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启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02
  • 安徽启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该中心将基于科大讯飞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重点打造“三中心两平台”,建设感知智能研究中心、认知智能研究中心以及智能芯片研究中心。

    据悉,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中国声谷”是中国唯一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该中心旨在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中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以及智慧经济产业平台,通过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带动全社会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浪潮,推动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开展面向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公共安全、智慧养老、汽车智能化、智能家电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开发及示范应用。

    “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高地。未来中心将聚集行业顶尖人才,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声学信号处理、全双工语音交互、语音评测、语音翻译以及多语种技术的研究,提高基于语音的人机交互可用水平。”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表示,针对视频分析、医学图像分析等场景,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研究,大力提升文字识别、图像识别、图像视频分析及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准确度及适用场景,提高安防、金融、交通、医疗等领域智能化水平。针对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能家电等产品语音交互的需求,结合新型芯片集成工艺,开展人工智能计算特征、终端设备运行系统、PC端设备运行系统、云端并发运行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集成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远场识别等技术的高性价比低功耗的智能芯片,构建面向智能硬件产品的语音交互解决方案。

    此外,该中心还将建设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将利用云计算相关的技术,把人机交互、认知智能、多语种翻译、教育评测、图像识别等能力以在线服务方式输出给各行业以及移动互联网中的各类应用,让更多行业领域和智能终端用户体验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优势和服务。

相关报告
  • 《北京启动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1-06-11
    • 9日,北京启动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将通过实施科技冬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创新应用工程,计划到2025年底打造形成以全球领先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超大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人工智能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为特征的人工智能生态格局,努力把北京建成世界人工智能领军城市。 今年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北京成为中国唯一的全市区域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在9日举行的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启动活动上,北京市副市长殷勇表示,北京将结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整体部署,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鼓励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同时,北京将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金融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有效对接,并积极对接国家部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在人才、资金、场景、数据等方面做好配套,推动建设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形成辐射京津冀和全国的产业发展高地。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就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进行全面介绍。他指出,北京人工智能正从原始创新为特征的研发带动阶段进入应用创新为特征的赋能实体经济阶段,提出了科技冬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创新应用,以及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自主创新体系、合理布局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数据要素高地、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等四大基础保障措施。 他表示,北京将突破一批比肩全球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项目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落地一批引领全球数字经济的典型示范应用,打造涵盖技术、数据、场景的超大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一批改革创新发展举措,探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应用和实体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伦理规范和监管机制,探索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建成人工智能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当天,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宣布成立,百度等36家企事业单位加入联盟。同时,门头沟区政府与百度,中国电影博物馆与京东方公司,金隅集团与旷视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东科技集团、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天津泰达城市发展集团、北京亦庄智能院签署京津冀人工智能企业战略合作协议。
  • 《2022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7月20日,2022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在京启动。大赛采用“公开海选”和“揭榜挂帅”两种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具有颠覆性技术苗头的项目参赛,通过层层筛选和项目比拼,择优推荐参赛项目进入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备选库。   据介绍,今年大赛公开海选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网络与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绿色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以及交叉学科等可能产生重大颠覆性突破的技术领域。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在大赛工作启动会上表示,在前期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今年科技部首次以榜单形式,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技术等三大重点领域,提出了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技术、碳基半导体、量子计算和脱碳固碳技术四个颠覆性技术方向,面向社会重点征集具备颠覆性、突破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央地联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记者了解到,2021年,由科技部举办、科技部火炬中心承办的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吸引了2724个项目参赛,约93%的项目来自企业,超半数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有近20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踊跃参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关注的是,首届大赛遴选出的36个优胜项目直面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比如,干细胞治疗药物、低真空管(隧)高速列车、可复用液体运载火箭、超级微发电机(SMG)为自供电微型分布式器件、人体器官芯片技术、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等,其中,有些在赛事期间完成项目落地和融资,有效带动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引擎。   “我们将着力打造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品牌,探索颠覆性技术发现组织新机制。”贾敬敦透露,未来,将重点打造4—5个国家高新区长期赛事品牌,强化赛事区域与未来产业结合,形成国家高新区—颠覆性技术—全球领先企业—国家未来产业的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