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洪堡海流系统沉积物样本重建海洋变暖和鱼类迁移之间的联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8
  • 南美洲西海岸外的海域是地球上最重要和多产的渔场之一。全球约8%的渔业产量来自秘鲁沿海地区。近水面的洪堡海流提供了高营养供应,从而为可商业开发的凤尾鱼等物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全球凤尾鱼捕捞总量的10%来自该地区,其中大部分被加工成鱼粉和鱼油,主要用于中国和挪威的水产养殖。然而,洪堡上升流系统中凤尾鱼的捕获量正在下降,物种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的变化。

    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地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基于洪堡海流地区的古海洋学数据,利用来自秘鲁洪堡海流系统的沉积物样本,重建了12.5万年前暖期(间冰期)的环境条件。研究人员基于古海洋学先分析了从沉积物岩芯中分离出来的小鱼椎骨。结果表明,在古代较温暖时期,沿海水域以体型较小的鰕虎鱼为主,而凤尾鱼只占很小的比例。体型较小的鱼能更好地适应较高的温度。它们即使在含氧量较低的水域也能保持高活力,这是由于它们鳃的表面积相对于它们的身体体积更大。这种小型化的趋势与渔业捕捞和管理无关。基于这项研究,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和全球渔业的影响意义比以往所了解的更为深远,对秘鲁地区、当地渔业收入和全球凤尾鱼贸易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可能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洪堡海流上升流区日益变暖,生态系统正走向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凤尾鱼将不再主宰近岸渔场。尽管采取了灵活、可持续和适应性的管理策略,凤尾鱼的生物量和捕捞量却持续下降,比想象中更要接近生态临界点。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变暖的海洋在多大程度上为世界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对诸如凤尾鱼等重要鱼类的发展预计会发生哪些变化。(刘思青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tipping-point-in-humboldt-current-off-peru-leads-to-species-shift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海洋酸化可显著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袁华茂团队在JCR一区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发表了题为“Heavy metal mobility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s under seawater acidification”的研究成果,报道了痕量元素在海洋酸化驱动下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在“沉积物—海水”体系中的扩散迁移与再平衡行为,解析了由此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可用性影响,为阐释海洋碳交换与近海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含量不断升高,海洋作为地球的主要碳汇之一,大量地吸收人类排放的CO2,从而导致全球海洋pH 与CO32-降低。海水中H+和CO32-是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因子,在海洋酸化的背景下,H+和CO32-浓度的降低将会深刻改变包括生物生长繁殖、生态环境健康、物质能量循环等在内的诸多过程。在上述三个过程里,痕量元素(trace elements)作为表征指标和控制因素始终贯穿其中。海洋痕量元素具有多变的赋存状态和复杂的循环路径,对维持海洋生物的生命代谢,推动海洋生源要素的循环转化,维持生态环境与地质过程健康运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深入研究海洋酸化条件下痕量元素在界面处的平衡分配及在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间的溶解释放、迁移转化,对开展痕量元素对海洋酸化响应及控制机理的研究,解答海洋酸化过程对沉积物—水体环境中的痕量元素产生的生态学效应至关重要。 基于此,宋金明团队创新设计了一套室内试验模拟系统,利用原位海水、高精度CO2加富以及薄膜梯度扩散(DGT)原位监测技术,明晰了主要痕量元素在海洋酸化驱动下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及沉积物—海水体系中的扩散迁移与再平衡行为,解析了由此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可用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洋酸化条件下,Cd, Cu, Ni, Pb, Fe, and Mn等主要痕量和金属元素都存在“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这一释放途径,且释放速率受到酸化强度和暴露时间的正反馈。对沉积物中痕量元素化学赋存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随着海洋酸化的持续,痕量元素的生物可利用部分(F1)减少,但潜在的生物可利用部分(F1+F2)是可变的。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高文婧,曲宝晓副研究员和袁华茂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科学基金的资助支持。 相关论文及链接如下: Gao Wenjing, Qu Baoxiao, Yuan Huamao, Song Jinming, Li Weibing. 2023. Heavy metal mobility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s under seawater acidificatio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2. 115062. https://doi.org/10.1016/ j.marpolbul.2023.115062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浅海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颗粒物沉降影响甄别研究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13
    • 最近,海洋所宋金明、袁华茂课题组通过沉积物捕捉器采集胶州湾沉降颗粒物,揭示了再悬浮颗粒物占总沉降颗粒物的比例并识别出影响再悬浮的环境因子,校准了颗粒态生源指标的沉降通量和甄别出再悬浮条件下生源要素的内部循环机制,对阐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Chemosphere,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等学术期刊。   胶州湾水动力环境较为紊乱,沉降颗粒物中表层沉积物再悬浮比例超过90%。受水动力影响,胶州湾可通过水平迁移选择性地将化学组分已经改变的细颗粒物质再次注入水体,进一步改变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并应向水体化学物质的选缓和供给。多种生源要素指标受再悬浮作用的影响,其颗粒物的浓度显著高于沉积物,利用再悬浮比例进行有机质沉降通量的校正之后,初次沉降通量比实测沉降通量小两个数量级。在秋季、冬季低初级生产条件下产生的新鲜生源颗粒在海底的保存率较低,最大仅为28.3%,新形成的生源颗粒在最终形成沉积物之前,经历了5-12个甚至更高强度的再悬浮循环。有机质矿化所释放的磷大多以自生碳酸盐氟磷灰石形式沉淀,表层沉积物的有效态磷所占份额比颗粒物低,即来源于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颗粒物中磷的生物有效性会显著降低。   沉降颗粒物是近岸环境中重要的痕量元素“汇”,一是有机质-Fe的聚合体对水体痕量元素具有很强的清除能力,二是沉降的生源颗粒中痕量元素比主量元素更易被再矿化,强烈的再悬浮作用加速了颗粒物物质的循环,生源颗粒的降解对痕量元素的净释放和Fe/Mn氧化物结合相的清除作用明显。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沉降颗粒物的系统研究,对诠释强人为活动影响下浅海的生态环境变化机制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课题、国家基金与山东省联合基金以及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项目资助。刘瑾博士为第一作者,宋金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列表:   [1]. Liu, J., Song, J., Yuan H., Li X., Li N., Duan L. (2019). Trace met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nking particles and sediments from a coastal environment of the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Influence from sediment resuspension. Chemosphere 232:315-326   [2]. Liu, J., Song, J., Yuan H., Li X., Li N., Duan L. (2019). Rare earth element and yttrium geochemistry in sinking particles and sediments of the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Potential proxy assessment for sediment resuspensio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44: 79-91   [3]. Liu, J., Song, J., Yuan H., Li X., Li N., Duan L. (2019). Biogenic matter characteristics, deposition flux correction and internal phosphorus transformation in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196: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