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如何利用糖来长根的》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5-24
  •     随着糖的重新分配,植物内部的一个基本分子机制控制着新的侧根的形成。一个国际植物生物学家团队已经证明,它是基于某种因子的活性,即雷帕霉素(TOR)蛋白的靶标。海德堡大学有机体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负责人Alexis Maizel教授表示,更好地了解分子水平上调节根分支的过程可能有助于改善植物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良好的根系生长确保植物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并生长,从而有助于它们的整体健康。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将代谢过程中的可用资源与它们的遗传发育程序结合起来。植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结合在叶子中,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单糖。这些单糖以果糖和葡萄糖的形式分布在植物的根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梅泽尔教授的团队利用拟南芥(植物研究中的一种模式植物)来研究这一过程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他们的研究重点是葡萄糖在侧根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亚历克西斯·梅泽尔团队的研究员迈克尔·斯蒂茨博士解释说:“我们确实知道,除了植物激素外,茎部的糖也被分配到根中,但迄今为止,植物是如何认识到糖资源可用于形成侧根的,我们还不清楚。”代谢水平的研究表明,拟南芥只有在主根柱最外层的细胞层中,葡萄糖分解和碳水化合物被消耗时,才能形成侧根。这一过程在分子水平上受雷帕霉素蛋白靶点的控制。这个因子控制着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关键信号网络和代谢过程。它的活性受生长因子(如植物激素生长素)和营养物质(如糖)的相互作用支配。

        利用拟南芥,研究人员发现,只有当糖存在时,TOR才会在中柱鞘细胞中变得活跃。然后所谓的创始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侧根。梅泽尔教授:“TOR承担了一种看门人的角色;当植物通过生长素激活负责根形成的遗传生长程序时,TOR会检查这个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糖资源。”TOR通过控制特定生长素依赖基因的翻译起作用,在没有足够的糖资源可用时阻止它们的表达。当研究人员抑制TOR活性时,没有侧根形成。海德堡植物生物学家说:“这表明其中涉及一种基本的分子机制。”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证明,TOR通过类似的机制控制其他植物组织的根的形成,即所谓的不定根。根据Maizel教授的说法,他们的研究结果也可能对农业应用感兴趣。这名研究人员强调说:“它们有可能被用来开发新的植物生长策略,使其适合各种环境条件和更好的作物产量。”

        这项研究是由德国研究基金会资助的。除了海德堡大学有机体研究中心的植物生物学家外,来自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波茨坦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学研究所、巴塞罗那(西班牙)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和科克大学学院(爱尔兰)的研究人员也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EMBO杂志》上。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3-5/20230523104944328.htm
相关报告
  • 《植物如何实现精准免疫调控?我国成果登《自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17
    •     水稻是主粮,是国家安全的基础。5月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了解到,中国水稻生产主要面临的挑战包括:一、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稻瘟病等病原真菌的侵扰,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从而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二、水稻对磷、氮等营养元素的巨大需求,导致过度施肥,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深入探索水稻免疫和共生的机制,提高作物抗病性和营养吸收是农作物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促进水稻营养吸收和生长的丛枝菌根菌,与对水稻造成毁灭性病害的稻瘟病菌均属于真菌界。它们的细胞表面都覆盖着一种名为几丁质的多聚糖类物质。那么植物又是如何区分有益还是有害微生物的呢?原来长短有别。短链几丁质可以作为共生信号,而长链几丁质则会触发植物的抗病免疫反应。在建立互惠互利共生关系时,共生菌根真菌会释放大量短链几丁质作为信号,通知植物为建立共生关系做准备。而病原菌则会极力避免几丁质分子的泄露,尤其是长链几丁质,以免被植物识别并激活免疫反应。水稻细胞表面的关键受体蛋白OsCERK1能够辨别免疫或是共生信号,特异介导植物的共生或免疫反应。但这也需要一定监管,若受体OsCERK1触发的免疫反应失控,将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虽然对病原体的抵抗增强了,但也阻碍了植物生长和与互惠菌根共生的建立。关于水稻体内如何有效调控这种潜在的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长久以来一直是科研界尚待揭晓的谜团。     由OsCIE1介导的泛素蛋白“制动器”调控OsCERK1共生产量/免疫平衡的机制示意图。受访者 供图北京时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张余团队以及何祖华院士团队在水稻免疫机制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成果以“Release of a ubiquitin brake activates OsCERK1-triggered immunity in rice(水稻通过释放泛素制动器来激活由OsCERK1介导的免疫反应)”为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为深入理解植物如何巧妙使用免疫系统这把双刃剑协调抗病、共生和生长的平衡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OsCIE1的调控蛋白能够束缚OsCERK1激酶活性。在无病原菌侵染的时期,OsCIE1能够像“紧箍圈”一样,将一种名为泛素的小蛋白分子连接到OsCERK1蛋白表面,抑制OsCERK1的激酶活性,防止免疫过度激活。然而,当水稻面临病原真菌入侵时,真菌细胞壁上的长链几丁质迅速诱导OsCERK1的激酶活性。该激酶将磷酸基团分子添加至OsCIE1蛋白表面的关键区域,抑制OsCIE1限制OsCERK1的能力,从而解除“紧箍圈”的束缚。此时,免疫信号通路被OsCERK1成功激活,启动植物免疫反应,抵抗病原菌的侵染。科研人员通过合作利用结构生物学方法,精确鉴定了控制OsCIE1“紧箍圈”松紧的关键位点Ser237。当Ser237位点被OsCERK1磷酸化修饰时,如同紧箍咒失效,OsCERK1便可展现其威力,积极抵御外敌。而一旦Ser237位点未被磷酸化,紧箍咒再次发挥作用,OsCERK1则恢复平静。抵御外敌的同时,OsCERK1控制水稻菌根共生的建立,使丛枝菌根真菌进入植物根系,并利用其发达的菌根网络协助水稻更高效地吸收磷、氮等关键营养物质,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因此,该研究揭示了OsCIE1这一“紧箍圈”,及其“咒语”Ser237磷酸化位点,在植物免疫和共生中的作用,不仅阐明了植物协同调节免疫、共生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未来绿色农业生产提供了基因资源。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王二涛研究员、张余研究员和何祖华院士作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王二涛研究组的博士后王钢、博士生陈曦以及张余研究组的已毕业博士生俞承志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王二涛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植物与微生物共生机理和应用的创新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工作不仅揭示了植物识别区分共生菌与病原菌的分子机制,也为作物通过微生物高效获取营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纳米粒子如何影响植物功能?》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4-02
    • 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广泛的研究,以开发金属基和碳基纳米材料,以改善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纳米材料可以作为一种有前途的工具,以可控的方式将基因(正常植物功能所需的)或化学物质传递到目标位点,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暴露于纳米材料中的植物会发生各种形态和生理变化。它们功能表达的变化取决于几个参数,如纳米颗粒的性质、宿主植物和纳米颗粒相互作用的特定类型、表面涂层、大小、剂量、暴露时间等。 对植物与纳米颗粒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尚不清楚。然而,一些研究报道了纳米颗粒对植物功能和发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纳米粒子对植物的积极作用 纳米技术在解决由于农业实践中过度使用化肥而出现的各种环境和健康问题方面具有作用。许多纳米粒子,包括碳纳米管、银、氧化钛、金、硫、锌、铁、二氧化硅、磷灰石、铜、壳聚糖- NKP-纳米粒子和碳纳米管涂层NKP+壳聚糖NPK-纳米粒子,在适当的浓度下使用可以改善植物生长和增加作物产量。 不同纳米颗粒对植物功能的其他一些积极影响包括: 种子发芽率:在高浓度TiO2纳米溶液中浸泡过的菠菜种子发芽率较高。这种处理促进菠菜的生长,加速氮的吸收。该反应机制涉及到菠菜叶绿体中氧演化速率的激发,改善了叶绿体的偶联,增强了Mg2+- atp酶和叶绿体偶联因子在类囊体膜上的活性。这种纳米颗粒还可以保护叶绿体在长时间的光照下不老化。 2 .光合速率:Rubisco(一种参与碳固定的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在经过纳米锐钛酸酶处理的菠菜中可见到。电子转移、氧演化和光磷酸化的速率也有增加。Rubisco蛋白水平和活性的升高导致Rubisco羧化作用的改善,增加光合碳反应速率。 植物生物量和根系伸长: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应用增加了Lemna minor (duckweed)的根长、叶数和总生物量。生物量的这种发展是由于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氧化铝纳米颗粒提高了光系统II的量子产率。同样,在萝卜和油菜中,铝纳米颗粒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根长。 产量增加:纳米氧化铁颗粒的应用使粮食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加了48%。这可能是因为纳米氧化铁可以促进光合产物和铁转移到叶片。 纳米颗粒对开花的植物刺激作用: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可以作为植物生长促进剂。将鳞茎浸泡在纳米银溶液中是促进植物生长和开花的有效策略。经纳米银处理的植物开花数量较多,花期较长。 纳米粒子对植物的负面影响 许多研究者报道了纳米颗粒对植物功能的不利影响,下面将讨论其中的一些。 植物生长抑制:利用洋葱根尖细胞研究纳米银颗粒(小于100 nm)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发现纳米银颗粒浓度越高,有丝分裂指数越低。银纳米颗粒破坏细胞分裂的各个阶段,导致分裂中期、染色质桥接、多染色体断裂和细胞解体。氧化铜纳米粒子在农业和草原植物中引起DNA损伤。 种子萌发抑制:单分散纳米氧化锌颗粒对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植物色素产量减少:氧化铜纳米颗粒降低植物叶绿素浓度。 光合作用:通过铜离子和铜纳米粒子的应用,可以促进大叶白杨(Elodea densa, Planch)植株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较高的浓度下,纳米颗粒的积累会增加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光合作用。 根系统的破坏:钴和氧化锌纳米颗粒对洋葱根的植物毒性研究表明,与对照植物相比,增加纳米颗粒的浓度可以抑制根的伸长。氧化钴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可能是由于纳米颗粒通过吸附堵塞水渠,而氧化锌纳米颗粒可能从根本上渗入洋葱根部,破坏整个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细胞分裂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