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长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8-06
  • 为进一步了解长江源的水资源和生态状况,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联合青海省水利厅及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共同组织多学科的科考队,4日正式启动2019年长江源综合科学考察。

      此次科考将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和澜沧江源的水资源和生态状况开展综合考察,包括水文、泥沙含量、河道河势、水土流失、地形地貌等。与往年相比,此次还着重增加了鱼类栖息地生境、河流水体微生物、沼泽湿地演变考察。

      科考队负责人说,考察有利于进一步掌握长江源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现状,为“长江大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长江源地区河湖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研究以及其他科研项目提供基础数据。

      从2012年开始,长江科学院已连续7年对长江源地区进行了8次综合科考,在该地区的水资源、水生态、河道河势、冰川雪线、水土保持、人类活动影响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基础数据及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较全面地掌握了长江源地区以水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及趋势。

      长江科学院是我国为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提供科技支撑的专门科研机构之一。为了将综合科考常态化,长江科学院目前已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建立了长江源地区唯一的科考基地。

        (来源:新华网 记者:李思远 吴刚 责任编辑:颜昕)

相关报告
  • 《 长江沿线试点海绵城市建设 探索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6-27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人描绘出江南6月黄梅时节的闲适。不过这个时节长江流域同样进入了主汛期,长江水位不断抬高,沿江的每一座城市需要接受一场又一场雨水的洗礼,“防洪水、排涝水”是每一个城市在每一场雨中需要面对的。 6月8日11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这也是长江流域今年首个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根据暴雨洪水趋势,长江委于6月20日12时启动长江水旱灾害防御Ⅲ级应急响应。6月22日17时,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发布了今年第1期洪水黄色预警,提醒乌江下游沿线做好洪水防御工作。 城市内涝是近年来由于天气、排水管网建设落后等各种因素导致城市内积水的灾害,也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大痛点。中国从2015年开始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希望能够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找到一条路径。 武汉渍水6小时几乎全部消退 6月19日,气象部门发布武汉市即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的预警。6月20日夜间,电闪雷鸣将无数人半夜惊醒,21日当武汉市民清早起床时,整个城市已经笼罩在雨水中。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20日晚11时—21日早9时,武汉雨量174.5毫米、蔡甸200.6毫米、黄陂165.3毫米、新洲104.7毫米、江夏95.2毫米、开发区114.3毫米。其中,自动站雨量50毫米以上的有132站,100毫米以上的68站,200毫米以上的3站,其中雨量最大为蔡甸玉贤站232.9毫米。21日晨,此轮降雨最强小时降雨量达到82.1毫米,超过特大暴雨级别(小时降雨量50毫米),为近10年来第二位,已超过2016年。21日9时,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黄色)。 面对暴雨,整个城市各部门不断运转。武汉市各排水泵站不间断抽排;早高峰开始前交管部门通过各渠道发布渍水路段信息;公共交通部门发布线路变更信息;教育部门面对中考报武汉市政府同意,做出“21日的物理化学和英语两科考试时间顺延1小时开考,考试各阶段实施程序顺延”的举措;城管部门做好桥梁、地下通道等设施的应急联动抢险工作,及时清除雨水口垃圾、杂物;城建部门做好重大建设工地的渍水抢排、应急抢险保障的组织及协调工作,及时排除渍水隐患,打通受阻通道;电力部门高效抢修,确保重要部门单位以及考点用电。 “早上上班光谷金融港淹了,下午回家条条路都退水了。”家住关南的江先生告诉记者,同事群里大家都觉得今年退水比2016年快多了。确实,水务部门发布的消息显示,截止到21日下午15时,武汉市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渍水全部消退,交通秩序正常。21日21时在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黄色)启动12小时后,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解除。 与2016年渍水相比,在这一轮降雨中,武汉市主城区渍水点明显减少,退水明显加快。长江商报记者查阅本报过去报道发现,2016年,中心城区共有162处道路出现渍水,城市局部交通影响较重。主次干道渍水在24小时内消退了90%,但南湖、汤逊湖等部分区域出现较严重持续渍水,持续近一个月。三年来,武汉市下大力在排水设施建设上“补短板”,城市总抽排能力翻倍,本次降雨中心城区10余处道路出现较严重渍水,3小时内消退90%,6小时内全部消退。 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显示,长江流域的降雨并未结束,根据22日的中期、长期预报来看,6月22日—7月1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累计降雨量有80—150毫米;7月2日—11日,江淮、江南、华南北部及贵州、四川盆地东部等地的降雨量有50—100毫米,部分地区有150—200毫米,局地超过300毫米,对于长江流域的城市来说,还将接受一轮又一轮雨水的考验。 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6月中旬,2019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发展技术交流博览会在武汉举行,水务、供水、水利、海绵城市等领域近4000名专家和骨干参会交流,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城市水环境整治表现最突出的痛点就是城市排渍,因为在这个方面市民感同身受最强烈。国家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是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探索。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15年4月,武汉获首批(16个)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三年建设改造,试点区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面积3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海绵体“呼吸吐纳”的功能。 中国城市规划院市政院院长王家卓指出,中国城市排水存在不少问题。在认识上,有些城市简单认为合流制就是造成水体黑臭的原因,治理中重点不是重视排口治理和截污,而是重点放在雨污分流改造,实际上分流制、合流制排水系统各有优劣,需要具体看适用环境;在排水建设的规划上,没有想好到底采用哪种方式,哪些地方应该采用哪些方式;同时在技术标准、机制协调、管理等方面也有所缺失。王家卓介绍,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合流制与分流制实际上是并存的,分流制地区分彻底,做好源头污染控制;合流制地区控制好溢流污染。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于今年4—5月,受住建部城建司委托,作为专家组长之一,参加首批海绵城市(武汉、嘉兴、鹤壁、济南等)验收。夏军认为,四个典型城市,通过建设目标与考核指标评价,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应凸显。以武汉为例,改造区域青山港、东湖港等黑臭水体水质得到改善,在历次暴雨中,已完工试点项目没有出现长时间渍水。而像鹤壁、嘉兴这种规模小的城市,“海绵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规模建设。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认为,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径流,实现雨水净化和削峰减排。在新区加强规划管控,同步落实新改建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老城,结合雨污分流改造、老城区改造等同步实施现状小区和道路的海绵城市改造;公共空间可以将现状公园绿地和广场等公共空间改造为多功能雨水滞留和调蓄设施,削减雨水径流量和面源污染排放量, 实现雨水源头减排和净化,缓解湖泊调蓄和泵站抽排压力。王家卓认为,应该坚定不移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完善现有排水体制的缺陷。他建议,对海绵城市的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到末端治理,要加强关键的系统思维、系统设计、系统治理的科技创新,其中涉及生态学与环境学、城市水文学、城市规划与工程施工与建设等多学科交叉。 长江流域进入汛期,武汉江滩沿线堆满防洪沙袋。长江商报记者 吴薇 摄
  •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 来源专题:青藏高原所信息监测服务
    • 编译者:王婷
    • 发布时间:2017-06-23
    • 新华社拉萨6月17日电 题:时隔四十年 再探“第三极”——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新华社记者吕诺、王沁鸥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发现’,这一次是看‘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近年来,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需要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应对方案。 江湖源科考主要做什么?看点有哪些?新华社记者分别专访了四条科考线路的负责人。 为“长大”的高原湖泊“做体检” 在很多人印象中,青藏高原是一片荒凉苦寒之地。事实上,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1000多个湖泊。自1990年以来,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已经增长1000多亿立方米。 “这相当于增加3个三峡水库的水量。”湖泊与水文气象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说,“色林错也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已超越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面积变化最大的湖泊就是色林错,其湖泊面积从1976年的166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2324平方公里,扩张40%左右。 高原湖泊面积和水量的增大,对局部气候乃至东部季风区的旱涝都可能产生影响。“长大”的高原湖泊亟待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朱立平介绍,此次考察将对包括色林错在内的藏北湖泊群进行湖底地形图的绘制,并对水体参数进行测量。“我们需要知道,高原气候变化让湖泊到底产生了哪些改变。”他说。 不同于以往,无人船将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的湖泊水文气象考察,设置好船只航线和测量程序,湖泊深度、湖水ph值、电导率等参数一测便知。 此外,科考队还将钻取水底沉积岩芯,它是重现湖泊历史的“一手史料”。朱立平说:“青藏高原在两三万年前也经历过一段‘大湖期’,那时的色林错和纳木措甚至是连在一起的。通过钻取沉积岩芯,研究历史上的湖泊扩张及其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破译冰“芯”中的气候、环境“密码” 想知道过去100年特别是近50年来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过程,科考队只需通过钻取冰芯便能“穿越时空”——这些秘密就封存在冰芯中。 冰川的冰芯记录保存着过去的气候变化信息: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可揭示高海拔温度变化,冰芯积累量记录可恢复高海拔降水变化,从而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补充。 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徐柏青介绍,科考队将在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流河——扎加藏布源头的各拉丹冬和唐古拉冰川,以及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开展冰芯气候记录和冰川变化、融水径流等考察工作,完善过去已有的野外观测,填补资料空白区,揭示这一区域冰川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征,认识冰川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影响。 此次考察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冰川发育区。如普若岗日冰原,面积达400平方公里,是全球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各拉丹冬发育冰川130条,其中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南侧冰川融水是扎加藏布和色林错的补给源。这些冰川不但极具科研价值,而且风光雄奇,具有很高的“颜值”。 追寻史前人类的高原足迹 古人类最早在何时踏上青藏高原?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登上高原?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此次科考将围绕这些问题寻找线索和答案。 高寒缺氧等不利因素,牵绊着古人类迁入和开发青藏高原的步伐。人类最早何时扩散于此,至今仍为悬案。在西藏,即使是被学术界倾向于认可的属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其石器标本也大多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 位于色林错地区的尼阿木底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古生态与古环境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介绍,201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尼阿木底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现已初步确定,该遗址距今至少3万年——也就是说,早在3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邓涛说,此次科考将继续发掘有地层埋藏的古人类遗存,提取高精度测年和环境分析样品,进一步还原人类探索高原的历史过程及环境动因。 为高原珍稀动植物居民“查户口” 乌黑的颈,丹红的顶,颀长的腿——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每年冬天,总有摄影“发烧友”扛着“长枪短炮”齐聚拉萨城郊,只为捕捉它们的倩影。 鸟类爱好者们或将有一个观鸟新去处。色林错目前是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西藏拟在该地区建立集保护、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公园。在不破坏高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游客或许将有机会与高原精灵们“亲密接触”。 “不只是黑颈鹤,色林错湖区内还广泛分布着许多高原珍稀动植物物种。”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永平介绍,这次科考也担负着对区域内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区进行摸底,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数据与建议的任务。科考队将绘制出区域内的植被图和动物重点栖息地分布图。 碧湖如鉴,映照雪山巍巍倒影;蓝天白云间,黑颈鹤翩翩起舞;鲜花绿野中,野牦牛、盘羊悠闲漫步;苍茫高原上,藏羚羊、藏野驴自由飞奔……这派高原美景,或许离普通大众已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