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5
  • 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谭海仁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在柔性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领域取得新突破。团队开发的“气体淬火辅助的原位涂层技术”,大幅缩小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与刚性钙钛矿光伏电池在光电转化效率上的差距。相关实验室成果正在企业进一步转化、中试。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8月22日刊发了论文。据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学2021级直博生李曼亚介绍,钙钛矿是新一代光伏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相比传统的晶硅材料,具有重量轻、易制备、材质柔软等特点。长期以来,用于制备钙钛矿薄膜的基板以玻璃等刚性材料为主,尽管此类刚性钙钛矿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已接近成熟的晶硅光伏电池,但并未充分发挥钙钛矿的柔性优势。

    与此同时,以塑料等柔性基板制备的钙钛矿薄膜,存在缺陷较多等问题,光电转化效率难以提升,成为阻碍钙钛矿产业化的“拦路虎”。

    “做新工科的基础研究,需要从产业中找问题,再回到产业去解题。”谭海仁2021年创办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将团队积累多年的钙钛矿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同年李曼亚加入谭海仁团队,接手柔性钙钛矿课题。

    李曼亚研究发现,为了修复钙钛矿薄膜制备过程中的缺陷,学术界开发过多种添加剂,但通常做法是将添加剂提前混入钙钛矿溶液中。“问题就在这里,添加剂是用来修复缺陷的,应当在缺陷出现以后再用。”

    这名天津姑娘用摊煎饼的过程打了个形象的比方——钙钛矿溶液就像面糊,摊到“鏊子”上以后,溶液在高温作用下蒸发,钙钛矿结晶,晶体不断生长,缺陷随之产生,导致钙钛矿薄膜和煎饼一样出现裂纹甚至孔洞。

    李曼亚尝试先放钙钛矿溶液,在气体淬火条件下,趁钙钛矿薄膜表面仍湿润时放添加剂,实现精准修复缺陷的目的,改善薄膜平整度相关实验2023年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实验室顺利完成。

    然而,要制造出面积更大的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还不能简单套用实验室工艺。基板平整度、涂层速度、气体流量的微小波动,都会干扰薄膜成品质量。于是,2023年南京大学与仁烁光能共建“钙钛矿光伏校企联合实验室”,双方互派人员、联合办公,每日会商总结。

    谭海仁告诉记者,这两年,他和李曼亚等团队师生经常往返于南京和苏州,到企业车间测试工艺,发现问题以后,再回高校实验室,探索解决方案。

    今年,校企联合团队成功将原位涂层技术转移到工业级狭缝涂布设备上,实现宽带隙钙钛矿薄膜在800多平方厘米的柔性基板上一次成型。

    谭海仁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化“基础研究突破-中试放大-产业转化”的校企协作模式,尝试生产面积更大、光电转化效率更高的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推动该技术加快成熟,早日迈入市场。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6623.html
相关报告
  • 《“印刷术”突破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05
    • 2017年12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他们最新制备的钙钛矿柔性太阳能电池,厚度和柔韧程度与一张杂志纸差不多。三年来,他们利用“印刷术”突破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难题,有望为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可靠电源。日前,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 Mater.)上刊发。 这项研究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了钙钛矿的蜂巢状纳米支架,并在其内部搭建起“光学谐振腔”,这两项创新同时提高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力学稳定性和光电转化率。 钙钛矿材料的新应用 “如果智能手表能配太阳能发电的表带,就不用天天充电了。”谈到开展该研究的初衷,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博士生胡笑添表示。钙钛矿发电效率的指数级增长和喷墨打印钙钛矿单晶材料的技术积累让他看到这一想法实现的可能。 钙钛矿光电转化效率高、价格低,是一种良好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当不少实验室都在如何让钙钛矿代替硅电池上下功夫时,宋延林课题组看到了另一个应用方向——柔性太阳能发电材料。 科研人员对钙钛矿“又爱又恨”,其本身薄,基材厚度在一毫米以内,极具在人体上穿戴的可能;但材质脆,不耐弯折。为增加弯折性,胡笑添曾尝试用软性材料将钙钛矿上下包裹起来等多种方式,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最终,他受到自然界最稳定力学结构蜂巢的启发,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出“蜂巢状纳米支架”可作为力学缓冲层,实现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高的力学稳定性。 同时,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化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技术限制,钙钛矿薄膜的面积越大,光电转换率越低。胡笑添则在器件内部搭起光学谐振腔,实现了50平方厘米面积上12.32%的光电转化率,在高效率电池在大面积可重复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印刷制备提供技术积累 事实上,宋延林课题组能克服钙钛矿的性质作出突破离不开他们在绿色印刷上的技术积累。区别于传统图文材料的印刷内容,宋延林课题组提出了“大印刷”概念,可以把各种有功能的材料通过印刷的方式印到基材上。如今,科研人员的“印刷技能”已精确到纳米级别,能打印出“最细的线”和“最小的点”。去年,实验室还成功做出了可穿戴传感器,可识别复杂表情,并有望应用于脉搏监测、心脏监护和远程操控等领域。 “钙钛矿电池制备便是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将钙钛矿单晶材料打印到基材上。”宋延林说。 不仅如此,用于提高弯折性的蜂巢状纳米支架也通过印刷制备:“我们用墨水印刷的方式把蜂巢大小的球组装成单层紧密排列的形式,之后将蜂巢材料填充球与球的间隙中间,再将球冲刷掉,就形成了蜂巢状的网。” 大面积柔性材料未来可期 三年,2000多个器件,是宋延林带领课题组在这项研究中的尝试。“季节性的湿度变化对实验成功率影响都很大,跟撞运气一样,每个步骤都很细心很认真,但最后器件做出来性能就是不好。”宋延林回忆。在项目研究的三年中,胡笑添和课题组成员每天都要做至少三个样品出来测试数值。 胡笑添用镊子夹起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玻璃板,一块深棕色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镶嵌其中。 “这是目前大部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在极小的面积上实现较大的光电转换率,这块材料转换率达到20%左右,但面积太小,发电量也只有几毫瓦,应用价值还不够。”宋延林表示,科学研究要面向应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能一味追求高转化率而忽视可用性。目前,实验室的研究重点还放在大面积和柔性上,更大面积、更易弯折的钙钛矿电池研究成果有望明年发布。 尽管距离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走出实验室还有许多难题,研究人员依然看好其未来应用。除了可穿戴设备,未来,钙钛矿电池还可能应用在衣服、汽车玻璃贴膜等地方,吸收太阳光,转化的电量给其他设备充电,既环保又实用。
  • 《钙钛矿电池新突破:科邻新能源钙钛矿器件效率达26.23%!》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1
    • 2024年10月,根据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认证结果显示,科邻新能源的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小面积(0.0672平方厘米)器件上达到26.23%,大面积(11.39平方厘米)组件上达到21.1%。这一进展标志着科邻新能源在推动钙钛矿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钙钛矿组件的技术革新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新兴的第三代光伏技术,因其卓越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迈向初步的规模化生产阶段。然而,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转变过程中,如何确保钙钛矿太阳能器件在从实验室规模放大到产业化生产线后仍能保持高效能与持久耐用性,成为科研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在这方面,科邻新能源通过不懈努力,显著提升了大面积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在增强器件稳定性和确保效率一致性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科邻新能源正在加快10MW级中试线的推进,预计2025年初将建成落地,届时,组件面积将扩大至平方米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