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热液矿床成矿机制及金属富集规律研究综述》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03
  • 岩浆热液矿床是多种重要金属和稀有金属的来源,其成矿金属的富集过程是在母岩浆源区、岩浆演化阶段还是出溶后的流体过程中发生,尚存争议。通过分析全球已报道的岩浆热液流体成分,发现金属Cu、Sn和W在成矿流体中含量显著偏高,表明在流体出溶前岩浆中已发生金属富集。这种富集可能源于岩浆源区的预富集与岩浆演化的再富集。相反,金属Mo在不同岩浆热液中的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其在岩浆源区和演化阶段未发生显著富集,成矿关键在于母岩浆的体量及流体阶段的矿质汇聚和沉淀效率。金属Zn-Pb和Fe在大多数岩浆热液中含量高,但仅部分能形成有效矿化,反映了热液演化过程对金属选择性成矿的控制作用。 此外,初始流体组成对于评估金属矿化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初始流体中高Cu(或W/Sn)含量意味着这些金属具有较高的成矿潜力。不同金属在岩浆热液系统中的富集和矿化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岩浆体量、侵位深度、岩体形貌、区域构造等。即便在流体阶段,富含某种金属的岩浆热液也可能未必最终成矿,这与含矿流体总量、流体汇集程度、围岩作用等因素有关。未来研究应关注物理过程的影响,以更全面地理解矿体的形成机制。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Y1NDY0NA==&mid=2247580466&idx=3&sn=dcd8541aecbff144ff1b4f3f1aca0e55&scene=0
相关报告
  • 《地壳增厚对弧岩浆Li的资源富集效应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30
    • 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员在广州地化所指导的研究生陈晨在与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联合培养期间,发现陆壳增厚对锂的富集成矿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全球尺度内的弧岩浆进地球化学大数据研究,发现弧岩浆中Li的富集主要来自地壳加厚导致的地幔楔熔融程度降低及壳内岩浆演化程度的提升,而来自俯冲板片的贡献非常有限。相关研究成果10月20日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锂(Li)作为新能源材料中的关键元素,因其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而被定义为关键战略性金属。对于地球科学家而言,了解Li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和富集的机制是一项同时具有科学和社会经济学意义的挑战。 锂是流体活动性元素,在岩石风化过程中, 矿物中的Li元素随着降水、河流迁移至低洼的盆地、湖泊,或汇入大洋;岩石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中也不同程度的吸附了这些被淋滤出的Li。长期以来,学界一直猜想大洋板片及其上覆黏土沉积物在俯冲脱水过程中将释放大量的Li,俯冲脱水形成的熔/流体携带着Li进入地幔楔,使得弧岩浆富集了Li。 然而,不同的地化工具在验证这一假说时却得到了并不一致的结论。俯冲带广泛存在高Li/Y的岩浆岩,暗示俯冲物质为弧岩浆提供了大量的Li;而弧岩浆的Li同位素信号(d7Li)却与地幔值基本一致,未出现俯冲输入物质的信号。陈晨及其合作者利用GeoRoc“大数据”数据库对全球现今活动的岩浆弧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统计。 结果显示,初始弧岩浆的Li含量并不高,与不受俯冲影响的洋中脊玄武岩具有相似的含量;而Li/Y的比值也是如此。这表明俯冲板片贡献的Li非常有限,俯冲输入并非弧岩浆Li富集的控制因素。通过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发现Li/Y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会发生分异。这解释了前人研究中弧岩浆岩具有异常高的Li/Y比值的原因。 更为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初始弧岩浆的Li含量与地壳厚度具有正相关性。在现今活动的弧地壳厚度范围内,厚弧(大陆弧,如安第斯)初始岩浆的Li含量较薄弧(岛弧,如伊豆群岛)可高出一倍。而其他不相容元素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这被解释为地壳增厚抑制了地幔楔的熔融程度,促使了初始弧岩浆中不相容元素含量的升高。 而岩浆的壳内分异演化也可极大地助力Li的富集。Li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更倾向于进入熔体,因而随着岩浆的结晶,分异程度越高岩浆Li越富集。而受初始岩浆中Li含量差异的影响,在相近演化程度下,厚的弧始终较薄弧要具高的Li含量。 文章提出地壳的增厚,可以同时减小地幔楔的熔融程度和促进岩浆在地壳内的分异。前者使Li在初始弧岩浆中更加富集,而后者为Li在壳内的演化富集提供了的额外加成。地壳较厚的成熟大陆弧因而较地壳较薄的岛弧更富集Li元素。 具有厚地壳的岩浆造山带提供了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的一系列条件: 有料(富Li的喷出岩)、有盆(陆内盆地)、有气候(高海拔干燥)。陆表的岩石经受风化、剥蚀, 地下水将岩石中的Li再次淋滤而出,并汇聚于盆地之中,在干旱的气候之下, 浓缩为富Li的卤水, 从而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如南美的安第斯山、中国的青藏高原都发育有丰富的盐湖卤水型锂矿床。青藏高原是我国珍贵的战略资源宝库。 论文链接:Chen, C., Lee, C.A., Tang, M. et al. Lithium systematics in global arc magma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rustal thickening for lithium enrichment. Nat Commun 11, 5313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106-z
  • 《五元素脉状矿床研究进展与找矿思路解析》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07
    • 本文综述了五元素(Ni-Co-As-Ag-Bi)脉状矿床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五元素脉状矿床是一种罕见的热液矿床,以砷化物为主,镍和钴的品位极高,并伴生银、金和铀等金属,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该类矿床在全球分布较少,主要在北美洲和欧洲,我国仅发现两处。 研究指出,五元素脉状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由砷化物和硫砷化物组成,还有少量硫化物和自然元素,常形成类蕨状、球粒状和树枝状结构。矿质生成顺序大致为Ni→Co→Fe, As→S。成矿模式包括镁铁-超镁铁岩作为镍和钴的源区,中酸性岩体提供热或流体,强烈的地质构造提供热液运输通道和矿质沉淀空间,以及还原性地层提供还原物质(如CH4和Fe2+),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矿质沉淀。 文章总结了全球多个地区的五元素脉状矿床的时空分布和地质特征,并详细解析了典型矿集区的成矿机制。提出了找矿勘查的思路,包括通过遥感影像识别岩体,查阅地层有机碳含量数据,结合航磁数据和断裂密度图找出断层活跃区,最后遴选找矿远景区。此外,寻找镍华、钴华等标志性矿物可显著提高找矿效率。 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矿石结构成因、超常富集机制等。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国内外寻找五元素脉状矿床具有重要启示,有望为我国关键金属资源的保障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