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设计和发现:在光伏系统中应用于减轻污染的潜力》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04-08
  • 材料科学一直在变化。“错误尝试”开发的时代正在转向革命性的“设计材料”方法,这种方法指导实验发现新的或被忽视的材料。这种“科学的新方法”满足了在更短的时间内开发或改进现代技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中一个关键的技术需要是防止表面污染,这将严重限制光伏系统的性能。修复方法,如清洗或机械清洗,是有效的。但它们可能会增加巨大的成本,或使用有限的资源,如水或劳动力。最好采取预防措施。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特殊涂层的发展不仅抑制了表面颗粒物的积累,而且能够增强模块正面的抗反射能力,这方面的成功有限。最佳涂层(即,具有20至30年的耐用性,以及抗污、环保、低维护、成本和光学要求),但尚未实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材料设计和发现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可行性,以开发新的或改进的涂料,以满足模块表面的要求,减轻土壤污染。这包括确保在所需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入射光子数传输到玻璃(或其他顶部封装材料)和模块中的太阳能电池。具体地说,对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理论进行了评估,以便寻找能够产生这种应用所需功能的基本原子排列。其目的是为使用这些不断发展的材料设计方法来解决光伏材料可靠性问题奠定基础。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确定和调查建立可用的可行涂层基础所需的关键功能,对光伏系统中针对抗污染的材料设计和发现进行初步评估。

相关报告
  • 《福建物构所发现光致变色材料在电学中的新应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1
    •         光致变色材料具有在两个颜色、电子/分子结构不同的两个稳态之间可逆切换的特点,它们已被用于油墨、化妆品、眼镜、汽车等行业,并在分子开关、射线检测、光限束、生物成像、生物活性控制、液晶形貌控制、分子机器等多个方面展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郭国聪和王明盛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和青促会优秀会员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滚动支持项目等资助下,近年以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地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3269、2008, 47, 3565、2008, 47, 4149、2012, 51, 3432、2014, 53, 9298、2014, 53, 11529、2017, 56, 7900;J. Am. Chem. Soc. 2015, 137, 10882;Chem. Commun., 2010, 46, 361,Feature article)。电子转移型光致变色材料在光照后容易发生电子转移,生成稳定的电荷分离态。电子本身可以作为载流子,因此电子密度的改变有望用于调制半导体的电学性质。近期,该团队在光致变色材料的电学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会变色的光吸收剂:一种可以提高光吸收范围、电导、光电导、稳定性的结构设计新策略         光吸收剂是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从实用角度讲,一种好的光吸收剂需要有宽的吸收带、长寿命的电荷分离态、高的电荷传输能力和高的稳定性。卤化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很高的光电转化效率(>22%),但卤化铅光吸收剂(如甲铵碘化铅)在光、热、湿度环境下的弱稳定性仍然制约着其商业化应用。除了进一步提高铅卤钙钛矿材料稳定性之外,发展新的设计策略,以探索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光吸收剂,具有重要意义。   据文献报道,电子转移型光致变色材料可以形成长寿命的电荷分离态和覆盖可见光区的特征吸收带,且有机π共轭半导体获得电子后可以显著提升电导率。结构缺乏刚性是卤化铅钙钛矿稳定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无机组份和无机组份以共价键相连,那么材料的稳定性有望得到提升。基于此,团队希望合成出一种无机-有机杂化卤化铅半导体,其有机组份具有电子转移光致变色活性而可以形成与无机组份共价相连的有机半导体。很多例子表明,阳离子-π相互作用有利于形成有机半导体,且羧基易与卤化铅配位成键。在这些想法的指导下,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由半导的无机纳米带与半导的有机π聚集体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光致变色氯化铅半导体{[Pb3Cl6(CV)] H2O]}n。该半导体具有很高的光、热、湿度稳定性,发生电子转移型光致变色后,吸收边从500 nm左右拓展到900 nm左右,电导率增加高达3个数量级,同时光电流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表明电导率的增加来自于变色后有机π聚集体间更强的电子耦合相互作用和价带顶端电子态密度的增加,增强的光电流主要来自半导的π聚集体的贡献。该项工作获得光可切换半导体目前最高记录的电导率光切换比,首次通过光致电子转移实现光电流调控,发展出可以提高光吸收剂稳定性的新方法,对设计合成新的太阳能电池用光吸收剂具有借鉴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18, 140, 2805–2811(DOI: 10.1021/jacs.7b10101)。   二、可作为过温颜色指示器或自恢复保险丝的热致变色半导体:一种可以实现遇热变色并降低电导率、降温处理又可以褪色并提升电导率的结构设计策略         近年来,在光、热、压力、磁场、电场等外部条件刺激下能响应的半导体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它们不需要改变组成和结构就能调制电学性质,可用作传感器和开关器件。如果一种半导体具有热可切换的双稳态,也就是具有热致变色性能的话,就可能产生新的应用。比如,可以作为“过温颜色指示器”监控电路是否出现过载、短路或外部热源等情况。如果温度升高后导电性下降,温度降低时导电性又增强,则还可以作为“自恢复保险丝”。能满足以上条件的半导体鲜有报道。郭国聪和王明盛研究团队提出,在半导体中引入一种受热后能改变颜色且能改变载流子浓度的热活性有机组份,有望获得这种半导体。   该团队在前期工作中发现吡啶盐类化合物不仅具有光致变色性能还可能具有热致变色行为(J Mater Chem C 2015, 3, 253)。文献还有例子表明吡啶盐类组份,比如紫精离子,在获得电子并把它定域后可以降低电导率。基于这些想法,团队合成了一个含有甲基紫精离子MV2+的三维开放框架溴化铅半导体,{(MV)2[Pb7Br18]}n。该半导体具有类钙钛矿结构,热稳定性、湿稳定性都很好,在2200C下加热,发生溴化铅半导体框架到甲基紫精离子MV2+的电子转移,生成稳定自由基产物,颜色也从黄色变到棕色。变色产物在空气中非常稳定,但在比较低的温度,如150 0C,加热下又能彻底褪色,重新在220 0C下加热又能再次变色。变色后,该半导体的电导率下降了接近1个数量级。理论和谱学数据表明电导率下降主要源于电子被MV2+捕获后,与附近的空穴形成了束缚能力很强的Frenkel激子,使得半导体的载流子数显著减少。该工作提出热致变色半导体在电路过温指示、过载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新思路,首次把电子转移型热致变色应用于半导体的电学控制,为调制半导体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物理手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554–558(DOI: 10.1002/anie.201610180)。
  • 《应用于电-水动力纳米技术的弹性体材料的纳米复合材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3-05
    • 复制成型通常会引起弹性体的摩擦。迄今为止,这种现象只在非纹理弹性体表面进行了研究,尽管复制模塑是其纳米化的有效方法。在此,我们证明了通过复制成型的纳米材料表面的纳米材料也在纳米尺度上与纳米结构密切相关。利用开尔文探针显微镜、电液光刻和静电分析对我们的模型纳米结构、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阵列进行了从聚碳酸酯纳米锥阵列的复制,我们发现,诱导的三聚体在纳米范围内,特别是在其边缘处,是高度局部性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我们还发现,在脱模过程中,轮辋的摩擦力最大。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识别出,作为控制tribocharge纳米尺度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demol。通过将所产生的环形三角波电荷与电水动力光刻相结合,我们也实现了具有10个nm尺度环形山的纳米火山的简单实现。 ——文章发布于2018年3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