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基南方射频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在南京江宁开发区启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2-19
  • 12月16日,中电国基南方集团射频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在江宁开发区正式启动,将打造涵盖一、二、三代半导体的射频集成电路产业地标,推动实现射频集成电路核心芯片自主可控。

    据介绍,作为南京高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高地的江宁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引进了中国电科55所、钜泉光电芯片研发中心、航天龙梦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研发设计、材料生产、信息服务等重要环节的突破,正着力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自主可控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当天启动的国基南方射频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化合物半导体制造线。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化合物半导体圆片6万片、射频集成电路5亿只、射频模块1000万只的设计制造能力,满足5G及未来移动通信基站和终端市场需求。

相关报告
  • 《强强联手!南京首个园区级能碳虚拟电厂项目启动建设》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06
    •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建设,8月2日上午,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华电江苏能源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强强联手推进全市首个园区级能碳 虚拟电厂 项目建设,这是依托全国集聚度最高的 智能电网 产业优势,加快打造世界智电谷和 新型电力系统 示范区的关键举措,也是加快推进地区能源转型生动创新实践。 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爱军、副主任刘群,华电江苏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惠新,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经海林等出席签约仪式。 自去年12月成功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后,江宁开发区将能碳虚拟电厂建设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碳达峰试点创新探索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三方合作,将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和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产品孵化、示范应用和运营模式创新,打造涵盖“虚拟电厂+电力交易+综合能源+智慧用能+能碳管理”五大功能的国内首套电碳协同的能碳虚拟电厂智慧管控平台。 华电江苏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惠新提出。 国家正在全力打造新型能源体系,目前江苏新能源电力占比较高,江宁开发区打造能碳虚拟电厂正当其时。在能碳虚拟电厂建设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各方意见,尽快确定虚拟电厂优化方案,提升系统研发质效;探索商业模式,结合国家陆续出台的绿电、低碳等政策,探索虚拟电厂运营新模式新应用,持续完善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明确时间节点,推动虚拟电厂尽快落地,促进园区能源结构转型;落实资源共享,发挥开发区管委会、华电江苏公司、国电南自各自优势,确保开发区虚拟电厂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海林表示 ,国电南自与开发区管委会、华电江苏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泛的合作空间,将努力抢抓国家碳达峰首批试点园区建设机遇,加快能源绿色化、数智化核心技术研究攻关,打造电碳耦合的新型数智能源平台,加快推进江宁开发区能碳虚拟电厂示范项目建设,为江宁开发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贡献“南自智慧”和“南自力量”。 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爱军强调, 三方共建能碳虚拟电厂是园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表现,更是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区关于碳达峰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合作共赢,在虚拟电厂建设中高效协同、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做到互利共赢。要瞄准争先领先,匹配最强力量、最优资源、最好政策,全力推动开发区能碳虚拟电厂以最高标准建设,努力争第一、创唯一。要强化沟通交流,以此次合作为新的起点,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持续深化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形成合力,争取尽快出形象、出实效。 下一步,江宁开发区将以此次签约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工作落实落地,始终锚定打造全国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园区、世界一流智能电网产业园区两大目标,通过能碳虚拟电厂建设将新能源示范项目串点成线,形成体系,促成态势,打造成为碳达峰试点创新探索的核心亮点,推动试点工作加速起势,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把碳达峰试点建设打造成为园区蝶变升级的综合发展平台。
  • 《北京经开区集成电路新项目启动建设》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29
    • 3月24日,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北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正式启动建设。 该项目搭建集成电路配套服务平台,就近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产业链验证、新工艺研发等服务。这是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围绕“4+2+1”产业体系集聚高端产业资源推进项目落地背景下,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落地的又一重点项目,有利于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助集成电路生产线提质增效。 北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根据主要业务方向设立产业链验证、技术开发与合作、技术服务、联盟及产业链建设四个主要业务部门及相应的组织。随着北京经开区加快推进“两区”建设,本次其建设的北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总用地面积22695.8平方米,将建设生产厂房、动力厂房、生产调度及研发楼等建筑。预计今年底项目建筑主体结构封顶,明年初具备机台搬入条件。项目建成后可为提供厂房及动力配套设施,为多个工艺验证及技术创新研发平台提供场地及设施。 “打造一个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是我们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企业的共同愿景,北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是实现愿景目标的重要支撑”北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昕说,基于过去十多年与产业链上下游一起打拼,建设创新中心,就近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装备验证、设备验证、材料验证、新工艺研发等重要配套服务,将肩负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提质增效的重任。 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入区发展的近20年,也是北京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成长史。经过多年政策扶持、引聚企业、持续优化布局,北京经开区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区域之一,聚焦了多家集成电路生产制作的龙头企业,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零部件及材料等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产业规模占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的1/2。 集成电路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整机设备的心脏和国家安全的保障。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北京经开区进一步加大了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力度。当前,北京经开区已有月产能12万片至14万片12英寸晶圆生产厂,随着多个新项目的推进建设,未来北京经开区将具备月产50万片12英寸晶圆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12英寸晶圆生产能力最大的区域。 据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经开区还将集中优势资源,突破装备及成套工艺等关键技术,以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应用为牵引,加强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提升设备、材料、零部件的研发能力,进而持续提升生产体系水平,支撑实现更高技术水平、更广产品范围的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和加工生产,逐步建立起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