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陆一春《Nature》子刊综述:锂电池回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6
  • 背景

    可充电锂电池已经改变了便携式电子设备,是电动汽车的首选技术。它们是使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更深入地渗透到电力系统、以实现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2019年,三人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对锂电池发展的贡献,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香港中文大学陆一春团队回顾了锂离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这些发现塑造了现代锂电池,提供启发性的见识,以指导现有困难的突破,并以A retrospective on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


    锂电池的基本组成

    现代锂电池由两个电极组成,通常是氧化钴锂(LiCoO2)阴极和石墨(C6)阳极,这些电极由浸入非水液体电解质中的多孔隔板隔开,该隔板使用LiPF6溶于碳酸亚乙酯混合物中(EC)和至少一种选自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基甲基酯(EMC)和许多添加剂的线性碳酸酯。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LiCoO2中移出,阳极侧的晶格结构形成锂化石墨(LiC6)。在放电期间,这些离子移回到CoO2主体框架,而电子则释放到外部电路。正是这种穿梭过程改变了我们的现代生活。



    图1,锂电池的组成


    阳极材料的发展

    锂金属是最轻的金属,并且具有高比容量(3.86 Ah g-1)和非常低的电极电势(-3.04V),使其成为高电压和高能量的理想阳极材料电池。但是,Li /Li的电化学势位于非水电解质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之上,从而导致电解质连续还原,除非钝化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形成。由于锂的体积变化大和高反应性,SEI易受锂金属表面损坏,使得锂枝晶生长,这可能导致电池短路并着火(图 2a)。


    图2:里程碑式的发现塑造了现代锂电池。


    阴极材料的发展

     

    阴极材料包括金属氟化物,硫化物或氧化物(图2c)。在电池运行期间,这些阴极材料反应形成具有不同结构和新成分的相。因此,转换电极不能进行多个循环,因为在每个循环期间都会发生键断裂和重整。金属硫属元素化物(MX2)具有分层的结构,并具有充足存储锂离子的空间,他们发现,二硫化钛(TiS2)可以在化学计量范围内嵌入锂离子,同时晶格扩展最小。


    电解液材料的发展

    电解质的作用是由它的LUMO确定和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通过调整电解质成分来创建稳定的SEI,可以实际应用石墨阳极。最初,由于PC的熔融温度低(-48.8?C)而成为电解液优选。然而,PC基电解质会引起石墨的结构破坏,从而导致循环寿命低。Sanyo’s公司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在EC基电解质中实现了石墨的电化学锂化,而Dahn报道称EC可以抑制石墨剥离,为锂电池石墨阳极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图2b)。碳酸亚丙酯锂(PC的还原性产品)的弯曲链结构易于在电极表面形成疏松的沉积物,并具有较弱的内聚力。EC倾向于形成具有较高阴离子石墨层间化合物,导致更含氟高的 SEI产品,其能隙足够大,以隔离电子隧穿阳极,使电解质有效分解钝化。从那时起,EC成为锂电池必不可少的溶剂。


    结论

    这些里程碑式的发现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后期的成功通常取决于先前的知识和进步。WalterRüdorff早在1965 年就观察到了TiS2可以承载锂离子的现象,但是直到1973年,Whittingham才将这种层状二硫化物用作锂电池的阴极。然后,Goodenough着眼于分层氧化物,以设计具有更高电极电势的阴极。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石墨嵌入锂离子,但它是不实际的,直到Sanyo’s司的研究人员的工作和Dahn引入共溶剂EC,此举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降解机制。对这些突破是机械理解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尽管具有高反应活性和树枝状晶体的问题,但1970-1980年代,使用锂金属阳极是社区中的自然选择,可再充电锂电池是商业化必要的步骤。这些发展鼓励人们持开放态度,敢于挑战电池设计中颠覆性创新的现有智慧。锂电池的影响范围将超越便携式电子产品,甚至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为了满足对电动化运输和大规模储能解决方案不断增长的需求,需不断发现新材料的发现和新的化学方法。


    参考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259-9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77566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等发表耐高温聚酰亚胺锂电池隔膜研究进展综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4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筹)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中心杨春雷研究员团队与东华大学刘天西教授团队合作,在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 能源化学,影响因子 =7.2) 上发表题为 Polyimide Separator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 可充电电池用聚酰亚胺隔膜 ) 的综述性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深圳先进院陆子恒博士、隋帆博士、东华大学缪月娥博士,通讯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吴军雄博士和深圳先进院杨春雷研究员,深圳先进院为第一单位。 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等现代电化学能量存储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在物理上隔绝电极接触以防止短路发生,同时其多孔结构允许锂离子通过。目前商业电池中使用的聚丙烯和聚乙烯隔膜在较高的温度下会发生收缩和熔化,导致电池短路和热失控。而由热稳定的聚酰亚胺制成的隔膜在电化学上极其稳定,耐高温,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这使其成为提升锂电池安全性的有效方案。 在综述中,团队基于此前对聚酰亚胺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基础,对用于其用于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文章还对用于锂硫、锂金属和固态电池中聚酰亚胺隔膜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聚酰亚胺隔膜的产能、成本等实际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可行的发展方向。 深圳先进院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电化学团队围绕电池材料安全性、新型固态电池、电池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处理、半固态电池的技术开发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工作先后发表在 Chem. Rev. 2020, 120, 4169-4221; Adv. Energy Mater. 2019, 1901796;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0, 28, 146-152;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0, 25, 305-312; J. Mater. Chem. A, 2020, d0ta06622b; J. Phys. Chem. C 2020, 124, 13, 6964-6970 。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等科技项目的资助。 深圳先进院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化学、光伏团队在聚酰亚胺高分子的组分调控、膜制备及其在光伏、隔热等特殊场景的应用上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积累了完整的低介电、高透明、高耐热聚酰亚胺膜的制备技术。系列工作发表在 Solar Energy 2020, 195, 340-354; Compos. Commun. 2019, 16, 84-93 ; 化工时刊 2019, 26-33, 36; AIP Advances 2019 9, 045024 。
  • 《动力锂电池全球龙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6
    • 概要 根据GGII的统计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动力电池装机18.3GWh,市场份额达到47.6%,位列行业第一;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位于国内一流水平,可配套绝大部分主流车企,供应关系稳定;成本方面,公司得益于“高能量密度体系+供应链管控+设备投资成本下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事件 根据GGII的统计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动力电池装机18.3GWh,市场份额达到47.6%,位列行业第一;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位于国内一流水平,可配套绝大部分主流车企,供应关系稳定;成本方面,公司得益于“高能量密度体系+供应链管控+设备投资成本下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公司基本情况 中国龙头打造动力电池王国:1)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以主业为中心综合布局锂电材料、储能系统以及其他相关业务,提供一流解决方案;2)团队脱胎于ATL,技术背景雄厚,2018-2020年三次股权激励强化团队凝聚力;3)持续高水平研发投入,在材料体系和结构工艺上创新升级;4)公司形成总部+四大研发中心+五大生产基地的全球化综合布局,目前规划产能接近300GW,即将迎来产能投放高峰期;5)供应链管控能力强,打造从原材料到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链闭环;6)坚持大客户战略,基本完成行业“跑马圈地”。 观点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潜在空间巨大: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距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目标差距巨大。伴随国内财政补贴政策退坡趋缓,特斯拉、大众引领的爆款车型拉动需求,以及存量出租车、公交车替换和B端采购预期加强,国内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海外市场欧洲各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边际向好、欧洲主流车企陆续公布电动化大战略,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及车型改善,预计未来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实现36%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与此同时,电化学储能市场也迎来高增长阶段。 机构盈利预测 业绩未来保持增持评级 市场一致观点 公司目前动态估值为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