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
作 者:付巧妹(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
青藏高原人群的遗传结构一直存在未解之谜。青藏高原人群的遗传成分约80%源自9500-4000年前的中国北方人群,但剩余的20%来源不明,被学界称为“幽灵祖先”。这一成分的来源一直未能确定,倍受国际关注。
本研究在云南兴义遗址距今7100年的个体(Xingyi_EN)基因组中,识别出一种深度分化的亚洲遗传成分—“亚洲基部兴义祖先”。该成分在古代青藏高原人群及现代藏族中均有显著保留,证实其正是学界长期推测的青藏高原“幽灵祖先”之一。进一步研究显示,这一古老人群至少在4万年前已从其他亚洲人群分化,并在云南地区持续存在至7100年前。值得关注的是,距今1.1万年前的广西隆林个体已携带该成分与古南方成分的混合,但该成分在广西8000-6000年前人群中急剧减少并消失,却在青藏高原人群遗传结构中成为核心组成部分。这一发现首次明确了青藏高原早期人群的遗传源头,填补了东亚高海拔地区人类起源的研究空白,并揭示了云南作为古人群存续关键区域的重要性。
针对南亚语系族群(佤族、布朗族及东南亚部分民族)起源的长期争议,研究通过基因组数据首次发现,云南中部距今5500至1400年的人群中存在一种独特东亚祖源——“云南中部祖先人群”。该祖源与现代南亚语系人群遗传关联密切,结合考古学、语言学证据,推测云南中部可能是该族群的早期核心区域。研究进一步提出,南亚语系族群可能沿红河流域向东南亚扩张:其遗传成分不仅存在于古代东南亚人群中,还在广西历史时期人群中有所体现,颠覆了传统“印度或东南亚起源”的假设。这一结论为南亚语系族群的起源地、扩散时间和路径提供了直接遗传学证据,促使学界重新构建该族群的形成与传播模式。
研究还揭示青铜时代云南已形成复杂多元的人群结构,成为不同族群融合的中心:云南西部以东亚北方祖源为主,与黄河流域农业人群存在遗传联系,表明该区域是中原文化向西南传播的重要通道。云南中部以“云南中部祖先人群”为主体,是南亚语系族群的主要基因来源,凸显其在族群扩散中的核心地位。云南东部呈现东亚南方与云南中部祖源的混合特征,以大阴洞遗址(3400年前)为代表,反映了不同地理单元间的人群互动。
兴义遗址的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生业模式的演变轨迹:人群在4900年前从狩猎采集逐步过渡到集约化农业,但5500-3300年间遗传结构保持稳定,表明农业化进程主要是本地人群的内部适应,而非依赖外来人口迁徙。此外,金莲山和高寨遗址的墓葬分析显示,史前云南人群存在跨三到十代的家族谱系关联,证实其重视血缘关系并遵循稳定宗族葬俗,为研究古代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视角。
该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系统揭示了云南在史前东亚人群演化中的枢纽地位:不仅解决了青藏高原人群起源和南亚语系族群扩散等重大学术争议,还首次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云南作为“亚洲基部兴义祖先”存续地、南亚语系族群起源地及多族群融合中心的三重角色。这些发现为理解东亚大陆早期人群的遗传多样性、生业模式转变与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支撑,推动了人类学、考古学与遗传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里程碑式的科学意义。
发表日期: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