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率先揭示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2-08
  •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也可性传播。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类似登革热的症状。绝大多数感染者病情温和,但孕妇需格外小心,一旦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

    复旦大学3日披露,该校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双聘教授徐建青团队对寨卡病毒入侵神经细胞的关键分子进行研究,率先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这将为研发新型有效的寨卡病毒防御技术提供生物学新靶点。

    据悉,2015年底,南美洲爆发寨卡病毒疫情。该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但是寨卡病毒如何感染神经细胞,特别是大脑发育过程中重要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这严重制约了抵御寨卡病毒新技术的研发进程。

    有报道称,黄病毒潜在受体——细胞膜表面分子AXL也是寨卡病毒的受体。徐建青团队研究发现,AXL分子仅仅是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重要“帮凶”,但不是寨卡病毒进入神经细胞的主要受体。

    徐建青团队进一步研究又证实了AXL分子在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系列作用,最终促进寨卡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据透露,徐建青团队的论文已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发表。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抗病毒感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03
    • 最近一项研究揭示了治疗病毒感染和提高抗癌免疫力的潜在治疗策略,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威克森林学校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增强人体生产I型干扰素的水平,能够帮助清除病毒感染。 干扰素是一组信号蛋白,由宿主细胞响应几种病毒的存在而产生和释放。在一个典型的情况下,病毒感染的细胞会释放干扰素,导致附近的细胞加强其抗病毒防御。干扰素还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癌症,并可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RIG-I样受体(RLR)介导的干扰素(IFN)生产,这在提升了病毒清除和癌症免疫监视的宿主免疫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前研究表明糖酵解是分解葡萄糖以提取细胞代谢能量的第一步,而作者们发现,在RLR激活期间。糖酵解过程受到了抑制,而这种抑制效应是IFN -I产生的关键。利用药理学和遗传学方法,科学家们表明,通过乳酸脱氢酶A(LDHA)失活减少乳酸可以增强I型IFN的产生,从而保护小鼠免受病毒感染。 作者称,I型干扰素(IFN)在宿主防御病毒感染和癌症免疫监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作者计划在其他动物模型中进行额外的研究,为潜在的临床试验做准备。
  •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感染暴发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05-23
    • 5月1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题为《进化导致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上感染力增强》(Evolutionary enhancement of Zika virus infectivity in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由于病毒位点发生突变,导致亚洲系寨卡病毒感染埃及伊蚊的能力增强。这项发现为解释近年来寨卡病毒暴发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研究员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UTMB)史佩勇 (Pei-Yong Shi) 教授为本论文通讯作者,来自程功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刘洋、刘建英、杜森焱及史佩勇研究组的博士后单超 (Chao Shan) 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清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深圳疾控中心及美国纽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是该项研究的合作作者。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课题组主要关注蚊媒传播病毒的致病机理及蚊虫宿主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根据发现的靶点研发新型疫苗干预措施,为烈性蚊媒病毒防治提供生物学基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史佩勇教授主要从事黄病毒的感染复制机制研究及各类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