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对气候和天气条件极为敏感。如果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所做出的反应,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因为气候变化因素而损失了大约2.8亿吨的潜在谷物产量,其中气温的上升和长期的干旱是最主要的风险因子。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负面影响最为明显,预计在这些国家农业生产下降了4%~10%的比例,具体则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气候变化情况有关。气温的升高会降低耕地的肥沃程度,预计到2050年,玉米产量大约下降6%~23%,而小麦产量会降低40%~45%。食物的供应,主要来自于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大麦和高粱)种子的消费,种子也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粮食生产的增长率比人口的增长率低,因此,如果粮食作物的产量不足,粮食安全自然受到挑战。
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雨养作物的耕作面积占了农田面积的60%。据预测,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将严重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果增加使用高产抗逆品种,同时综合地增加水分和养分的投入,作物产量仍然是可以增加的。气候变化将影响粮食安全,主要表现在可食用性、可获得性、供应稳定性和食物利用率四个方面。而种子将在食物生产中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应在合适时间和合适地点提供高产抗逆品种。此外,气候变化还将影响到病虫害方面,如导致新的病虫的发生,影响虫害和疾病的发展以及新的害虫种族在整个种群生态中的地位。
王蔚萍(译自《农学进展》2013年总第1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