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将极大影响种子产业》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4-12-19
  • 农业对气候和天气条件极为敏感。如果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所做出的反应,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因为气候变化因素而损失了大约2.8亿吨的潜在谷物产量,其中气温的上升和长期的干旱是最主要的风险因子。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负面影响最为明显,预计在这些国家农业生产下降了4%~10%的比例,具体则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气候变化情况有关。气温的升高会降低耕地的肥沃程度,预计到2050年,玉米产量大约下降6%~23%,而小麦产量会降低40%~45%。食物的供应,主要来自于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大麦和高粱)种子的消费,种子也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粮食生产的增长率比人口的增长率低,因此,如果粮食作物的产量不足,粮食安全自然受到挑战。

    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雨养作物的耕作面积占了农田面积的60%。据预测,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将严重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果增加使用高产抗逆品种,同时综合地增加水分和养分的投入,作物产量仍然是可以增加的。气候变化将影响粮食安全,主要表现在可食用性、可获得性、供应稳定性和食物利用率四个方面。而种子将在食物生产中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应在合适时间和合适地点提供高产抗逆品种。此外,气候变化还将影响到病虫害方面,如导致新的病虫的发生,影响虫害和疾病的发展以及新的害虫种族在整个种群生态中的地位。

    王蔚萍(译自《农学进展》2013年总第118期)

相关报告
  • 《气候变化和人类影响:展望海洋的未来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7
    • 近期,由德国亥姆赫兹研究所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领导的研究船METEOR展开了为期四周的东地中海科学考察。东地中海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尤为明显的地区,正在发生快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本次海洋调查将提供有关这些变化的现状及未来(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相关信息。据悉,“东地中海作为未来海洋研究的模型”(EMS FORE)项目由基尔海洋研究中心领导,受德国亥姆赫兹研究所资助。 科学考察将围绕确定营养物质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机理、营养物质搬运到海表过程、记录从海表面到沉积物的微生物,以及测量从表层到深层水域碳输出,重建东地中海过去几千年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将综合利用自主观测平台和卫星观测数据,以及计算机建模。 此次科学考察有来自12个国家的28名科学家参与,其中包括德国亥姆赫兹研究所、以色列海法大学和以色列海洋与湖泊研究所、塞浦路斯海洋与海事研究所(塞浦路斯共和国)、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及中国厦门大学等机构。(王琳 编译;熊萍 校稿)
  • 《PNAS: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9-17
    • 干旱与热浪复合(CDHW)事件因其对农业、能源、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重大影响而受到全球关注。克莱姆森大学结合了全球26个气候分区的每周干旱和热浪信息,预测了2020年至2099年CDHW特征,并揭示在东非、北澳大利亚、北美东部、中亚、中欧以及南美洲东南部的频率增幅最大。模型预计南半球CDHW 发生频率将大幅增加,而北半球CDHW严重程度将大幅增加。区域变暖在大多数地区的CDHW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极端事件的影响以及制定缓解政策以应对关键区域水资源、能源和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熊萍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