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11月7-10日』科技创新情报引领学术论坛》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11-03
  •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科技创新,情报先行。立足新时代、新起点,聚焦重点、把握特点、引导热点、突出亮点,发挥情报支撑引领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华东六省一市科技情报学会定于2023年11月7日至10日在江西景德镇市召开“科技创新情报引领学术论坛”。

    会议主题一、江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华东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领导致词

    二、2023年获奖成果和优秀工作者颁奖

    三、集体合影

    四、学术交流:

    1、基于科技情报数字化转型的智慧情报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生命与健康领域重大创新领域战略规划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3、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指数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4、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编制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5、厦门市未来产业精准招商地图

    ——厦门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6、企业专利标准化策略研究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7、各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博弈及发展建议

    ——泉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8、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回顾与展望:基于情报学理论的视角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

    9、CCUS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江南)

    10、山东科技情报联合体构建研究

    ——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济宁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11、山东省“卡脖子”技术攻关机制研究

    ——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 山东大学  清华大学

    12、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青岛市委党校

    13、开放创新环境下大数据知识生态系统协同演化与智慧涌现研究

    ——安徽大学

    14、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综合科技服务体系研究

    ——江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15、专利标准融合提升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和质量基础设施能级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16、智库协同应急情报研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

    17、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科技人才信息平台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18、科学—技术知识融合推动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9、企业研发战略、领域及前沿技术预判与跟踪研究

    ——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

    20、标准化助推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21、交叉学科研究热点的识别方法与应用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22、淮安市重点产业创新图谱分析研究

    ——淮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3、基于专利情报理论的高校专利分级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

    ——福州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4、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评估体系研究

    ——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5、未来产业技术预测与布局研究——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

    26、大数据环境下情报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

    ——安徽大学

    27、与数共舞——全球科研范式数字化转型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8、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战略情报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29、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对策研究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江南)、浙江大学

    30、生命科学与健康产业新模态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时间地点时间:2023年11月7-10日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开元名庭大酒店)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2feqhWN2MnhMMNi65UUDsg
相关报告
  • 《华东科技情报成果颁奖大会暨科技创新情报引领学术论坛》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10-10
    •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科技创新,情报先行。立足新时代、新起点,聚焦重点、把握特点、引导热点、突出亮点,发挥情报支撑引领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华东六省一市科技情报学会定于2023年11月7日至10日在江西景德镇市召开“华东科技情报成果颁奖大会暨科技创新情报引领学术论坛”。会议具体由江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办。 主要议程: 一、江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华东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领导致词 二、2023年获奖成果和优秀工作者颁奖 三、集体合影 四、学术交流: 1、基于科技情报数字化转型的智慧情报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生命与健康领域重大创新领域战略规划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3、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指数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4、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编制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5、厦门市未来产业精准招商地图 ——厦门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6、企业专利标准化策略研究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7、各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博弈及发展建议 ——泉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8、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回顾与展望:基于情报学理论的视角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 9、CCUS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江南) 10、山东科技情报联合体构建研究 ——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济宁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11、山东省“卡脖子”技术攻关机制研究 ——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 山东大学  清华大学 12、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青岛市委党校 13、开放创新环境下大数据知识生态系统协同演化与智慧涌现研究 ——安徽大学 14、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综合科技服务体系研究 ——江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15、专利标准融合提升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和质量基础设施能级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16、智库协同应急情报研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 17、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科技人才信息平台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18、科学—技术知识融合推动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9、企业研发战略、领域及前沿技术预判与跟踪研究 ——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 20、标准化助推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21、交叉学科研究热点的识别方法与应用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22、淮安市重点产业创新图谱分析研究 ——淮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3、基于专利情报理论的高校专利分级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 ——福州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4、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评估体系研究 ——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5、未来产业技术预测与布局研究——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 26、大数据环境下情报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 ——安徽大学 27、与数共舞——全球科研范式数字化转型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8、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战略情报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29、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对策研究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江南)、浙江大学 30、生命科学与健康产业新模态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五、时间地点费用 时间:2023年11月7-10日 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具体地点另定) 费用:会务费800元/人,住宿:350元/间天 六、联系办法 袁珺:13621862872;email:jyuan@libnet.sh.cn
  • 《文化创新助推景德镇城市发展转型》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14
    • 导读 本次景德镇城市修补工作的核心诉求,是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延续并彰显丰厚的以陶瓷文化为灵魂的城市文化,通过文化空间重塑和文化产业创新,“外修形、内提质”,使城市遗产、城市生活、城市空间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 一、全面诊脉,明确工作目标 城市双修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体系,需要应对多方面的城市问题。景德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城市发展正处在以生态文明和文化自信为基础,优化发展方式、改变生产模式、文化创新驱动的城市转型期。本次景德镇城市修补工作的核心诉求,是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延续并彰显丰厚的以陶瓷文化为灵魂的城市文化,通过文化空间重塑和文化产业创新,“外修形、内提质”,使城市遗产、城市生活、城市空间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外修空间还文化尊严,图为修复后的徐家窑(陶文旅提供) 内修功能展文化自信,图为熙熙攘攘的陶溪川周末集市(陶文旅提供) 二、规划引领,梳理工作内容景德镇城市修补坚持规划引领,从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出发,以城市问题解决为导向,制定科学的系统规划方案,统筹指导后续实施工程项目,引导景德镇城市发展转型。景德镇城市修补技术路线(清华同衡提供) 景德镇城市修补工作特别注重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通过对城市山水相依为势、陶冶延绵相因、街坊纵横成趣、产业承古塑今等文化价值的提炼、整理,并落位在城市空间中,更好的进行遗产资源的保护、活化和复兴,引领文化创新。在彭家弄凤楼中,举办了名为“器以载道”的展览,系统性的展示了景德镇传统瓷业发展脉络研究成果,以文化挖掘作为文化复兴的基础。(清华同衡提供) 三、精工细作,项目实践带动在重点工作安排和选取时,优选文化主题下高复合性和示范性的项目,通过对综合问题的解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全民参与城市双修的热情。1.大陶溪川旧厂区改造景德镇大陶溪川区域包括宇宙瓷厂、为民瓷厂、万能达瓷厂和陶瓷机械厂等重要的近现代陶瓷厂区,是景德镇建国后陶瓷产业延续、兴盛和衰败的重要见证。大陶溪川旧厂区改造是对城市衰败产业空间的重塑,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创新的重要探索。景德镇近代旧陶瓷厂区分布和大陶溪川范围(清华同衡提供) 大陶溪川以宇宙瓷厂为启动区,规划遵循“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环境营造”的总原则,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了大量的煤烧隧道窑、圆窑和各个年代的老厂房。通过对老厂房、老窑炉的改造修缮和活化利用,使这些老旧空间焕发新的活力:昔日炉火熊熊的烧炼车间,成为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和美术馆;过去灯火通明的彩绘车间,入驻猫屎咖啡等品牌企业;老一辈陶瓷科技人员工作过的中试所,改造成配电间;曾经瓷声悦耳的选瓷包装车间,成了国际陶艺家工作室……陶溪川厂房和内部空间改造前后对比(清华同衡、陶文旅提供) 改造后的陶溪川,成为了城市精明增长下新的发展点,吸引着大量的当地居民和多元的外来者,参与到景德镇历久而弥新的陶瓷艺术创作、展示之中。以产业空间的文创转型,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展示城市文化自信。图为夜晚的陶溪川游人如织(瓷都晚报提供) 陶溪川以景德镇举世闻名的陶瓷文化为敲门砖,沟通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跨界”联通:2018年端午节,陶溪川尝试性地举办国内首个街区音乐节--“陶溪川·宇宙”音乐节,邀请多位音乐大咖和文化学者参与,以瓷为媒介,以音乐为桥梁,搭接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以全新的方式诠释历史文化空间功能复兴。图为陶溪川音乐节现场照片和海报(清华同衡提供) 陶溪川二期的厂区改造正在进行,未来将形成集陶瓷文化产业、陶瓷文化教育、城市公共服务、城市休闲安逸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图为大陶溪川方案效果图(清华同衡和华清安地方案) 2.御窑厂周边彭家弄、义思井等传统街区织补御窑厂是景德镇的灵魂,而御窑厂周边自古“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作坊生产区,同样是景德镇陶瓷生产发展、景德镇独特陶瓷文化构建的基础。彭家弄、义思井、徐家窑、明清窑作群等区域,保留了景德镇“一两座窑集中烧,三五个作坊围着做,十来户人家边上围”的传统肌理格局,留存的民窑、会馆、戏台,以及作坊、商铺、民居等建筑,都是一代代居民记忆中的生动场景,是景德镇人共同的乡愁。传统作坊中的陶瓷生产记忆(来源于网络) 随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变迁,传统空间格局与历史建筑遭到侵占与破坏,片区活力不足、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日益涌现。城市修补工作,在保护文化要素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清理不协调建筑,重新利用荒芜空地,补齐沿街界面,恢复历史场景,利用历史材料、传统工艺塑造各时代交融的历史街巷界面;打通断头路,组织空间流线,以文化径串联散落城中的资源点,使御窑厂、御窑博物馆、彭家弄、明清窑作群等传统街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紧密的展示系统。‍ 御窑厂北部的彭家弄街区是景德镇“陶阳十三里、一百零八弄”中的典型代表。区域院落与建筑修缮践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在保护街巷格局的前提下,加强建筑结构、完善房屋采光通风性能,提升街区的舒适度。 图为彭家弄街区实施鸟瞰图(图片来源:中建一局)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明清窑作群和徐家窑,曾经是“官搭民烧”的御窑厂附属工厂。窑作群按照原样不落架修缮复原,重现了景德镇完整的窑作体系,成为老城区重要的地面工业遗存和文化地标。(瓷都晚报提供) 修复后的湖口会馆,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景德镇现场会”的临时就餐区之一(张杰教授拍摄) 御窑厂周边传统民居,修复成为今天的玉窑展厅(黄国军拍摄) 御窑厂周边传统坯房,修复后仍作为唐窑柴烧坯房(孙景平拍摄) 御窑厂周边传统民居,修复后作为唐英学社展示空间(黄清华拍摄) 3.御窑景巷滨江防洪堤改造御窑景巷位于历史城区北部昌江沿线,2011年以前,这里是一个完整的老街区,后由于防洪工程需求,临街传统建筑全部拆除,新建的防洪堤割裂昌江和老城,传统生活承载空间丧失。本次城市修补从历史文化传承、传统生活复兴、滨河景观提升的角度,进行整体空间的街巷整治和风貌提升:按照“不复建、改为公园绿地”的指导思想,将既已拆除的片区用于市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通过设计三级台地弱化防洪堤体量,堤顶功能平台延续城市与昌江的联系,恢复历史景观。空间修补后的御窑景巷(瓷都晚报、清华同衡提供) 在研究历史格局、传统民居、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建16栋建筑补齐沿街界面,重点塑造3处景观节点,修缮6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整治22处不协调建筑,完成了对城市肌理的织补;对中华北路采用传统材料重新铺装,建立单向循环的交通系统,市政管线全部下地。修补工作极大提升了传统道路沿街风貌和通行能力。御窑景巷糖果店和龙船弄改造前后对比(清华同衡提供) 正在建设的中渡口码头及以南区域,与御窑景巷相连接,营造滨昌江整体古朴的文化空间氛围;建设风雨连廊,塑造舒适的立体交通步行体系,提升昌江观水空间;未来逐步恢复中渡口码头,彰显景德镇渡口文化的同时,满足人们的亲水需要。改造前的滨江堤岸与改造后的风雨连廊(清华同衡提供) 中渡口码头历史照片(来源于网络)和改造方案(清华同衡提供) 景德镇城市修补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清华同衡技术顾问张杰的指导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多家设计团队参与,开展了“陪伴式成长”的长期跟踪服务,通过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多专业人员的长期驻地办公,统筹城市修补规划与项目工程实施,保证城市修补工作以文化传承和产业创新为核心不走样。 结语景德镇城市双修工作开展了以“改善生态环境、补齐功能短板、提升服务水平、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工作,以文化复兴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内生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促进城市转型;最终提升百姓归属感,提高城市吸引力,吸引“景漂”、“景归”群体,重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国际瓷都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