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发现的十大海洋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30
  • 世界海洋物种登记册(WoRMS)发布2021年期间研究人员描述的十大海洋物种名单。今年被选中的物种包括从极小、经常被忽视的物种到鲸鱼新物种。排名前十的物种包括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微小全新螨虫物种Twitter螨;在COVID-19封控期间描述的检疫虾;隐藏的糠虾新物种;巨大的Yokozuna Slickhead;令人震惊的侏罗纪猪鼻阳隧足。2021年十大海洋新物种包括:

    (1)The Hidden Horniman Mysid, Heteromysis hornimani

    (2)The Cebimar Moon Jellyfish, Aurelia cebimarensis

    (3)The Emperor Dumbo, Grimpoteuthis imperator

    (4)The Yokozuna Slickhead, Narcetes shonanmaruae

    (5)The Quarantine Shrimp, Periclimenaeus karantina

    (6)The Japanese Twitter Mite, Ameronothrus twitter

    (7)The Jurassic Pig-Nose Brittle Star, Ophiojura exbodi

    (8)Ramari’s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eueu

    (9)The Balloon Backpack Isopod, Akrophryxus milvus

    (10)Winter’s Basket Coccolithophore, Syracosphaera winteri

    结合每天在实验室、博物馆、野外的工作,分类学家们收集、编目、识别、比较、描述和命名新的科学物种。全球约有300名分类学家参与《世界海洋物种登记册》的工作。2021年,共有2241个海洋物种被发现并加入了WoRMS,其中包括263个化石物种。(李桂菊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noc.ac.uk/news/top-ten-marine-species-discovered-2021-revealed
相关报告
  • 《202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28
    • 高潮迭起的2021年,将在中国科技史上格外闪亮。   这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无数攻关者挑灯夜战,迎难而上;这一年,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事业,无数劳动者殚精竭虑,血脉偾张。   踏着自信的步伐,我们伸展双臂,拥抱曙光。新时代的挑战,让生命迸发出异常的能量。   2021,奋斗孕育辉煌。 ◎本报记者 陆成宽   1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获突破   一株自生自灭的野生稻成为农民手中的粮食,需要7000年到1万年的驯化。而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在全球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可能将这个驯化过程缩短到几十年,甚至更短。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杂志。   当前,田间的栽培稻由“祖先”二倍体野生稻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驯化而来,驯化过程在改良其重要农艺性状的同时,也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大量减少、优势基因资源的缺失。   除了二倍体栽培稻,稻属还有其他25种野生植物,按照基因组特征又可以分成11类,包括6类二倍体基因组和5类四倍体基因组。其中,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具有生物量大、自带杂种优势、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非驯化特征,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为攻克培养多倍体水稻新作物的难题,研究人员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按照这条技术路线,他们成功创制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株高降低、粒长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不同程度缩短的各种基因组编辑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材料。这项研究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是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性进展。   2 “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5月8日,中科大团队制造的“祖冲之号”,打破了量子计算机最大量子比特数的世界纪录。它以一个62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10月,它又升级到了“祖冲之二号”,可以操纵66个比特。   10月,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等构建了113个光子的“九章二号”,处理“高斯玻色取样”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24倍,进一步提供了量子计算加速的实验证据。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目前唯一同时在两种物理体系都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实现用光量子作为计算载体,要攻克诸多难关,包括制造高品质光子源、实现高精度锁相和规模化干涉等等。比如说,光子源每次只放出1个光子,且每个光子一模一样,这是巨大挑战。同时,锁相的精度相当于100公里距离的传输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直径。高品质的光量子比特和逻辑器件,维持不了100毫秒,就要抓住这一瞬间让量子计算机完成任务。相关技术要达到操纵光的极致。   近年来,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了诸多世界第一。中国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提高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和纠错能力,让量子计算机在物理和化学仿真、分子模拟构建、人工智能等方面大显身手。   3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6月11日,国家航天局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其科学目标主要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研究。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4 “拉索”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5月17日,《自然》发表的一项最新成果,改变了人们对银河系的传统认知: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2个能量超过1拍电子伏特(PeV,1000万亿电子伏特)的光子,这2个超高能光子分别来自天鹅座和蟹状星云,其中1个光子能量高达1.4PeV。   “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研究员、“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说。   此前,银河系内的宇宙线加速源存在能量极限是个“常识”,过去预言的极限就在1PeV附近,导致伽马射线能谱在0.1PeV以上有“截断”现象。“拉索”的发现完全突破了这个“极限”,确定了银河系广泛存在的天然高能加速器,可以把宇宙线加速超过PeV,甚至于10PeV以上。   7月9日,《科学》报道“拉索”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的亮度。科学家们确认,这个标准烛光就是由宋朝记录的“天关客星”经千年演化形成的著名天体——蟹状星云。“拉索”测量了标准烛光在2400倍的能量范围内的亮度,尤其是在能量最高的超高能伽马波段测定了新标准。   5 神舟两次成功发射中国人长期驻守太空   仰望冬夜,常能看到一枚亮星划过中天。那是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天宫”,还有三位坚守岗位的中华儿女。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9月17日三位宇航员回到地球。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将另外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他们要驻留半年,这也是空间站航天员乘组一般的驻留周期。这意味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迈过试验阶段,实现太空往返常态化。中国的空间站即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主力阵地。   还记得几十年前,美国拒绝中国人参与国际空间站;如今,中国白手起家,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三年后还将成为人类唯一的太空前哨。天宫的存在,让十几个国家向中国提出申请,合作探索外太空。天宫骄傲地宣示地球人的智慧和力量。   最近两年,航天事业捷报频传,北斗组网,火星探索,空间站常驻,紧锣密鼓,目不暇接,离不开中国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和登攀。今年两艘神舟飞船成功执行任务,更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拍手叫好,就像有网友的留言“只想大呼666!”大家期待天宫一号上诞生更多科学成果,更多有趣的探索,书写更辉煌的中国故事。   6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   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开始工作了!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当今世界在建的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它的最大坝高289米,排名世界第三;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拥有16台世界最大的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全部实现国产化。12月19日,最后一台机组发电机组转轮完成吊装。转轮被称为水轮发电机组的“心脏”,过流能力、水力效率及运行稳定度能看出技术高低。重达338.2吨的9号机组转轮创新性采用15个长叶片和15个短叶片相结合,达到各方面的最优。   白鹤滩大坝的总库容和防洪库容,均为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电站中最大,可提高宜宾、泸州、重庆的防洪标准,并支援三峡以下长江各城市防洪。它还可以实现枯水期均匀下泄,让下游原本半年不能通航的江段,全年都能通航。   习近平总书记为此致贺信指出:“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7 “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密集出台   2021年在中国科技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亲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现场参观,对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系列科技改革任务,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各领域科技行动计划、重大改革举措工作方案,全面形成了“十四五”的开局部署。   2021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而深刻。相关政府部门持续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在具有战略性的项目管理上探索新机制,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在关键性应急性重大任务中安排“赛马”攻关项目。启动颠覆性技术专项,积极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大范围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8月接连发布《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引起科技界的普遍关注。   科技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做工作,真正把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最紧迫最急需的地方,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效能,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8 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在实验室里真实地发生了。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直言。   为解决这一难题,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从头设计了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重大原创突破,有望对粮食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9 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   11月初,媒体报道,《美国数学会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结果”。   他们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了“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   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是过去60多年来几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其存在性,有三个著名猜想——稳定性猜想、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经过近20年众多著名数学家的工作,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中的必要性已变得完全清晰,但其充分性的证明在陈-程的工作之前被认为遥不可及。   求出一类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的解,就能证明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陈-程的工作恰恰就是在K—能量强制性或测地稳定性的假设下,证明了这类方程解的存在。这类方程的研究极为困难,此前,对此类方程几乎没有合适的处理工具。陈-程最重要的突破是给出了这类方程的先验估计以及成功实现了陈秀雄提出的新的连续参数的策略。   10 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   12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公司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注册申请。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   此获批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全自主研发并经过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药。   这款药物的用途包括:接种了疫苗也产生不了中和抗体的人,比如一些老年人和免疫低下群体;感染了绕过疫苗的新突变毒株的病人;需要预防的密接人群。   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实验中有非常好的表现。与安慰剂相比,国产新药治疗能将中轻度新冠患者转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降低80%。国产新药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应对新冠变异株的有效性问题,这一对抗体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变异株对中和抗体的逃逸。   今年,科技抗疫支撑保障了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全国科研精锐力量聚焦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5大方向持续开展应急攻关,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硬核科技力量”。科技保驾护航,战疫更有底气!
  • 《2020年十大破纪录科学发现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1-06
    •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人类因新冠疫情自我隔离之际,宇宙以及其间的万事万物并不吝于向人类展示其博大、深邃、可爱与神秘,有些被敏锐的科学家捕捉到,成为破纪录的发现。 比如,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物质竟然有70亿岁高龄——要知道,地球还不到50亿年历史;一只体重不到1斤的鸟,竟然不眠不休11天从美国阿拉斯加直飞到新西兰,它是如何做到的?一道闪电竟然长达700公里......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为我们梳理了2020年十大破纪录的科学发现。 不间断飞行最长距离的鸟——11天飞行12200公里 今年秋天,一只叫声响亮、体重不到1斤的小鸟打破了迄今不间断飞行最长时间和最长距离的世界纪录! 据英国《卫报》报道,来自美国奥杜邦协会的科学家发现,一只被安装了跟踪器的编号为“4BBRW”的斑尾塍鹬9月16日从北美洲阿拉斯加西南部出发,不吃不喝不眠不休飞行11天后到达新西兰,横跨了12200公里的距离,期间它未曾停下过扇动的翅膀。 此前纪录由一只雌性斑尾塍鹬于2007年创下——她在9天时间里飞行了11500公里。当时,她在媒体上大出风头,也让不少生物学家跌破了眼镜。 不吃不喝11天,斑尾塍鹬难道不怕饿吗?原来,出发前,斑尾塍鹬会先把肚子吃得饱饱的,把自己喂胖一倍,变成一个带有脑子和飞行肌肉的脂肪团,这些脂肪就是它们不间断飞行的主要燃料! 那连续几天飞行,它们如何睡觉呢?科学家猜测,它们也许可以让两个大脑半球轮流休息。只用半个脑子控制,还能不停振翅且不迷路,斑尾塍鹬实在威猛! 最长的动物——45.7米长的管水母 就许多方面而言,2020年似乎是最为漫长的一年,但今年也是科学家发现可能“迄今最长动物”的一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在西澳大利亚附近深海里发现了一只45.7米长的管水母。 西澳大利亚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尼丽达·威尔逊博士说:“它看起来就像一个不可思议的不明飞行物。” 据悉,每只管水母都是一个由许多单一个体组成的群落。虽然威尔逊的一些同事将管水母比作喷彩摩丝,但威尔逊说,这种生物远比喷彩摩丝有组织。 曝光时间最长的照片——曝光时间达8年零1个月 一张看似平常的图片,却拍摄了8年多,汲取了太多日月精华,似乎快修炼成精了—— 2012年,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艺术系研究生瑞吉娜·瓦尔肯博格开始了这张照片的拍摄。她对复古的针孔成像手段很感兴趣,因此用一个易拉啤酒罐、胶带和感光相纸,制作了一个简易针孔相机,并将其放在贝福德伯里天文台,然后忘记了它的存在。 今年9月,该天文台首席技术官大卫·坎贝尔拆除相机时发现了这场超长曝光的照片。这张照片拍下了8年来太阳每天穿越天空的明亮轨迹,共2953条。 天文台发布推特消息称,这张照片曝光的时间相当于整个摄影史时长的4%,是迄今为止曝光时间最长的照片。 最大海龟——生活在800万年前、1145公斤重 海龟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两亿多年,比蛇、鳄鱼、鳄鱼和大多数其他爬行动物还要长。那么,地球上生存过的最大的海龟是什么模样呢? 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UZH)等的古生物学家在2月12日出版的《科学进步》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在委内瑞拉发现了一块海龟壳,这块有800万年历史的海龟壳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大完整的壳,长2.4米。科学家估计,它属于一只重约1145公斤的海龟。 这种古老的海龟属于一种现在已经灭绝的物种——地纹骇龟,其在中新世时期(1200-500 万年前)生活在南美北部。这个“忍者神龟”重约1145公斤,几乎其“近亲”亚马逊大头侧颈龟的100倍,是现存最大的海龟海洋革龟的2倍大。 最古老精子——来自1亿年前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与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携手,在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了39只被称为介形虫的水生微型甲壳类动物。 这些动物化石体内保存着巨型精子,科研人员称,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动物精子,相关研究成果9月作为封面论文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据悉,此前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种具有5000万年历史的虫茧化石,里面藏有的精子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精子”,而此次新发现的动物精子化石可追溯到1亿年前,将最早动物精子记录提前了至少5000万年。 最古老同卵双胞胎——距今31000年 有31000年历史的椭圆形墓葬中,保存着一对同卵双胞胎婴儿的遗骸,它们很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同卵双胞胎 科学家于11月6日在《通讯生物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在奥地利克伦斯瓦赫特贝格考古遗址发现的一个有31000年历史的椭圆形墓葬中,保存着一对同卵双胞胎婴儿的遗骸,它们很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同卵双胞胎。 这座墓穴于2005年被发现。今年,科学家对远古DNA进行详细分析后证实,这对婴儿是同卵双胞胎。这两名同卵双胞胎中,其中一名在出生后不久就死亡,另一个则活了大约50天。 而且,在墓穴附近,科学们还发现了一副仅3个月大婴儿的遗骸,分析表明,这三人可能是表亲。 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有70亿年历史的“天外飞仙” 科学家们在半个世纪前撞击地球的巨大陨石中发现的星尘可以追溯到70亿年前,这使它成为地球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物质。 这些古老的尘埃,由比太阳还古老的颗粒组成,由垂死恒星散落于宇宙中。其中一些星尘搭乘1969年在澳大利亚坠落的墨奇逊陨石的“便车”,到达地球,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地球岩石中发现比太阳更古老的颗粒。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墨奇逊陨石中的颗粒,他们将陨石磨成小块并加入酸,这种方法可以溶解矿物质和硅酸盐,留下太阳诞生前就已经存在的颗粒。这项发现发表于1月13日的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最快声速——36公里/秒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为光波的传输速度设定了上限:300000千米/秒,但科学家一直不清楚其“孪生兄弟”——声波传播时是否也有速度上限。 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介质中会以不同速度传播,例如,声音在较热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较冷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快。计算表明,声音在质量最低的原子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为此,来自英国伦敦玛丽皇后大学、剑桥大学和高压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在10月份的《科学进展》杂志中指出,他们在固态氢原子内发现了声波迄今最大速度上限:约36千米/秒,这是科学家们为声速设置的最新上限,了解这一值有望让材料科学等多领域受益。 最长闪电——长约700公里 2018年万圣节,一道巨大的闪电划破了巴西上空,也在今年的科学突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界气象组织(WMO)今年6月发布一份分析报告称,这场“超级闪电”长逾700公里,从大西洋海岸一直延伸到阿根廷边缘,成为有记录以来最长的闪电。 科学家们利用新卫星技术证实,这道闪电的长度是之前记录保持者的两倍多。此前记录的保持者曾于2007年照亮了俄克拉荷马州的天空。研究人员在声明中说,最新研究得益于闪电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 最古老内脏——可追溯至5.5亿年前 科学家在美国内华达州奈伊县发现的内脏化石可追溯到5.5亿至5.39亿年前,比此前纪录保持者还要早3000万年,是迄今科学家们发现的最古老的消化道残留物。这些内脏属于一种名为cloudinomorps的管状小生物,有助科学家厘清cloudinomorph究竟是“何方神圣”? 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假说:这些生物要么是类似现代珊瑚的刺胞动物;要么是类似现代管状蠕虫的环节动物。分析显示,这个肠道软组织看起来像一根管子。科学家据此认为,基于这种形状,蠕虫假说可能更合适。研究结果发表于1月10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 这些突破,有些让我们忍俊不禁、有些让我们,有些则让我们惊掉下巴……是啊,宇宙和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又神秘,总是能带给我们很多惊喜! 编辑:张爽 审核: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