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攻关创新电点火监测一体化技术》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06-03
  • 5月26日记者获悉,辽河油田自主研发的移动式电点火监测一体化装置在庙77-47井点火试验中投入现场应用,完成任务后顺利取出,经测试满足重复使用条件,标志着该项技术研发成功。  庙77-47井是集团公司重大示范项目,庙5块低渗油藏火驱的第一口点火井,这是国际上首例将温度监测系统植入点火器内,实现监测系统的重复使用。  温度监测系统是火驱开发的“望远镜”,为掌握点火情况和调整点火方案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传统的管外捆绑式监测系统易损易耗,只能一次性使用,对井身结构和井下工具有特殊要求,施工复杂,且无法满足分层点火的监测需要。2014年以来,辽河油田科研人员在成功研发移动式电点火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攻关点火监测一体化技术,通过科技创新,集中解决监测系统成本高、施工难、应用范围小等制约火驱技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移动式电点火器是直径为25毫米的管状结构,工作状态下温度长期在450摄氏度以上。实现点火监测一体化,最大的难点在于对监测系统的小结构和耐高温设计。为此,科研人员6年来不懈攻关,创新形成了监测系统高温保护、狭小空间光纤熔接保护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他们还组织大量试验,优选绝缘矿物材料,成功隔离了点火器大电流对监测系统的干扰,通过多次优化设计和模拟,提升了装置抗压及延展性能,最终实现监测系统在点火器内部安全工作。  据了解,移动式电点火监测一体化技术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费用低,取消了管外监测,实现了监测系统重复利用,同时简化了施工工艺,按照1000米井深计算,单井降低费用约24万元;二是数据全,能够监测点火器本体和井下气体温度,分析油层吸气情况,为优化点火方案、保障安全施工提供依据;三是应用广,填补了分层井和小井眼井温度监测的技术空白。

相关报告
  • 《辽河油田攻关SAGD技术 培育出17口“百吨井”》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5-27
    • 5月中旬,随着杜84-馆平57井组日产量的上升,辽河SAGD第17口“百吨井”诞生。  从2012年开始,辽河油田对标国际SAGD先进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中深层稠油SAGD开发基础上,着手培育SAGD“百吨井”。8年来,辽河油田持续推进SAGD“121工程”(培育一批百吨井、一口200吨井、SAGD年产油达到100万吨),技术人员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先后攻克了油藏筛选、蒸汽腔调控、大泵举升等世界级难题,在提升SAGD开发强度的同时,有效防范了顶水下泄,一口口“百吨井”相继诞生。  面对超低油价,SAGD技术人员加大攻关力度,为油田“战严冬”出力。“馆平57井组是一个双水平井组,针对物性夹层影响蒸汽腔扩展问题,我们首次采用大斜度井辅助注汽技术,提高注汽井段与物性夹层的接触面积,蒸汽腔扩展范围增大,形成有效泄油通道,通过每天24小时不间断跟踪调控,实现了产量上百吨。”辽河开发事业部SAGD技术人员介绍说。  目前,“百吨井”产量占SAGD总产量的55%,操作成本不到油田平均水平三分之一,进一步拉低了平均成本。  20多年前,辽河油田从国外引进SAGD这项稠油热采技术,通过不断消化吸收,增强自主创新,目前已形成具有辽河特色的技术系列,实现了关键指标从“跟跑”到“领跑”。
  • 《新疆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提速创效助上产》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1-06-25
    •   6月16日,新疆油田公司玛湖油田最长水平段MaHW6469井顺利完井,水平段长度近2600米,三开周期仅用41天,单趟钻最长1159米,创玛湖油田最长水平段、最快完井、单趟钻最长纪录。这是新疆油田不断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取得的硕果。   准噶尔盆地作为国内原油增储上产的主战场,面对近年来储量资源逐步向低渗透砾岩、页岩油及火山岩等非常规致密油藏转变,新疆油田立足低成本开发和效益建产,克服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成本高等挑战,创新开发理念,积极探索致密砾岩油藏高效高质量开发的新模式,始终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提产明显,降本增效突出。   10亿吨级玛湖油区目前已成为新疆油田稀油产能建设的重要领域。玛湖砾岩油藏虽然资源量大,但要实现经济高效开发、规模建产,仍面临着埋藏深、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差、建井成本高等诸多困难与挑战。   2015年以来,新疆油田产能建设系统遵循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对玛湖油田致密油藏效益开发难题进行集中攻关,通过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和岩石力学模型、优化钻井工具与钻井液体系、采用随钻实时调节的地质导向钻井等一系列举措,将区块地质认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开发公司玛湖项目部创建RTOC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地质、录井、钻井、定向等各专业人才组成联合办公室,综合分析现场遇到的问题,多方资源实时共享,实现快速讨论并制定决策,形成了钻前评估、钻中跟踪、钻后优化一套完整的循环体系链,战胜了钻完井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实现单井产量大幅提高、建井周期大幅缩短、工程成本大幅下降,确立了非常规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的主体开发方式。   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是提升非常规开发质量与效益的核心。2018年至2019年,在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支持下,新疆油田结合地质认识、裂缝分析、力学建模、压裂模拟与工程实践,以是否实现油藏有效动用为标准,开展玛湖油田致密砾岩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在玛湖设置两个示范区,示范小井距大幅提高采收率及致密砾岩钻井提速,取得较好的效果,玛湖砾岩致密油开发技术再上新台阶。其中,玛131小井距立体开发示范区,段簇优化提效10%,采油速度较前期提高两倍以上,采收率与注水开发相当,实现开发理念的新突破,显著提升了玛湖凹陷致密油藏的开发效益,为区块大规模建产打下了基础,也为类似致密砾岩油藏区块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认识。   近3年,随着玛湖油田体积压裂水平井日益增多,新疆油田通过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深入融合、优选控制井、提前落实储层构造、及时更新地质模型、地质工程共同优化待钻井轨迹等措施,为保证后期生产效果和钻井提速奠定了基础。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平均油层钻遇率由82.4%上升至93.1%,平均单井调整次数由13次下降至2.6次,钻井提速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