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很大!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多个热点问题》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3-11
  • 这是王志刚第三次走上“部长通道”。他用一组组数据亮出了科技创新的成绩单,并畅谈未来发展:面向“十四五”,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争取达到8%左右;科技界4300多位科研人员投身抗疫攻关,17个疫苗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其中7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4个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

    面向“十四五”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争取达8%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们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必须过硬。”王志刚强调,产业链、供应链有短板弱项,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环节。

    他历数了“十三五”的基础创新能力成绩: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也更加合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正在形成。基础研究中规律性的探索有新进展,适合基础研究的方法、范式不断改进。基础研究能力和队伍不断提升,适合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不断有新的、更好的科研手段支撑基础研究。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

    他特别提到了基础探究投入的增长,“‘十三五’期间,整个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70%,但基础研究翻了一倍。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超过6%,2020年预计达到6.16%。”

    着眼“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王志刚表示,将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开展更加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要更加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建一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上不断改革。

    “要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王志刚说,“争取‘十四五’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基础研究要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要“两个轮子一起转”

    针对科技日报记者关于科技体制改革进展的提问,王志刚回应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成果,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图为科技日报记者崔爽现场提问。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

    他坦言,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中克服。

    王志刚说,具体来看,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我们主要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围绕如何能够构建法律、政策、社会环境等良好创新生态,围绕如何把国家科技投入、全社会的科技投入用出更好绩效,落实总书记要求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体制机制,产出更多科技成果,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这次五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科技部会认真领会和落实。”王志刚表示,第一,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重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新型举国体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力量、科技任务组织者的作用;如何使产学研各主体发挥好各自作用,打造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如何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揭榜挂帅”等改革更好地落地见效。

    第二,要以科研评价为抓手,持续推进已经进行的各项改革,包括给科研人员减负、营造良好生态、建设良好作风学风,以及如何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共同形成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强大科技支撑。

    “我们要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按照总书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他强调。

    完善创新区域布局

    用科技创新帮扶欠发达地区

    “十四五”期间,国家在完善创新区域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的规划备受关注,王志刚给予详细介绍。

    他表示,下一步要把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要持之以恒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发挥21个国家自创区、169个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整个高新区内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50%左右,创造的GDP占全国的12%,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全社会的3倍,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1/3。

    另外,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北京、上海及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结成帮扶关系,用科技创新来促进欠发达地区有更快更好的发展,如科技入滇、科技兴蒙等。

    “今后要加大力度做基层科技工作,在县级等基层专门出台推动科技创新的举措。”王志刚说,刚过去不久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两位科技特派员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改变老少边穷地区的面貌,科技创新的努力一直在路上。

    4300多位科研人员投身抗疫

    科技抗疫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实践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科技创新是不可替代的强大支撑。

    “疫情一开始,科技界就立即行动起来,按照中央部署,科技部牵头成立科研攻关组。一开始就确定了五个主攻方向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包括溯源、药物、疫苗、检测试剂、动物模型五个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抗疫工作。”王志刚说。

    王志刚介绍,疫情一开始,我国就确定了五条疫苗技术路线,目前已有17个疫苗产品进入了临床试验,其中7个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4个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筑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有力屏障。

    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分包装车间内检查产品包装质量。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王志刚表示,在抗疫过程中,除了科研成果外,还涌现出很多值得总结和珍惜的宝贵经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科技界有13个部门4300多位科研人员、386个科研团队参加科研攻关;抗疫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产业应用,从研发单位到企业的一次大协作。61个学科为前述科研活动做出了贡献。

    “检测试剂以及疫苗研发中有一个现象:研发单位和企业结合得越早,产品出来得越早,应用的效果越好。科技抗疫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实践。”王志刚强调。

    他也强调了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他表示,我们与30多个国家就科技抗疫进行交流,与多个国家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WHO)10个工作组,一批论文和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肯定和应用。

    王志刚坦言,疫情对全球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中国“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任务也非常艰巨。科研攻关征途继续。

    面向当下防疫工作,针对疫情防控,科技要有更多的支撑方法、支撑手段和支撑技术。针对病毒变异,怎样尽早在检测试剂、疫苗、治疗药物方面有更精准的应对方法。

    面向长远,科研攻关要持续进行。“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传染病防治要摆在重要位置,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一些队伍力量要能够保持住,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无备,束手无策。”王志刚说。

相关报告
  • 《OASPA对NASA“公众获取计划2023”的回应》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孟美任
    • 发布时间:2023-11-23
    •   这是OASPA对NASA于2023年5月18发布的"NASA公众获取计划请求"的答复。我们感谢有机会提供一些想法,并欢迎提出任何问题或意见。   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协会(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ing Association,OASPA)代表了从事开放学术的各种组织,鼓励并支持将开放获取作为学术成果的主要出版模式。开放获取(无论是通过存储库保存的手稿还是出版的文献版本)是实现NASA公共存取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尽管成功实现开放和公共存取的方式不止一种,OASPA和NASA一致坚持不推广特定的模式。   开放获取和文章处理/出版收费(Article Processing/Publishing Charges, APC)经常被混为一谈,但两者并非同义词。在过去的15年里,OASPA一直支持所有实现开放获取的途径、形式和出版模式。近期,OASPA特别关注任何途径或模式下的开放获取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提高公平性是一项共同的挑战,没有一个利益相关者、团体、国家或地区能够单独实现这一目标。公平性不仅仅是成果的可获得性或可重复性,还包括能够充分参与并为研究和学术做出贡献的能力。   OASPA强烈支持NASA在数据和软件方面的工作。出版物及其背后的基础数据和代码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并行发展这些领域非常重要。数据和软件是已出版作品实现有效性、完整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在数据方面,对OASPA产生强烈共鸣的项目包括: (1)软件应作为开放获取的一部分,但须遵守NASA发布要求; (2) 除经同行评议的出版物和软件之外的其他数据产品也应被视为开放获取的一部分; (3)要求“删除专有和(或)机密信息后的所有联邦资助数据的可发布版本”; (4)强调DMP和数据共享,作为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涉及所有数据集的元数据和DOI。   OASPA对4个关键问题的回答如下: (1)如何确保NASA支持的研究人员获得平等的发表机会?   “NASA公众获取计划”旨在保持研究人员和作者的广泛自由裁量权,以选择如何以及在何处发表其成果。与目前的做法一致,NASA公共获取计划允许将最终发表的文章提交给美国开放研究信息交换中心(CHORUS)、NASA科学、技术和研究信息discoVEry系统(STRIVES)、天体物理学数据系统(ADS)或NASA的PubSpace,以尽量减轻NASA支持研究人员的合规负担。无论期刊是否采用开放获取模式、订阅出版模式或其他出版模式,都允许采用这些投稿途径。这种灵活性旨在防止某些出版模式可能对青年研究人员以及资源有限机构的研究人员造成不利影响。   NASA政策允许受资助的研究人员从其奖励中收取合理的出版费用。NASA需确保“公众获取政策”的实施不会在出版机会方面造成新的或加剧现有的不平等。 (2)改善平等获取和利用出版物的步骤。   取消NASA出版物的12个月封闭期,使所有人都能更好地获取这些研究。“公众获取计划”还支持以人类和机器可读的形式提供文章,以支持自动文本处理。NASA还将寻求各种方法,改善不同用户群体对出版物的获取。   针对问题1和问题2:   保持对商业模式的不可知性不仅是NASA深思熟虑后的立场,也是2022年8月OSTP总体备忘录所坚持的立场。然而,在一系列以平等为重点讨论的研讨会上收集到的观点表明,这一立场以及APC模式在出版业的主导地位,可能会对出版机会的公平性产生有害影响。   NASA在平等获取机会方面的立场,似乎认为通过资源库获取(包括存放作者已接受的手稿),足以减轻人们对某些出版模式将青年研究人员和资源有限机构的科研人员置于不利地位的担忧。然而,由于政策草案强调任何版本(通常可能涉及作者已接受的手稿)均可通过存储库进行开放式获取,再加上政策草案公开表示(在合理费用下)允许将研究基金用于记录版本(Version of Record, VoR)的开放式获取,这可能会加剧出版物开放获取机会方面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OASPA认为,当我们更多地(或仅仅)关注获取而不是再利用时,我们就会失去公共获取和开放获取的全部优势。使用付费/订阅途径,向STRIVES、CHORUS和类似平台提供零门槛服务,消除了成本障碍,扩大了参与范围,但重要的是要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可发现性和再利用性。可访问性和公平性也应该是让内容对公众尽可能有用,而要充分发挥其潜力,内容就必须是可重复使用的。此外,NASA还强调支持自动文本处理所需的人类和机器可读形式。虽然这一点值得称赞,但如果不能通过许可实现重复利用,这些目标可能就无法完全实现。   此外,那些有条件为其VoR选择开放存取的研究者(通过APC付款或通过转换协议),也很可能是现行制度和NASA政策最受益者。这是因为以开放存取方式发表的VoR作品更有可能被看到/发现、重复利用和引用。   实际上,该政策草案的内容有可能继续有利于既有的研究者(大多为在资源充足的机构工作),继续通过开放存取记录版本的方式,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排他性的公共获取途径提供便利。没有APC资助的其他人所发表的作品很可能会被置于付费墙之后,尽管可以通过资源库获取,但其可见度和可重用性都会降低。当没有机会以开放式获取方式提供记录版本时,现有的不平等就会继续存在,因为开放式获取仍然是实现此类出版的主要途径。   NASA政策规定,“数据共享和公共访问的合理费用可以从提案/项目计划预算中支付”。2023年6月,OASPA举办了第4届开放获取平等性研讨会,揭示了财政支持目前是如何按单个受资助者(及其合著者群体)的单篇文章产出进行细分的。这种“原子化”的方法非但不能使所有人、所有地方都能获得资助,反而有选择性地只为那些能够为特定论文划拨资金的人打开了大门。这对出版机会的平等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当科学家希望通过开放获取记录版本来提高知名度、重复使用和引用率时。   最后,尽管该政策坚持了与模式无关的立场,但OASPA注意到,通过支付APCs来出版OA的资金可用性(和支持流程)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据OASPA所知,对于涉及集体行动、S2O或钻石途径的模式,很少有(甚至没有)同等的支持途径,所有这些途径都能以更平等的方式提供开放获取(或公众获取),而无需向研究人员收取阅读或出版费用。   总结和反思要点 1)为了做到真正的平等和包容,并尽可能支持人类广泛参与(与机器可读和挖掘同时进行),需要更加具体地支持成果的共享、可发现性和可再利用性。NASA政策明确规定应具体阐明缴存的已录用和已发表文章的再利用许可,并促进适当的再利用。利用PID和元数据,还可以扩大成果在资源库中的可见度。 2)针对APC模式,OASPA指出,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而政策变革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增加对VoR开放获取的非APC途径的资助并使之正常化,对出版机会的平等性和参与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3)开放获取和“变革性”获取途径的主导地位正在对平等性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对于许多出版商来说,这些途径是支持开放(和公共)获取目标的唯一可靠手段,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再利用和可发现性。对于可以采用的更加平等的模式,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资金来源。这需要给于关注以及结构性支持,以便能够转向更平等的直接开放获取途径,同时允许最广泛的重复使用。 4)为更广泛的开放获取提供资金支持,将有助于NASA实现平等的公众获取目标,并增加NASA支持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机会。从支持单篇文章(和单个受资助者)的角度出发,转向支持开放报告这一面向所有人的过程。如果不能通过政策和资金面向所有人为更平等的开放式获取模式提供支持,就只能巩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开放获取发表VoR的模式(通过APCs和转换协议),而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5)NASA政策可以通过机构图书馆或其他途径以更平等的方法进行资助,无歧视地促进所有研究人员的职业前景。这些途径包括集群行动、订阅到开放、“钻石OA”和其他模式(实现VoR的开放获取而不向研究者收费)。 6)修订后的政策特别提到了NASA资助的研究可用于私营机构和商业化。OASPA认为,私营机构是科学信息的共同创造者和消费者,让私营机构参与进来是有益的,也是进步的。 (3)监测不断变化的成本和对受影响社区的影响的方法。   NASA建议积极监测出版费用和政策的趋势,以确保它们保持合理和平等。NASA希望了解监测出版费趋势和出版机会公平性的有效方法。   如上所述,OASPA建议对更多的途径进行更多的正常化投资,以支持更平等的开放获取形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这将大大减轻对受影响群体的影响,原因如下: 1)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多的美国机构和图书馆员可能会发现,将现有支出从付费转为依靠集群行动和其他不涉及面向研究人员收费的OA期刊,会变得更加容易; 2)NASA支持的研究人员将发现或需要处理单篇文章层面的发票的情况会减少。这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成本不是影响社区的唯一因素,也不是阻碍研究人员做出贡献的唯一障碍。其他因素也应加以解决,如格式、语言、激励措施、评估以及质量和声望等。 (4)就提高研究的可发现性和透明度提供建议。   NASA就改进PID(如ORCID)和元数据的使用方面应考虑的任何具体问题征求建议,包括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在采用不同标识符方面的经验。   OASPA的建议是对科研社区的开放报告进行具体和积极的奖励。NASA有机会帮助那些缴存数据和遵循开放出版做法的研究人员建立信用和获得额外资助。   这也与更好地采用PID和使用元数据有关,两者都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可发现性和透明度。OASPA的积极参与旨在更广泛地采用PID,并支持采用ROR等新标识符。OASwitchboard是由OASPA发起的一项由社区主导的倡议,它也在帮助增加PID,并为改进出版商元数据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参与机制。   研究的可发现性和透明度也与研究的完整性直接相关,是OASPA工作的一个关键领域,它使我们有能力打击所有不良行为。其他方面也可以支持这一观点,例如提供更多有关同行评议的信息——OASPA鼓励NASA超越目前的做法,探索其他产出的开放获取途径,例如预印本和同行评议报告。通过研究评估改革鼓励这种做法,也将有助于在整个研究人员群体中推广这种行为。 原文标题:OASPA response to NASA RFI 2023 原文链接:https://oaspa.org/oaspa-response-to-nasa-rfi-2023/
  • 《工信部部长苗圩:中国人工智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018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系列访谈节目《部长之声》,解读国家大政方针,回应社会热点。第一期《部长之声》,央视记者专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其中有一个问题:我们国家人工智能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苗圩部长是如此回答的:从技术上来说,我们跟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是在有些技术,比如像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刷脸这些方面,我们局部上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对这个我们要保持一个冷静客观的评价,不是说我们完全走在世界前列了。但是从应用上来说,我觉得中国的应用肯定会走在发达国家之前。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领先,又是如何应用的?接下来就帮大家一起解读下这几个走在世界前列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   语音识别技术就是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的技术,其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技术、模式匹配准则及模型训练技术三个方面。在语音识别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公司有科大讯飞、百度等。科大讯飞是目前人工智能概念第一股,市值超过800亿元,在应用上已经覆盖多个领域,重点如教育、司法、客服、智慧家庭等多个行业及场景。同时讯飞开放平台是全球首个开放的智能交互技术服务平台,以“云+端”的形式向开发者提供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唤醒、语义理解、人脸识别、个性化彩铃、移动应用分析等多项服务。   图像识别技术是指对图像进行对象识别,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像的技术,可以细分为人、物、车、文字等识别技术。在图像识别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公司有腾讯、旷视科技Face++等。旷视科技Face++是最为知名的全球机器视觉人工智能行业领跑者,估值超过20亿美元。在2017年旷视击败谷歌、Facebook等国际巨头拿下COCO、Place大赛三项冠军,同年被科技部评选为中国独角兽榜单人工智能领域第一名。在应用上,旷视的远程身份验证服务FaceID已经帮助2.95亿人进行了远程身份验证,这项服务在金融行业被广泛应用。同时旷视在城市安防、手机等行业都处于市场份额领先地位,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Face++已经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   刷脸技术是人脸识别技术和活体验证等技术融合发展而来,主要应用于金融、手机、无人零售等领域。早在2015年马云于德国汉诺威就演示了刷脸支付的使用场景,在2017年9月全球范围首个“刷脸支付”商用落地发生在中国杭州的肯德基门店,为此提供刷脸技术的同样是旷视科技Face++。同时我们了解到,旷视的刷脸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手机领域,全球首款支持刷脸解锁的手机VIVO V7+,以及小米NOTE3、华为荣耀V10、锤子坚果PRO2、美图手机等都搭载了旷视完整的刷脸解锁方案。在无人零售领域中,刷脸进店、刷脸支付也已经成为标配。   全球知名机构CB insight在其《2018全球人工智能趋势报告》中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某些领域,中国显然正在超越美国。中国政府正在推进一项未来的人工智能计划,它涵盖了从智能农业和智能物流以及人工智能创造的新就业机会等方方面面。事实上,在全球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中,中国仅占9%的份额,但在2017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在全球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中所占的比例为48%,超过了美国。   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2018年,人工智能再次被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证监会也对人工智能等四大新经济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放宽审批时间和盈利标准,走“即报即审”的特殊通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势必驶上更为高速前行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