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翻一番!中国海油有啥不一样?》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22
  • 甲辰龙年春节期间,66000余名员工奋战在中国海油增储上产和能源保供一线,“深海一号”二期导管架安装,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导管架吊装“海基二号”、惠州26-6项目等,同步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热气腾腾”,这是海油人持续迎接新挑战、建功新征程的生动缩影——与2019年相比,2023年中国海油新建产能、陆地建造工作量、国内海上钻井工作量均实现翻番

    工程建设强度,是衡量石油公司发展的可量化指标之一,也是加大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力度的直观呈现。这次漂亮的“翻番”,见证着中国海油为国内原油长期稳产2亿吨贡献重要力量。

    在中国海油2024年工作会议上,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充分肯定工程建设工作并提出新要求,强调锚定新建产能奋斗目标,扎实推进重点产能项目,确保对全年的产量贡献达到新建产能的三分之一以上。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连日组织多方“头脑风暴”,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

    5年实现工作量“翻番”,这背后值得探究。

    第一步 把复杂变简单

    让“鸡蛋”从内部打破

    2019年,中国海油开始实施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与之匹配,找到一条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快速通道”至关重要。

    要想弄清楚“翻番”怎么实现,首先要对这项工作如何 “加速快跑”有清晰认识。

    增加更多人手、投入更多资源,是最优解吗?但再有弹性的“皮筋”,在持续攀升的工作量面前,也难免“捉襟见肘”,甚至被长期的紧绷状态“扯断”。

    要跑出“翻番”的成绩,需要体制机制的系统性重塑。工程建设一路的变化,同样遵循这个逻辑。

    首先,放大“系统效应”。通过对既往工程建设经验总结归纳,把“发现100个油气田就有100种工程建设方式”的操作模式,从设计源头端、采购准备端、实施建造端进行全面升级,实施“标准化”设计、“批量化”采办、“工厂化”预制,把正确经验固化为完善程序,催化整个体制机制和业务流程发生良性化学反应,让“100个油气田”的工程建设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用最高效方式完成。

    其次,放大“聚合效应”。职能部门、所属单位如果在工程建设上各自为战,就不可能发挥攥指成拳的威力。中国海油工程建设一路更加注重深度融合、高效协同,从顶层设计角度整合和协调资源,进一步统筹纵向职能链与横向业务链上的资源,所有项目和资源都在“大盘子”里。同时,把资源配备与最终产出紧密挂钩,达到工作成效最大化目标。

    再次,放大“倍数效应”。技术创新、数智发展已成为放大工程建设生产力的“倍数因子”,智能工程管理系统上线、协同设计平台验收、智能建造系统投用……使得工程技术和产业链建设、智能工程管理、智能建造、价值创造、资源保障、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推动工程建设工作成效实现突破。

    第二步 确保要事第一

    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在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应多一些“要事第一”,少一些“平均用力”。哪里产能贡献最突出,就重点“加码”哪些项目,而不是一味“撒胡椒面”,搞“平均主义”。

    汪东进在调研工程建设一路工作时指出:“要根据产能建设规模大小,做好优先级排序。明确哪些是产能贡献最大的,抓住主要矛盾,结合重点推进工作。”

    持续推进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一直是中国海油的头等大事。如何找准关键性问题,锚定牵动性抓手,“19+1”“13+3”“14+2”等每年都会出现的“神秘数字”就是答案。

    这些“X+N”模式的数字,每年年初制订,贯穿“要事第一”的工作逻辑。其中,“X”代表本年度重点产能建设项目数量,“N”代表下一年度最重要项目数量,通过重要的提级管、聚焦管、提前管,让重要又紧急的事情“稳稳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序做”,合理规划全年任务。

    圈出重点只是第一步,如何高效执行同样至关重要。

    “对某个项目来说,工程建设看似并不复杂,计划捋顺,材料备齐,按照计划、拿着材料干就行了。”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负责同志介绍,“实际上,我们工程建设一路要面对多项目、多单位、多线程的工作。”

    资源如何安排能够不产生冲突?项目如何部署能够不互相干扰?突发情况如何协调能避免影响正常进度?

    需要立足工程谋划工程,更要跳出工程谋划工程。

    立足工程,才能提升可操作性。中国海油探索以项目“四大计划”为抓手,持续增强目标统一性、区域联动性、执行协同性“三大协同”,着力聚焦单一项目(群)进度、费用、安全、质量、合规“五大控制”,以确保实现产量贡献最大化目标。

    跳出工程,更能找到可优化空间。效率提升,不能仅仅着眼如何缩短流程,压缩时间,更要以系统观念看问题,找准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依赖关系和相互影响。例如,采取“钻井船”和“工程船”资源计划协同、工程标准化设施与钻修机深度共享融合等举措,强化体制完善、机制支撑、一体推进,更快形成“倍增效应”。

    第三步 注重固化好经验好做法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任何方式方法的优化,都是为提高效率服务的,能够实现工程建设计划、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便于各方沟通协调操作,要凭实实在在的效果说话。

    管用、好用、实用,就是最关键的标准。具体如何在实践中实施?近年来,中国海油工程建设一路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好经验好做法。

    做些反向思考。“去项目化”规模定制一改工程建设项目一茬接着一茬推进的固有模式,通过产能建设目标倒推工程建设任务,“拆除”项目之间的藩篱,工程建设准备工作由原来的“一项目一策”转变为多项目的分类、归纳,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目前,“去项目化”规模定制已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以设备材料“系列化”组织“批量化”采办,以通用部件“产品化”实施“工厂化”预制,实现通用设备、通用钢材采办周期的大幅缩短,形成“标准化预制+总装”程序,解决“预制范围、深度、多少、检验”及总装工法问题。

    持续结构优化。对于工程建设阶段而言,海上安装难度大、耗时长,对此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激励优质工程建设项目向着“陆地完工状态最大化”目标靠拢,缩短吊装平台的连接调试时间,总体较历史平均水平缩短5.6%。

    同时,更加关注海上施工组织能力的提升。以“产量最大化”为原则,聚焦各海域、各项目资源需求,统筹跨海域资源、海域内部资源,例如,有限公司各分公司与海油工程成立专门协同机构,按区域整合在同一海域施工的不同项目船舶资源;同时,完善规范激励机制,激励上游公司和专业公司在设计、建造、海上吊装、管缆铺设等各阶段应用提速提效措施,高质量进行项目建设。

    注重过程管理。建立“红黄绿灯”项目运行状态监管机制,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总体进度、单板块进度、费用、质量安全四项监控指标,将项目运行状态划分为三个预警等级,重点聚焦红灯、黄灯项目,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项目运行“卡点”,推动“偏轨”项目正常运行。站在2024年新起点上,中国海油工程建设一路锚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聚焦把“翻番”经验从单一项目集中攻坚优势升级为项目集常态比较优势,进一步将“新优快”推广到全领域,让标准化覆盖全流程,通过统筹协调能力提升更好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奋力谱写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65728-1.html
相关报告
  • 《上海改革再出发:“七年翻一番 再造新浦东” 》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6-28
    • 聚焦高质量发展,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 根据最新发布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7年左右努力,未来浦东经济总量要突破2万亿元,实现翻番的目标。 把“改革自主权”放在第一位 率先尝试“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开发模式、率先探索服务业对外开放、率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率先进行自贸区试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伴随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是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进入新时代,浦东要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依然离不开这个“法宝”。 “依法赋予浦东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深化市场准入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产业用地制度改革”……翻阅意见,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革和放权的气息。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说,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浦东发展。“在新一轮改革中,上海市级部门向浦东放权要放充分、放到位,在市级权限内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赋权。” 赋予浦东更大改革自主权,赢得市场主体点赞。比如,意见提到,要赋予浦东新区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审批权和留学人员落户审批权。加大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突破力度,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放宽自贸试验区用人单位引进高科技领域外国人才的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限制。 “今年以来,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对人工智能企业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我有一半的时间花在招人上。”总部位于浦东的文本智能处理企业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说,吸引高科技人才,不能只看薪水,还需要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保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意味着浦东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综合服务环境。” 推动六大“硬核”产业集聚发展 以上海1/5的土地面积、1/4的常住人口,创造全市1/3的经济总量。2018年浦东新区GDP超过1万亿元,实体经济是最坚实的根基。 在浦东张江科学城的核心区域,有一片3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正在紧张地规划建设中,这就是去年年底揭牌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这个不大的园区,集聚了包括博通、高通等外资芯片巨头,以及紫光集团、兆易创新和阿里平头哥等国内集成电路领军企业,成为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最密集的区域。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目前的产值是300多亿元,未来的目标将集聚10万人才、新增100万平方米空间、形成1000亿元左右的产业规模。”张江高科董事长刘樱说。 投入大、门槛高、周期长,发展集成电路这样的战略性行业,是国家赋予浦东的重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表示,浦东将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为动力,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集聚六大“硬核产业”: “中国芯”,含设计在内,浦东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占上海全市7成以上;“创新药”,浦东张江是国内知名的“药谷”,一类新药获批数量领跑全国;“智能造”,以张江人工智能岛和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为载体,浦东正在建设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蓝天梦”,以国产大飞机为龙头,浦东推动航空航天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未来车”,浦东的汽车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特斯拉超级工厂力争年内建成投产;“数据港”,浦东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近千亿元,未来将加快5G技术示范应用。 通过抓好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未来浦东在经济发展跑出新速度的同时,将全面提高经济密度和质量效益。 更好发挥“两个扇面”效应 打造联通全球的大平台,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意见对浦东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 “如果说‘一带一路’着眼于扩大对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则需要强化对内开放。更好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效应,浦东责无旁贷。”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说。 推动浦东成为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举措:完善支持离岸贸易发展的跨境资金收付安排,实现常态化运作;支持市内免税店落户浦东新区,争取引进更多国际免税店,支持开展离境退税现场退税试点;推动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落户自贸试验区,打造国际商事、国际海事、国际投资等领域的争议解决平台…… 杭迎伟说,下一步浦东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对接,细化形成推进方案,明确责任人、施工图、时间表,全力以赴在新起点上加快实现新跨越。
  • 《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将近翻一番 达到7亿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2
    • 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在其年度液化天然气市场前景中表示,预计到204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LNG)需求有望翻一番,达到7亿吨。 2020年全球LNG需求为3.6亿吨,比2019年的3.58亿吨略有增长,尽管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封锁造成了市场动荡。 壳牌表示,全球液化天然气价格在2020年初创下历史新低,但由于亚洲部分地区的需求恢复以及在供应趋紧的情况下冬季购买量增加,年末LNG需求收于六年高位。 到2040年,由于国内天然气产量下降以及LNG替代了更多的排放能源,预计亚洲将推动LNG需求增长近75%。 2020年,大流行爆发后,中国和印度引领了液化天然气需求的复苏。中国全年的LNG进口量增加了700万吨,达到6700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1%。 预计到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继续推动其LNG需求。 亚洲另一大主要市场印度还利用低价液化天然气来补充其国内天然气产量,从而在2020年将进口量增加了11%。 壳牌在其前景报告中显示,预计供需之间的缺口将在本十年中期打开,新产能的投产将少于先前的预期。 2020年,全球仅新增300万吨LNG生产能力,远低于预期的6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