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TOP20无中国企业 国内人工智能专利布局存隐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31
  • 全球在人工智能专利布局上的前20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在日前举行的2018世界智能大会智能科技产业发展CXO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北京人工智能专利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刘翰伦的话引人深思。他从知识产权角度,给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来了个现场“把脉”。

    刘翰伦介绍,前段时间,一家国际组织调研了全球前24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的排名,这些企业中有7家是中国的企业。

    “我们把这些企业分成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进行比较,对这些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进行了粗略统计。”刘翰伦解释说,此处的专利数量指的是企业拥有的全部专利,并非人工智能专利,但这可以从整体上代表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或者其知识产权实力。

    研究结果引人深思。刘翰伦说,17家国外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40万件专利。而国内7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一共5.5万件。与前者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在这7家国内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当中,在专利数量上走在前列的是华为和台湾的联发科。如果把这两家企业去掉,结果用刘翰伦的话说,简直“惨不忍睹”。

    依据人工智能专利的申请情况,也能看出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大势。

    刘翰伦分析,从专利申请情况来看,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要在中美两国之间。在专利数量方面,中国与美国虽有差距,还不至于落差太大。更加令人担心的是,很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专利,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一方面,由于美国人工智能技术起步早于中国,所以掌握的基础核心专利较多。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倾向于应用端研发,申请的应用端专利较多,基础核心专利就成了短板。这对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是个不小的隐忧。

    还有一个让人担忧的地方,与欧美人工智能企业在全球布局专利相比,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申请的专利中有90%以上都是国内专利。“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品在走出国门后,可能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现‘裸奔’的情况。”刘翰伦说。

    看来,这几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势头虽猛,但仍需继续开拓提升才能真的“牛”起来。

相关报告
  • 《中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 专利申请量排第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06
    •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下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数量略微领先美国和日本,三国数量之和占全球专利公开数量的74%。 《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1011家,仅次于美国的2028家。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从主要申请人来看,IBM、微软和三星在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全球前三名,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近五年来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申请量在全球排名第四。此外,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持有数量前30名的机构中,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表现相当,分别占比52%和48%。《报告》同时指出,相比国外领先企业,我国企业在专利申请上落后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 即使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IT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和论文都落后于IBM、微软、三星、谷歌等国外企业。在论文方面,我国缺乏真正有原创性、突破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 《报告》建议,我国应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优化科研环境,培养和吸引顶尖人才,大力鼓励产学研合作,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导力量,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
  • 《中国芯片企业暴增的隐忧》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12-23
    • 近几年,市场需求、国产替代、科创板三大因素将半导体产业推上了时代的舞台,芯片成了资本的香馍馍,所谓不投半导体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投资的。资本的大量投入下,让大家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初创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产业发展和技术还未超越摩尔定律的时候,国内的企业增长速率已经甩摩尔定律好几条街。这片“欣欣向荣”的市场所暗藏的危机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人才不足,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成为了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新挑战。因此,我们有这样一个疑问,中国芯片公司数量的暴增到底是真实的繁荣还是浮躁的“财富密码”? 企业数量超越摩尔定律 在企查查中,以集成电路为关键词略加搜索,找出近40万搜索结果,而在2004年,该数字仅为609。简单计算一下,我国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在过去的18年中,增长速率已经远远超越摩尔定律,即2021年企业数量>2004年企业数量*2^9。但技术层面却远远落后于摩尔定律。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首先,市场需求是推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5G、人工智能等新浪潮的到来使得下游的电子产业从单一走向了多元,由此所诞生的新兴应用促进了半导体产业的再次繁荣。新应用不仅为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同样推进了半导体技术的又一轮革新。而当这些新技术作用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又被视作是未来驱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于是,时代的风口将半导体产业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半导体相关企业也蜂拥而起。 在众多模式运营的半导体企业当中,采用Fabless模式的芯片设计公司成为了在市场需求推动下乘风而起的“猪”。多年以来所形成的代工模式降低了相关企业进军半导体产业的门槛,芯片设计不再禁锢于没有芯片制造能力的烦恼,相对于IDM模式以自建产线打入半导体市场,前期投入较小的Fabless模式自然成为了抢占新时期赛道的初创企业们的首选。于是,芯片公司的数量节节高攀。其次,贸易局势的变化加之国内政策的推动,国产化的效应使得国内芯片企业开始与国际芯片厂商抢生意。从我们的历史经验来看,国产化芯片如果能够被市场所认可,也就意味着他们也有希望走向国际市场。于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芯片企业在“拆解”国际大厂的业务,通过在细分市场的布局来对标国际厂商的产品,以此来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在过去,通过跨国并购也是实现国产化的途径之一,而在跨国并购变得越来越艰难的情况下,那些“偏冷小怪难”的卡脖子领域就更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因此,针对这些领域的芯片企业也在崛起。除此之外,与日俱增的芯片公司还拥有无数个新鲜的故事。一笔笔砸向布局5G、数据中心、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芯片投资,也让资本在半导体产业的盛会中酣畅淋漓。因此,在更容易获得融资的情况下,也让更多人愿意出尝试创业,这也再一次降低了芯片公司创业的入门门槛。 尤其是科创板的横空出世,再次点燃了国内芯片企业的热情,于是,在许多芯片公司的蓝图中,上市成为了一个又一个未完待续的新故事,养活了一批又一批的芯片公司。 量变能否引起质变? 在大量芯片公司出现的情况下,这种量变是否会引发质变,并解决我国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从目前的量变情况上看,或许还很难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很多选择了“冷偏小怪难”的芯片企业,打着维护卡脖子领域的旗号,却没有取得实际成绩。对于这些空喊口号的芯片企业来说,与其说是解决卡脖子问题,不如说是解决自己钱袋子。嘴上喊着为人民做贡献,实则为人民币做贡献。产品宣称国产替代,实则是替代国产。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冷偏小怪难”的非主流领域不一定能够契合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发展的走向。而往往这些“冷偏小怪难”却能够吸引资本的青睐,但这样的企业一旦变多,也很有可能会导致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偏离正轨,加之投资不集中,相关重点技术不能实现飞跃式的突破,也就很难达到引发质变的效果。而除了针对“冷偏小怪难”芯片市场的企业有所增加外,就芯片市场大环境而言,大量的芯片公司的出现就必然会导致人才分散,而这也使得国内团队式创业现在在国内越来越少,不少创业公司如今都是个人作坊——原来还是个团队,如同一个监制完整的部队,有将军,有后勤,有战士,现在各个都成为了老总司令。在这些企业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公司的“老司令”并没有明确的根据地,而是通过融资来打游击战。更有甚者,在资本市场上市解禁后即迎来了解散,这些种种结果阻碍了中国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在数量庞大的芯片公司当中,总会存在一些对标同一市场的企业,尤其是那些针对未来蓝海新兴领域市场的,这些企业虽然小,但他们的估值并不小,由于处于竞争阶段,这些企业之间无法进行强强联合。如果这些公司只顾抢市场,就导致他们很难集中去攻克高端技术,进而与国际公司竞争。而这对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总结 在半导体受到各界重视的当下,国内的芯片公司数量以超越摩尔定律的态势不断发展。暴增的企业数量充满隐忧,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入背后,他们是否真的能为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根本问题做出贡献。数量不断膨胀的结果就是资本和人才的分散,大家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为争上市互相内卷。对于国内半导体产业来说,发展的窗口可能稍纵即逝,半导体的风口可能不能长久的刮下去,我们更要规划好产业发展,以大局观发展半导体,走上更科学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