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破解水稻杂种优势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liuxiaoling01
  • 发布时间:2019-08-08
  •   7月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研究组与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研究组、中国水稻所和福建农科院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ssecting a heterotic gene through GradedPool-Seq mapping informs a rice-improvement strateg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数量性状(QTL)定位方法,并快速克隆到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基因GW3p6(OsMADS1),为杂种优势育种和品种改良提供了新的策略。

      杂种优势育种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粮食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该研究组之前的工作已经揭示了水稻产量相关的杂种优势遗传机制: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不是由于双亲基因“杂”产生的超显性互作效应,而是主要基于双亲优良基因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的聚合效应。然而,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相关的优良基因所知甚少,之前尚没有水稻杂种优势基因(Heterotic gene)或QTL被克隆,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克隆杂种优势基因非常耗时耗力。

      韩斌研究组以此为出发点,开发了一套新的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方法—GradedPool-Seq(GPS)。该方法基于F2样品材料混合池测序的策略,直接从表型差异大的双亲F2后代中精确定位基因。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定位基因的分辨率,而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通过该方法,成功在多套杂交稻群体中定位到已知与未知的杂种优势相关基因,并且在“广两优676”杂交稻F2群体中定位到与千粒重相关的杂种优势基因GW3p6。进一步图位克隆发现来自于雄性不育系(母本)中的GW3p6是OsMADS1的等位基因,并且GW3p6剪切方式的改变造成粒重与产量的增加。通过构建近等基因系发现,GW3p6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粒重和粒长,但是不影响其他农艺性状。同时将GW3p6与另一个分蘖相关杂种优势基因PN3q23聚合,进一步提高了水稻产量。这些结果证明在自交系中聚合优良的纯合型杂种优势基因,可以不通过培育杂交稻的方式,同样实现杂种优势类似的产量增加。另外GPS方法与该研究也为杂种优势育种以及品种改良提供了新的高效设计育种思路。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博士生王长盛和唐诗灿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韩斌与黄学辉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水稻自私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6-15
    •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万建民介绍,所谓自私基因,是指双亲杂交后,父本或母本中能控制其自身的DNA片段优先遗传给后代的、具有自私性质的基因;这不符合经典的“父、母基因均匀传递”的孟德尔遗传规律。2017年,《科学》曾报道小鼠和线虫自私基因的非孟德尔遗传现象,但植物中的相关报道迄今尚未见到。 万建民表示,籼稻和粳稻杂交比目前的杂交稻能进一步提高单产15%—30%,但籼粳杂种会有近50%不结实,使其增产潜力严重受限。为此,万建民团队以亚洲栽培稻粳稻品种和南方野生稻为研究材料,系统解析了野生稻与栽培稻间杂种不育问题和遗传特性:其不育性受水稻自私基因位点qhms7的控制,并发现其包含三个紧密连锁的基因ORF1、ORF2和ORF3。其中ORF1基因功能未知;ORF2基因的毒性蛋白起杀配子作用;而ORF3基因的解毒蛋白则保护配子,使携带ORF3基因的花粉可育。这就破解了自私基因在维持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性和促进新物种的形成中的分子机制,探讨了毒性—解毒分子机制在水稻杂种不育上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具毒性功能的自私基因进行编辑删除,创制能实现籼粳杂种优势的水稻新品种。
  • 《研究解析玉米杂种优势形成机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7
    • 1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构建了玉米核心自交系泛基因组、对14个自交系及其杂交种进行比较分析,解析了玉米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杂种优势是指杂种第一代往往比双亲表现出更优良性状的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是作物育种最主要方法之一。玉米是世界第一大农作物,也是杂种优势最强、应用最成功的作物,目前97%以上的玉米品种都是基于杂种优势的杂交种。但长期以来,玉米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一直未能阐述清楚,导致杂交种的选育主要依赖于经验,因此阐明杂种优势的形成机理对进一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获得突破性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该研究筛选了代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温带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12份骨干玉米自交系,通过三代测序等技术组装了它们的高质量基因组,结合已发表的B73和Mo17基因组,对这14个自交系及其两两组配所得的杂交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玉米自交系间存在着大量由大片段的DNA插入或缺失等导致的结构变异,而这些结构变异对基因表达变化及杂种优势类群分化具有重要贡献,玉米杂种优势与亲本间结构变异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亲本基因组间相似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玉米杂种优势与双亲基因组水平的遗传互补性密切相关,为杂种优势的遗传互补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结合遗传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挖掘到了ZmACO2和ARGOS1 2个关键产量杂种优势位点,证明了其以超显性效应发挥作用。该研究将大大促进世界范围内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推进,也为阐明玉米杂种优势机理及培育高产杂交玉米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遗传资源。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支持。(通讯员 崔艳)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2-0128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