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实行最严格制度强化“三位一体”保护,构建系统完备制度体系》

  • 编译者: 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近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草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增强制度刚性,落实耕地保护硬要求,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草案共8章65条,主要内容如下: 1. **明确总体要求**:国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坚持党的领导,遵循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原则。 2. **强化目标约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明确耕地保护目标,地方政府应严格落实,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提升、生态功能稳定。地方应统筹耕地和其他农用地保护,优化空间布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变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和评估预警。 3. **严格占用耕地管控**:针对耕地“非农化”问题,国家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控制,加强建设占用耕地管理。非农业建设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禁止擅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或改变其用途。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应编制用地综合论证报告。 4. **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明确耕地质量提升要求,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周期质量管理,建立全国高标准农田数据库。 5. **加强耕地生态保护**:建立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推广生态环保种植技术和生态循环农业,监测评估土壤污染风险,及时处置突发性事件。 6. **强化保障监督**:调动保护耕地和种粮积极性,保障政府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和金融机构支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依法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包方有权监督承包方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 7. **严格责任追究**:规定对违法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及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并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衔接。 总的来说,草案通过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系统化的措施,旨在全面提升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水平。
相关报告
  • 《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旨在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于10月2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该草案在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基础上制定,旨在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4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牢牢守住。 草案系统集成了多部法律的相关要求,包括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规定违法占用耕地和破坏耕地质量的法律责任等,填补了法律空白,以构建完备有效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制度体系。 草案强调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提升和生态功能稳定,突出系统保护理念,包括建立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维持有利于耕地保护的生态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此外,草案明确全面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省区市负总责。国家将组织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加强督察和监督检查,由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及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监督管理。
  • 《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旨在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并强化生态保护与责任追究》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于24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明确了耕地保护的总体要求,强调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司法部部长贺荣在说明中指出,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耕地总量下滑,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未变,“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耕地撂荒增多,占补平衡存在量不足、质不高的问题,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农田水利欠账多,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繁重,一些地方土壤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 草案共8章65条,规定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应遵循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原则,强调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草案提出加强耕地生态保护,建立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对有土壤污染风险的耕地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明确违法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的法律责任。 此法案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规范措施,为守住耕地红线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