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团队揭示干旱下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协同改良的遗传机制》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题为“Dissecting the Superior Driv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Fiber Quality and Yield under Drought Stress Via Genome-Wide Artificial Introgressions of Gossypium barbadense into Gossypium hirsutum”的研究论文。研究基于陆地棉栽培种鄂棉22(E22,产量高)为背景的海岛棉3-79(纤维品质优)的种间染色体置换系(CSSLs)群体,利用多种定位方法鉴定到多个干旱下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协同的QTL,并解析了棉花抗旱关键基因DRR1和DRT1的生物学功能。

        随着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干旱胁迫已成为导致全球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陆地棉和海岛棉作为最重要的四倍体栽培棉种,具有不同的优异性状。陆地棉产量高,而海岛棉纤维品质优异,但产量相对陆地棉较低,且两个棉种在干旱胁迫下仍然保持其优良特性。由于连锁累赘的因素,实现棉花纤维品质、产量和抗性的协同改良十分困难,通过染色体片段交换、打破连锁累赘、融合两者优势性状,可以实现棉花抗性、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改良。

        作者以陆地棉E22为轮回亲本,海岛棉3-79为供体亲本构建了包含319份材料的CSSLs群体。采用花铃期断水处理的干旱胁迫方式,在全生育期共采集了包括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在内的14个性状。利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整合多个环境的数据,并采用4个产量性状、4个品质性状的抗旱系数(DRC)和抗旱隶属函数值(MFVD)评价各材料的抗旱性,筛选出M149等9个棉花抗旱品系。进一步通过GWAS分析、连锁分析和BSA策略,共鉴定到121个显著的QTL,其中39个QTLs至少在两种定位策略中同时鉴定;6个QTL在三种策略共同鉴定。

        进一步结合亲本特点,基于共定位的结果和抗旱SNP的来源,筛选出14个QTL进行抗旱单倍型分析,其中13个抗旱单倍型(DRC纤维品质)来源于3-79,1个(DRC衣分)来源于E22。利用14个SNP对CSSLs群体进行抗旱单倍型聚合效应分析,发现聚合抗旱单倍型越多的品系,其抗旱隶属函数值(MFVD)越高,干旱胁迫处理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越小,表明优质纤维3-79基因型的渗入有效打破了连锁累赘的影响,实现棉花抗性、产量、品质的协同改良。

        作者进一步利用CRISPR/Cas9和VIGS技术验证了上述共定位区间候选基因DRR1和DRT1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敲除DRR1或DRT1基因后,植株对干旱胁迫更加敏感。利用VIGS技术在抗旱材料M307(hap3-79)和敏旱材料M048(hapE22)中均沉默DRR1或DRT1,结果证明单倍型hap3-79相比hapE22表现出更强的抗旱性。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棉花遗传改良团队、湖北洪山实验室杨细燕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韩贝博士(已毕业,现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为论文第一作者,团队张献龙院士共同设计并指导研究,林忠旭教授创建并提供导入系群体;该群体在新疆石河子和阿拉尔开展了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新疆农垦科学院余渝研究员和塔里木大学王彦芹教授对群体材料的种植和表型采集提供了帮助。该研究受农业部专项资金(生物育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新疆兵团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棉花遗传改良团队解析TT16协同MYB-bHLH-WD(MBW)复合体调控棕色纤维产生的遗传机制》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棉花(Gossypium spp.)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和重要的纺织材料,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除了大家熟知的白色棉花以外,彩色棉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时尚单品风靡一时,据史料记载,彩棉织就的紫花布衣曾经一度成为欧洲贵族身份的象征。与白色棉花不同,彩色棉天然具有色彩,在纤维发育过程中,色素逐渐积累,最终成熟纤维呈现为彩色。因此,彩棉免去了印染、漂白等加工过程,减少化学染料使用的同时,避免了化学物质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然而,彩色棉纤维品质较差、色谱狭窄且不稳定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发展。目前,深入挖掘彩棉形成的遗传机制和调控网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更加有效地赋能调控基因,并结合传统杂交技术,被认为是突破彩棉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10月13日,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 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PARENT TESTA 16 collaborates with MYB-bHLH-WD40 transcriptional complex to produce brown fibre cott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转录因子TT16协同MBW复合体调控棕色纤维产生的遗传机制。该团队前期利用海岛棉Pima90-53与陆地棉HD208杂交并自交多代产生的纯合的深棕色棉突变体Ys 以及收集得到的100份棕色棉和109份白色棉花,开展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定位到控制棕色棉的遗传区域LC1,并将其分解为两个遗传位点qBF-A07-1和 qBF-A07-2,其中qBF-A07-1介导棕色棉颜色的产生,而qBF-A07-2影响了棕色棉的深浅。在此基础上,分别发掘了两个位点可能的候选基因Gh_TT2和Gh_WD。研究团队对两个基因的转化系5-15 DPA纤维取样,并对转录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揭示了两基因间复杂的博弈关系影响代谢物的流向以及细胞内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比例,进而使纤维呈现不同的颜色。综上,该研究提出了调控棕色棉产生的GhTT16 -MBW -PABGs 调控网络,为彩色棉的创制以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 《研究揭示棉花盐胁迫响应的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2-31
    • 近日,New Phytologist杂志在线刊发了中国农业大学化学控制研究中心题为 Phosphatase GhDsPTP3a interacts with annexin protein GhANN8b to reversely regulate salt tolerance in cotton 的研究论文,揭示棉花耐盐调控新机制。 盐胁迫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逆境之一。由于棉花基因组复杂且转化周期长,棉花耐盐基因挖掘和耐盐基因功能研究较其他作物滞后。中国农业大学化学控制研究中心近期通过构建以及筛选棉花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cDNA文库发现,沉默双功能蛋白磷酸酶GhDsPTP3基因能显著增强棉花的耐盐性。植物的PTPases参与调控多种信号途径,如细胞周期、离子转运、发育调控以及逆境胁迫等,但目前PTPases在植物耐盐中的分子调控机制还不清楚。 该研究利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手段揭示了GhDsPTP3为棉花应答盐胁迫的一个重要的负调控蛋白磷酸酶,与膜联蛋白GhANN8互作反向调控胞质内的Ca2+势。盐胁迫诱导GhANN8的磷酸化,而GhDsPTP3能够与GhANN8互作并去除其磷酸化基团。盐胁迫下, GhDsPTP3与GhANN8反向调控GhSOS1基因表达促进Na+外排,GhDsPTP3-GhANN8介导的Ca2+势是调控Na+外排所必须的。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过表达GhDsPTP3植株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减弱,而过表达GhANN8植株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增强,这与GhDsPTP3或GhANN8功能缺失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一种GhDsPTP3-GhANN8介导的Ca2+信号模块,其作为棉花耐盐的重要组分,对棉花品种的耐盐遗传改良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穆春博士后和周琳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李芳军副教授和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Shan Libo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