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启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02
  • 安徽启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该中心将基于科大讯飞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重点打造“三中心两平台”,建设感知智能研究中心、认知智能研究中心以及智能芯片研究中心。

    据悉,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中国声谷”是中国唯一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该中心旨在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中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以及智慧经济产业平台,通过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带动全社会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浪潮,推动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开展面向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公共安全、智慧养老、汽车智能化、智能家电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开发及示范应用。

    “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高地。未来中心将聚集行业顶尖人才,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声学信号处理、全双工语音交互、语音评测、语音翻译以及多语种技术的研究,提高基于语音的人机交互可用水平。”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表示,针对视频分析、医学图像分析等场景,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研究,大力提升文字识别、图像识别、图像视频分析及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准确度及适用场景,提高安防、金融、交通、医疗等领域智能化水平。针对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能家电等产品语音交互的需求,结合新型芯片集成工艺,开展人工智能计算特征、终端设备运行系统、PC端设备运行系统、云端并发运行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集成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远场识别等技术的高性价比低功耗的智能芯片,构建面向智能硬件产品的语音交互解决方案。

    此外,该中心还将建设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将利用云计算相关的技术,把人机交互、认知智能、多语种翻译、教育评测、图像识别等能力以在线服务方式输出给各行业以及移动互联网中的各类应用,让更多行业领域和智能终端用户体验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优势和服务。

相关报告
  • 《北京启动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1-06-11
    • 9日,北京启动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将通过实施科技冬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创新应用工程,计划到2025年底打造形成以全球领先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超大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人工智能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为特征的人工智能生态格局,努力把北京建成世界人工智能领军城市。 今年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北京成为中国唯一的全市区域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在9日举行的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启动活动上,北京市副市长殷勇表示,北京将结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整体部署,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鼓励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同时,北京将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金融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有效对接,并积极对接国家部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在人才、资金、场景、数据等方面做好配套,推动建设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形成辐射京津冀和全国的产业发展高地。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就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进行全面介绍。他指出,北京人工智能正从原始创新为特征的研发带动阶段进入应用创新为特征的赋能实体经济阶段,提出了科技冬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创新应用,以及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自主创新体系、合理布局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数据要素高地、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等四大基础保障措施。 他表示,北京将突破一批比肩全球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项目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落地一批引领全球数字经济的典型示范应用,打造涵盖技术、数据、场景的超大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一批改革创新发展举措,探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应用和实体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伦理规范和监管机制,探索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建成人工智能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当天,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宣布成立,百度等36家企事业单位加入联盟。同时,门头沟区政府与百度,中国电影博物馆与京东方公司,金隅集团与旷视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东科技集团、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天津泰达城市发展集团、北京亦庄智能院签署京津冀人工智能企业战略合作协议。
  • 《安徽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安徽省政府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副主任万士其解读了最新出台的《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聚区。 基础优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占全国近10%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具有竞争优势的省份,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语音及语言处理、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集聚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数百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初步构建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到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2017年,安徽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接近70亿元,同比增长46.3%,在全国占比约为9.8%。 “当前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五大主要特点,分别是:核心技术优势明显,科研实力较为雄厚,重点领域应用广阔,区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基础保障比较有力。”张天培表示,安徽已经初步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汽车、家电、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最重要的三大领域,而这恰恰都是安徽的优势产业,2017年3个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6000亿元。同时,在安徽农业、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发展目标:2030年成为全国重要先行区 《规划》系统梳理了安徽产业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提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体要求、近中远期目标和产业布局。 到2020年,安徽省将在产品智能、工业智能和服务智能等重点领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工智能平台、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到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中期目标。而到2030年,安徽省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和战略高地,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远期目标。 产业布局:“合芜马”带头打造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安徽省将构建“一核、两地、多点”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做强“一核”。以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对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进行布局,重点开展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算法开发、智能语音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网研发等的行业应用,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立足“两地”。依托芜湖和马鞍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智能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面向“多点”。发挥宿州、淮南、蚌埠等地云计算、大数据发展优势,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础器件、智慧农业、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