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温暖将造成南亚致命的湿度》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7-08-22
  •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生活在南亚的数百万人面临着由全球变暖驱动的炎热和潮湿的致命威胁。

    大多数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人将经历接近生存极限的温度。研究表明,暴露在危险潮湿的热浪中的人口比例可能达到30%,而仅南亚就拥有世界人口的1/5。

    Wet bulb threat

    Most official weather stations around the world measure temperature with two thermometers.

    The first, or "dry bulb" instrument, record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air. The other, or "wet bulb" thermometer, measures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air and the results are normally lower than just the pure air temperature.

    For humans, this wet bulb reading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While the normal temperature inside our bodies is 37C, our skin is usually at 35C. Thi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llows us to dissipate our own metabolic heat by sweating.

    However, if wet bulb temperatures in our environment are at 35C or greater, our ability to lose heat declines rapidly and even the fittest of people would die in around six hours.

    While a wet bulb 35C is considered the upper limit of human survivability, even a humid temperature of 31C is considered an extremely dangerous level for most people.

    Recorded wet bulb temperatures on Earth have rarely exceeded 31C. However, in 2015 in Iran, meteorologists saw wet bulb temperatures very close to 35C. In the same summer, a deadly heat wave killed 3,500 people in India and Pakistan.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ly deadly impact on humans of wet bulb temperatures is key to this new study.

    The researchers involved came to their conclusions by using a high resolution climate model, that was tested against observations.

    They projected wet bulb temperatures to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using two diffe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hen the model examined a high emissions future, the wet bulb temperature would approach the 35C threshold "over most of South Asia, including the Ganges river valley, north eastern India, Bangladesh, the eastern coast of China, northern Sri Lanka and the Indus valley of Pakistan".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sts, around 30% of the population is projected to live in a climate characterised by a median of the maximum annual wet bulb temperature of 31C or more.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people facing this level of threat is essentially zero.

相关报告
  • 《大气相对湿度对农业及气候的影响日益增强》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7
    • 干旱天气对植物的影响有两种基本方式:土壤湿度的改变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以供求关系加以说明,即土壤水分为植物提供水,干旱天气,水供应减少;较低的相对大气湿度创造了“需求”,吸取植物中的水分,旱季干燥的大气对水的需求更大。但通常情况下,人们较难确定植物应对干旱有多大程度是因为土壤墒情不足,多大程度是因为大气相对湿度低。由于土壤湿度容易用实验测量和控制,气候研究模型倾向于依赖土壤湿度。尽管如此,植物学家仍然确信较低的大气相对湿度可能会单独产生重要影响。 日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科学家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发表研究报告《大气对生态系统中水和碳通量的需求日益重要》(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atmospheric demand for ecosystem water and carbon fluxes),该报告针对大气湿度对于气候和农业的重要影响提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在炎热、干旱的天气状况下,较低的大气相对湿度是对植物产生胁迫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该因素对于植物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2.随着天气转热、转旱,在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尤为重要,大气湿度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3.随着大气湿度下降,植物吸收大气中碳的能力、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也会下降,一些农业管理策略成效将不明显,如灌溉可以增加土壤湿度,但对大气湿度影响不大;因此,为了更精确地说明较低大气湿度的作用,测量干旱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模型需要重新制定; 4.土壤湿度和大气相对湿度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点对植物机能有着不同影响,二者除了对包括行栽作物和森林在内的农业系统管理有重大影响外,还能帮助科学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支持本研究的数据采集自美国通量网(AmeriFlux Network)。美国能量网在不同生态系统均有监测网点,它的38个“流量塔”收集重要的微气象数据,每小时增量数据将土壤湿度和大气相对湿度产生的影响区分开来。数据分析表明,虽然土壤湿度在一天内变化不大,但大气湿度的变化较大,可以用这些“高频”数据来分别评估土壤湿度和大气湿度的影响。 尽管该研究并没有重点关注碳通量,但科学家们确信在干旱气候下,当植物气孔因减少水分流失而闭合气孔时,从大气中吸收的碳也会减少,这也会降低它们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要预测未来植物吸收碳的规律,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是人们并没有完全理解生态系统如何应对干旱,而明确植物如何应对大气湿度的各种变化是减少这种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 (编译 李楠)
  • 《保险能帮助东南亚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吗?》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近日,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报道,东盟国家(ASEAN)农业部门面临日益频繁的农作物歉收困扰,各国正在加大力度,采取不同方式提高抵御能力。 一、泰国农作物保险计划及其在东盟成员国的推广 今年季风不会马上到达泰国。截止到3月,大型水库的容量已降至10%。稻田要么颗粒无收,要么在干旱高温下烧焦。6月的季风雨带来了些许缓解,但并不足以挽回损失。农民从去年开始就面临严重的旱灾,今年更加严重。气候模型预示泰国的旱灾会继续加重,如果情况正如所预测,大量水稻种植者会转而种植更加抗旱的作物,即便这样他们也需要努力应对缺水危机。显然,如果泰国想继续保持世界水稻生产大国地位,就需要帮助农民应对频繁的粮食歉收危机,由此,农业保险应运而生。 几十年来,泰国通过国家计划为农民提供赔偿保险(indemnity insurance)。最近,在合作发展伙伴国的支持下,泰国引进了针对特定农作物的天气指数保险(index-based insurance),特定情况发生时,会支付农民赔偿金,而不要求农民提供损失的证明文件。但是,气候变化和发展不断加剧泰国以及东南亚农民所面临的危机,官员们认识到,他们需要扩大并完善保险计划、大幅提高参与度,并更好地将保险纳入国家应对危机的战略中。 最近,由东南亚国家气候应对体系协会(ASEAN-CRN)组织的在胡志明市召开的研讨会上,政策制定者以及合作发展研究伙伴深入研究了国家面临的挑战和使用农业保险提高东盟地区抵御灾害的可行方法。 此外,菲律宾和越南都建立了完善的由政府补贴的农作物保险计划;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农业保险计划并在不断完善;柬埔寨还没有建立国家计划,但在2014年推出了1个小规模试点,基金支持来自于荷兰非政府组织;缅甸也计划在几个月里建立1个试点。 可见,东盟成员国都承认保险在抵御风险中的价值。现在的重点是继续完善指数保险计划这一模式,使农民更容易应对气候事件,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是否给予赔偿金是由地区官方认定并记录的事件来决定,而非农民个人所决定,比如,当地气象站记录的旱灾或是基层官方对地区作物产量的估算。 指数保险据说可以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为农民没有动力去努力减少风险,并且不管农民面临的个人风险如何,所有农民都会获得相同的赔偿金。因为没有必要核实个体赔偿额,所以指数保险有望在灾后给予农民更快的财政补贴。正因为如此,这也是指数保险的一个重要缺点。它不区分受灾的严重程度,遭受旱灾严重程度不同的农民获得的赔偿金相同,为此农民会觉得不公。此外,进一步推行保险计划也会受到诸如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宗教和信仰体系等文化习俗的影响和阻碍。 二、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给农业保险提出了新挑战 气候变化日益为保险公司增添挑战。因为传统的做法是保险公司依据过去的损失或伤害记录来计划未来的情况,而气候变化预计会继续增加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由于脆弱或新兴的保险市场缺乏保险损失和损害的基线数据和历史记录,由此导致发展中国家保险预测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变得尤其困难。 东盟国家的农业保险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是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例如海平面上升、洪水和海水入侵。一般来说,保险适用于突发灾害,比如洪水、旱灾和热带气旋,而对于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加重东盟地区农民损失而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实施保险计划可能会更加困难。当灾害存在爆发点时,比如灾害突发,保险会更好实施。对于缓慢发生的事件,很难划分“正常”和“灾难”之间的界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农民也会越来越贫穷。 因此,如果财政支援(例如,来自援助或是来自再保险)不能根据加重的损失而快速调整,以维持保险计划实施所需的政府补贴和赔偿金基准,那么保险市场会慢慢面临风险。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许多东盟成员国的农作物保险参差不齐,而且往往不能坚持下去。 三、保险只是全面应对策略的一部分 仅有农作物保险还不足以保护农民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宽泛的风险管理和更适宜的策略。如果处理得当,保险则可以成为一个重要举措,我们需要为此继续努力。东盟成员国政府和保险公司仍在学习如何利用保险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展望未来,重中之重是共同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制定保险计划,使其在财政上切实可行;了解保险险种,增强农民对保险的信任,确保他们能切实从这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中受益。 (编译 潘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