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榆:“追风逐日” 大力推进吉林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5
  • 近年来,通榆县在“清洁能源”领域一路奋斗、一路收获。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抢抓发展机遇,将“风害”应用成“风能”,结合丰沛的太阳能资源,将清洁能源打造成通榆县的主导产业,绿色能源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出。

    初冬时节,在通榆县华能十花道风电场,110米高的风机叶片飞转,源源不断的电能从这里产生,并通过输电线路送往山东半岛中部。作为风场的建设者,华能吉林新能源分公司检修中心副主任张宝军骄傲地说:吉林的‘风’点亮山东的灯,在这里成为了现实!

    华能吉林新能源分公司检修中心副主任张宝军介绍说,华能十花道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9.88万千瓦,一期安装远景风机59台;二期安装三一风机30台,共89台。2023年11月23日,年累计发电量9.31亿千瓦时,上网电量9.14亿千瓦时,利用小时数3115,完成全年发电量计划的81%。随着“什向线”和“鲁固直流”电网通道建设日趋完善,已经实现100%电力外送。

    通榆县地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的西南下降气流“风口”,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到了全省1/3,全县可开发风场面积达1780平方公里,可开发容量约达1600万千瓦以上,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抓住风,留住光。风电项目建设进行时,光伏产业发展活力十足。通榆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光照年有效发电小时数可达1600小时以上。在通榆的白城光伏领跑奖励激励基地——兴东220kV升压站,眼前数十万片光伏组件拼接成的巨大方阵闪耀着深邃的蓝色光芒,一望无际,蔚为壮观。兴东升压站站长文春光介绍,兴东升压站以及两个光伏电站占地590公顷左右,2019年9月28号开工建设,2020年6月30号成功并网。这两座光伏电站年发电量为3.7亿千瓦时左右,全部并入到国家电网。文春光兴奋地说,光伏产业让阳光变成了闪光的金子,未来还会发展‘光伏+产业’,比如在光伏组件下方种植适合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作物。

    在广袤的通榆大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风力发电机高耸入云;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矩阵映日生辉。

    从1999年通榆县在东北地区率先建成第一个3.06万千瓦实验风场开始,截止目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95万千瓦,在建风电项目86.72万千瓦。通榆光伏项目并网装机总容量达58万千瓦。其中,光伏普通电站10.5万千瓦、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30万千瓦。

    随着清洁能源的大力开发,通榆走出了自己的“风光”之路。大到风机整机、小到螺丝锚栓,所有关于风机的部件,在通榆全部都能够生产。如今,通榆已经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集风电主机叶片、塔筒、机舱罩、电机、紧固件等风电全产业链“一站式采购”的城市。

    通榆天能总投资4.5亿元,年可生产风电塔筒20万吨,产值20亿元。在其隔壁就是年产值25亿元的远景科技集团通榆智能风机装备产业园,通榆天能15%的产量就是供给这家企业。距通榆天能3公里,便是三一重能通榆零碳智造产业园。在产业园外,道路两侧的风机叶片整装待发。从叶片生产线到风电主机生产线,这里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通榆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经理陈永春介绍说,2021年引进主机,通榆产业园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一家“整机+风电叶片”全部落地吉林的整机厂家。2022年进行零碳项目建设,对生产线及设备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产业园通过不断扩建,已具备年产主机1000台、叶片1200支的能力。

    2009年,通榆正式引入第一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三一重能。随后相继引入东方电气、远景能源主机、天能重工塔筒、水发达驰箱变、东方电气主机、凡瑞重工法兰、施必牢紧固件等几十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通榆县依托清洁能源的资源优势,打造清洁能源发电、风电装备制造业等多个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为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 原文来源:https://wind.in-en.com/html/wind-2439973.s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能源集团:加快推进腾格里、巴丹吉林新能源基地项目》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03
    • 各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设见证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惊人进展。2023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据国家能源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清介绍,上半年,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开工854万千瓦、投产55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在建规模达3981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   其中,中国首批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一期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2023年4月26日,国家能源集团在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新能源光伏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并网容量达到100万千瓦,探索出新能源建设+沙戈荒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新路径。该项目并网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8亿千瓦时,可满足1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据黄清介绍,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包括榆林CTC项目、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腾格里基地、巴丹吉林基地、黄骅港、天津港和朔黄铁路扩能改造、海上风电等。2023年是国家能源集团的大项目建设年,企业的转型升级为绿色能源注入了新动能,黄清说。 7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集团公司十四五末要实现的发展目标,新能源新增装机9000万千瓦以上、力争1亿千瓦。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发展,建设一流能源科技领军企业。关键词:基建、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工程新闻、规划投资 2021年、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累计新增22GW新能源装机。也就是说,按照国家能源集团此次披露的目标,其在2023-2025年需要累计新增67GW,年均新增22.4GW。该数量是前两年年新增的2倍。国家能源集团在新能源发展上压力较大。国家能源集团也在年中会议上强调,推动可再生能源大发展。
  • 《吉林油田上半年新能源建设蹄疾步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19
    • 完成规划评估,争取指标落地,推动施工建设,强化过程管控……今年上半年,吉林油田新能源建设蹄疾步稳,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为绿色低碳新型油田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年初以来,吉林油田锚定“三分天下”战略布局,围绕本质扭亏中心目标,按照“三年一盘棋”总体部署,以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为基础,积极推进对内清洁替代,不断拓展对外供能,加快构建“油气热电氢”绿色产业结构和低碳能源供应体系,争做吉林绿色协同发展的主导者、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者。   紧跟形势,优化顶层设计 贯彻国家“双碳”战略,深入落实集团“三步走”部署,积极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及2024-2026年滚动计划编制。总结成绩认识,重新评估发展形势和技术可行性,不断调整完善规划,使其更具适应性、操作性及落地性。同时,因地制宜,结合各单位区域特点和主导技术攻关应用情况,为各油气生产单位量身打造低碳生产新模式,并同步试验,融合推进,尽快分批次实现化石燃料清零。 主动出击,争取指标落地 在风光发电方面,公司主要领导多次带队与省能源局、松原市、白城市、吉林石化等政府和企业对接,推进落实发电指标,谋划通过建设“松原300万+绿色氢氨醇一体化基地”和“白城500万+风光气储氢一体化基地”,利用企地协作、上下游合作和产业延伸等办法,推进解决消纳和上网难题。在地热供暖方面,积极做好外部供暖市场储备,与松原经济开发区、镇赉县签订地热供暖协议,现已超额、超前完成了100万平方米年度目标。   强化组织,推动项目建设 按照年初整体方案部署,累计推进绿电项目8个,清洁替代项目21个。其中,在绿电项目方面,15万千瓦自消纳项目建成并网发电;55万千瓦风电项目完成了初设批复、风机招标等工作;130万千瓦吉化乙烯配套绿电项目现已完成可研编制,正按与吉化乙烯项目同步建成发电目标,倒排工期,有序推进;在清洁替代项目方面,19个自建项目全部完成备案,下达投资12个,全部启动建设,2项余热利用项目已建成试运行。 精益管理,促进达产达效 像管理油气产量一样管理发电项目达产,精细量化发电量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项目辖区单位和岗位,按月实施发电量考核兑现,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落到底。上半年,15万千瓦自消纳风光发电项目累计发电1.3亿度,超计划35万度,实现替代创效5000余万元。同时,强化节能管理,加大清洁替代力度,自用原油天然气压降效果明显。上半年,自用原油较计划下降了56吨,自用天然气降低了411万立方米。   示范先行,推进深度融合 按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加块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要求,积极组织方案编制、探索零碳示范先行、加快推进融合发展项目落地。其中,利用新立Ⅲ区块位于查干湖旅游区的独特优势,综合平台集约化建产模式,布局实施了零碳示范区工程:通过建设井场光伏、小型风机、储能等清洁电力措施替代网电,实施井筒取热、光热、储热等清洁热力措施替代化石燃料消耗,再结合二氧化碳注入,实现整个区块零碳生产。目前,各个项目已陆续投产,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后续规模清洁替代和油气生产系统化石燃料消耗逐渐清零提供了保障。 创收创效,实现协同发展 统筹推进,碳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深挖碳资产开发创效潜力,15万千瓦自销纳项目所成功开发的碳资产一期已成功交割了千万元;余热项目“打包”开发碳资产,现已成功完成预注册,预计收益超千万元。同时,吉化至吉林油田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建设有序推进,“吉林碳网”骨架结构规划建成后,将初步形成东碳西用、南北贯通的协同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