)

    迪迪埃尔•克罗兹 1966 年 2 月出生,他是瑞士天文学家,卡文迪许实验室和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995 年,克罗兹在日内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他的导师米歇尔•梅耶一起发现了太阳系外的第一个巨行星,这一发现挑战了当时公认的行星形成观点,为行星形成和演化理论带来了一场革命。从那时起,克罗兹就参与了一系列成功的精密光谱仪开发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多普勒技术的精度。

    诺贝尔化学奖

    今天,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固体物理学家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英国化学家斯坦利·威廷汉(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发明锂离子电池方面做出的贡献。三位科学家将平分诺奖奖金。

    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美国固体物理学家,因为发明可充电锂离子电池而闻名于世。1979年古迪纳夫发现,将钴酸锂(LiCoO2)作为电池的阴极,将除锂之外的金属材料作为阳极,能够实现高密度的能量储存。这一发现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促成了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1983年,古迪纳夫、M.Thackeray等人发现锰尖晶石是优良的电池阳极材料。锰尖晶石具有低价、稳定和优良的导电、导锂性能。其分解温度高,且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即使出现短路、过充电,也能够避免了燃烧、爆炸的危险。1989年,古迪纳夫、A.Manthiram发现采用聚电解质(例如,硫酸盐)的阳极将产生更高的电压,原因是聚电解质的电磁感应效应。此外,他还与日本学者金森顺次郎共同提出“古迪纳夫-金森法则”(Goodenough-Kanamori rules)。

    古迪纳夫1922年7月出生于德国,现年97岁。他于1943年获得耶鲁大学数学学士学位,随后于1951年和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在那里他为数字计算机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后,他于1976年至1986年加入牛津大学担任教授和无机化学实验室负责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古迪纳夫发明了锂电池。离开牛津大学后,他加入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现任该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斯坦利·威廷汉(Stanley Whittingham),英国化学家,现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杰出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化学教授、材料研究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任、纽约电池和储能联合会(NYBEST)董事会副主席。2015年,威廷汉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获得科睿维安化学领域引文桂冠奖。2018年因将插层化学应用在储能材料上的开创性贡献,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威廷汉1941年出生于英国,1968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寻找能够推进储能的新材料,以显著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储存能力。近年来,他的研究集中在新型无机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化学和物理性质。最近,他的课题组发现了单相反应在电池电极放电中的关键作用。

    吉野彰(Yoshino Akira),日本化学家,现代锂离子电池(LIB)的发明者,曾获得工程学界最高荣誉全球能源奖与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1983年,吉野运用钴酸锂(LiCoO2;锂和氧化钴的化合物,由约翰·B·古迪纳夫、水岛公一等人发现)开发阴极,运用聚乙炔开发阳极,在1983年制出世界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原型。1985年克服诸多技术问题,彻底消除金属锂,确立了可充电含锂碱性锂离子电池(LIB)的基本概念,并取得日本注册专利。吉野彰的锂电池突破以往镍氢电池的技术限制,开启了行动电子设备的革命。由于极高的安全性、稳定的能量输出以及合理的价格,锂离子电池最终于1991年由SONY首次商业化。2014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公认约翰·B·古迪纳夫、西义郎、Rachid Yazami和吉野彰为现代锂离子电池所做的先驱性和领先性的基础工作。

    吉野彰1948年1月出生于日本大阪。1970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科毕业,1972年获京都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72年吉野进入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现·旭化成株式会社),1994年担任AT&T技术开发部长,1997年担任旭化成(株)离子二次电池事业推进室室长,2003年升任旭化成Fellow。2005年至今担任旭化成(株)吉野研究室室长。

  • 原文来源: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
相关报告
  • 《中国医学界的“诺贝尔奖”!第七届树兰医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1-09
    • 2020年11月7日,被誉为中国医学界“诺贝尔奖”的第七届“树兰医学奖”颁奖盛典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隆重揭晓,付小兵院士与韩德民院士荣获“树兰医学奖”(每人奖金50万人民币)。王伊龙、廖专、秦成峰、许叶春、李平平、钟来平、江帆、程翔、闫创业、唐亚梅,共10位青年医学科学家摘取“树兰医学青年奖”桂冠。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树兰基金理事长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出席本次颁奖大会并向获奖者颁发奖杯、铭牌、荣誉证书。 获奖人简介 ■ 树兰医学奖 付小兵(1960.08.14-),战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生于四川省资阳市。1993年毕业于马德里大学。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新一代战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主要领导者和创面修复学科的创建者。在表皮细胞去分化现象发现、汗腺再生和体表慢性创面防治等领域取得国际公认成绩,对整体上推动我国战创伤和再生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专著28部。获“何梁何利”奖、“求是”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和“国际创伤修复终身成就奖”等。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中宣部和军委政治工作部作为“时代先锋”和科技创新重大典型在全国宣传。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韩德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市人。1990年获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博士、医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理事长、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理事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国家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院长(2000-2012)、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1993-2012)。2012年67届联合国大会作为首位医生获 “南-南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奖”。先后三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发表署名文章65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 15 项,出版专著、教材等33部。 ■ 树兰医学青年奖 王伊龙(1976.5.28- ),脑血管病专家。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200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科技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科技部重大颠覆性技术项目专员。兼任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执行理事长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11项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脑血管病基于药物基因的精准二级预防的技术跨越,作为卒中首个改写指南的精准治疗成果发表于JAMA、BMJ杂志,研究成果被当年Nature Reviews Neurology评为脑血管病领域五大进展之一。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6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廖专(1980.05.16—),消化病学和内镜专家。生于湖南省醴陵市。1998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现任长海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副主任,兼任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常委、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副主委等学术职务。他坚持临床问题和需求导向,在消化系统疑难疾病慢性胰腺炎微创治疗和精准医学研究领域以及新型磁控胶囊胃镜转化医学和应用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担任全国学会慢性胰腺炎学组组长和胶囊内镜协作组组长。先后入选全国优博、国家相关人才计划、教育部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人才计划,发表SCI论文138篇,获批专利3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秦成峰(1979.10.14—),病毒学专家。生于山东省蒙阴县。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专业。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病毒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创新单元执行主任,中国微生物学病毒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秦成峰同志在国内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18年,紧密围绕国家军队生物安全和新突发传染病防控的重大需求,领导组建了一支专注于高致病病毒的检测鉴定、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的核心团队,在新发病毒致病机制、疫苗设计与改进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先后以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3篇)、Cell(2篇)、Immunity(2篇)、Cell Res(5篇)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应邀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Annual Review Vir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综述,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秦成峰同志2015年获得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资助,2016年入选英国医学科学院牛顿高级学者,2018年获得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杰出成就奖,2019年获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资助,2020年获中国细胞生物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领衔获得军队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许叶春(1976.2.16 — ),药物设计专家。生于浙江省诸暨市。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2005-2009年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她主持和参与了多个重大疾病相关靶标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先导化合物发现工作。针对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以精准阐明活性分子与靶标结合的分子机制为基石、从头设计与高效优化获得分子靶向的先导化合物的技术体系,并成功获得了若干抗炎和抗感染全新先导化合物及临床前候选新药,发表SCI论文97篇,申请专利26项。 李平平(1978.2.24— ),生于吉林省德惠市。致力于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200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专业。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及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在阐明慢性炎症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慢性炎症致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有效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新靶点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5000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求是杰出青年科学家、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 钟来平(1977.9.25—),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生于浙江省嘉兴市。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导,上海市头颈肿瘤临床诊治和转化医学中心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分会、中国医促会肿瘤整形与功能外科分会委员等。完成首个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3期临床试验(JCO),开展生物标志物指导口腔癌个体化治疗的转化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4篇,承担课题29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曾获教育部高校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等。 江帆(1975.4.5-),儿科专家。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是儿童睡眠及早期发展领域国家级专家。针对中国儿童生活方式及养育环境特征开展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儿童睡眠标准(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及多部儿童健康相关指南,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儿童健康公共政策,产生一定的国际话语权,担任WHO全球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制定专家,联合国儿基会五年规划政策建议专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7篇,两次在Lancet上发表政策转化以及政策建议相关通讯文章,得到主编高度评价,曾获国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0),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13)。 程翔(1976.01.11—),心血管内科专家。生于湖北省武汉市。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专业。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心研所副所长,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获批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2015年)。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和血脂异常的诊治。牵头组织冠心病抗炎治疗和扩张型心肌病免疫吸附治疗临床研究。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曾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闫创业(1985.10.05 —),结构生物学专家,生于河北省保定市。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2019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北大联合中心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RNA剪接机制以及冷冻电镜技术与方法研究。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Cell、PNAS、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论文23篇,他引6000余次。2018-2019年连续两次入选科睿唯安交叉学科高被引科学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解析了γ-分泌酶、TALE、PYLs、GLUT1、RyR1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了第一个酵母以及人源剪接体高分辨结构,并系统解析和阐述了酵母和人源剪接体的结构与功能,将剪接体的组装、激活、剪接和解聚过程从原子水平上清楚地揭示出来。 唐亚梅(1977.05.30 — ),神经病学专家。生于福建省晋江市。2007年于中山大学获得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神经科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实普瑞巴林改善放射性神经痛;阐明免疫炎症介导放射后神经血管失耦合引起脑损伤的机制,据此提出免疫调节联合血脑屏障修复的有效治疗策略,推动国际指南的修订。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37篇,单篇最高IF 32.96;主持包括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在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神经内科医师。 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由郑树森、李兰娟两位院士发起捐赠并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旨在“奖掖群贤,扶植新秀”。所设立的“树兰医学奖”以严格要求的提名、高水平的评审专家,已成为我国医学高端人才奖项的典范,备受医学界、科技界及教育界关心和瞩目,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被誉为中国医药卫生学界的“诺贝尔医学奖”。 本文转载自:树兰基金会。
  • 《科睿唯安公布2019年度“引文桂冠奖”,表彰“诺贝尔奖级别”的精英科学家》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25
    • 来自七个国家的19位科学家荣获“引文桂冠奖” 迄今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 其中29位在获奖两年内即斩获诺奖 科睿唯安学术研究事业部(Web of Science Group)今日公布了2019年度“引文桂冠奖”名单,来自七个国家的19位世界顶尖研究人员获奖。根据科睿唯安旗下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对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中获得极高引用的论文进行的分析,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普遍被认为是达到“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工作,因此该奖项通常被誉为诺奖风向标。 自2002年以来,ISI分析师每年都会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论文和引文数据,遴选诺贝尔奖奖项所涉及的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及经济学领域中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顶尖研究人员。自1970年以来,Web of Science平台收录的约4,700万篇论文中,只有4,900篇(占0.01%)被引用次数超过2000。“引文桂冠奖”得主通常从这些论文的作者中甄选产生,他们的研究成果拥有非常高的引用频次,对科学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甚至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2019年10月上旬,诺贝尔奖委员会将投票选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获得者。这一年度盛典每年都会引起全世界的猜测,而科睿唯安学术研究事业部是唯一一家使用定量数据对诺贝尔奖获奖者进行年度预测并提供深度观点的机构。迄今为止,已经有50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其中29位在荣获“引文桂冠奖”之后的两年内即斩获诺奖。 那些获得极高被引次数的论文(事实上,被引频次达2000次或以上极为少见)的作者通常都是国家科学院成员,在大学或其它研究机构担任高级职务,或者在自身的研究领域荣获了多项国际殊荣。这些科学精英中的许多人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今年的19位获奖者中,有10位来自美国的领先学术机构,其他9位分别来自奥地利、丹麦、德国、以色列、荷兰和英国。 2019年度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 生理学或医学领域 Hans Clevers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分子遗传学教授,胡布雷克特研究所(KNAW)和普林斯马克西玛儿科肿瘤中心首席研究员 获奖原因:针对Wnt信号通路及其在干细胞和癌症中的作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药物测试的环境,可以在不使用细胞系或实验动物的情况下进行药物试验。 John W. Kappler 美国丹佛市国立犹太医学中心-生物医学研究系杰出教授 Philippa Marrack 美国丹佛市国立犹太医学中心-生物医学研究系杰出教授 获奖原因:他们通过在胸腺中的克隆消除发现了t细胞的耐受性,增进了对类风湿关节炎、狼疮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的了解。 Ernst Bamberg 德国法兰克福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Karl Deisseroth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工程和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D.H. Chen杰出教授 Gero MiesenbÖck 英国牛津大学神经回路和行为中心主任兼生理学Waynflete教授 获奖原因:在光遗传学领域做出贡献。该技术构成了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增强了人们对帕金森病、视力恢复、成瘾和情绪障碍的认识。 物理学领域 Artur K. Ekert 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研究所量子物理学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百年校庆教授基金得主 获奖原因:对量子计算和量子密码学的贡献,从事理论和实验物理与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他是基于纠缠态的量子密码学的发明者。 Tony F. Heinz 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与光子科学教授,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能源科学实验室副主任 获奖原因:对二维纳米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Heinz为理解一系列纳米材料做出了贡献,这些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和二维半导体材料(如二硫化钼)。 John P. Perdew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天普大学物理系物理与化学Laura H. Carnell讲席教授 获奖原因:为电子结构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揭示了“自然胶水”,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材料的性质和行为。密度泛函理论在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化学中提供电子结构计算,并预测如原子键的键能等。 化学领域 Rolf Huisgen 德国慕尼黑大学化学名誉教授 Morten P. Meldal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化学教授 获奖原因:对1,3-偶极环加成反应(Huisgen反应)和铜催化的叠氮-炔烃环加成反应的研究。 他们的发现对合成有机化学具有重要贡献。 这些反应是模块化的,允许小单元的组合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的有用的化合物。 Edwin M. Southern 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名誉教授 获奖原因:发明了用于确定特定DNA序列的Southern印迹法。这种方法具有强大的识别DNA中单个基因的能力。 他的发明是基因图谱、诊断和筛查的开端,也是当今个性化医疗的基础。 Marvin H.Caruthers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杰出教授 Leroy E.Hood 美国华盛顿州伦顿市普罗维登斯圣约瑟夫健康中心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首席战略官、联合创始人兼教授 Michael W.Hunkapiller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罗公园加利福尼亚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获奖原因:为蛋白质和DNA测序和合成做出贡献。这三位研究先驱分别和共同创造了加速生物学和医学发展的工具,没有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明,就不会有人类基因组图谱。 经济学领域 W. Brian Arthur 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市圣达菲研究所外聘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PARC系统科学实验室访问研究员 获奖原因:对经济系统中收益增加(或网络效应)的后果的探索研究。他描述了小事件和正反馈循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经济锁定在几个参与者中的某一个主导之下的机制。亚瑟还将复杂性研究的新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用于展示当一个经济体的参与者面临不确定性问题和不断变化的系统,无法以完全理性的方式行动时,该经济体是如何运作的。 Søren Johansen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系荣誉教授 Katarina Juselius 丹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大学经济系荣誉教授 获奖原因:为计量经济学和协整分析做出的贡献。开发了协整VAR(向量自回归)方法,该方法为研究经济时间序列数据的短期和长期效应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这种方法有助于经济学家在分析中避免证实偏差。 Ariel Rubinstein 以色列特拉维夫特拉维夫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获奖原因:对于形式理论经济模型的发展,特别是对有限理性模型的发展的贡献,包括他的议价模型,在经济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