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年多出了16821条河道?"最长河道"居然不是黄浦江 !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04
  • 五年时间里,上海多出了16821条(段)河道?

    8月31日,上海最新的河道"家底"公布,上海市水务局公布了2016年上海市河道(湖泊)报告,报告显示上海共有河道43424条(段),河网密度为4.54公里/平方公里,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4.54公里的河道。

    和2011年上海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暨第二次水资源普查的数据相比,上海的河道数量和河网密度分别增加了63.2%和13.5%。

    伴随着报告的出炉,上海“最长河道”和“最大湖泊”两项头衔也揭晓了最新获得者。最长的是崇明区内的环岛运河,长162.46公里;最大的是青浦区内的淀山湖,本市境内面积为45.24平方公里。

    管理名录新增万条河道

    对于新增的16821条(段)河道,上海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它们中的大部分并非新开河道,而是原本就存在的,但不在上海的河湖管理名录内。

    据介绍,2011年上海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时,制定了一本“名册”,纳入该名册的名录内河湖,每一条(段)都有相应的图表与之一一对应,但还有许多河湖因无法达到进入名录的门槛,成了“名录外水体”,总面积估算有61.6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上海河湖总面积的10%左右,具体数量和长度没有统计。

    这些名录外水体主要包括面宽小于6米的村沟宅河、面积小于1500平方米的独立水体、灌排沟渠等,主要特点是面广量大、空间分布极其分散。

    然而,这些“毛细血管”再微不足道,客观上也是上海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政府部门和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将它们纳入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今年年初,上海出台的《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17年底,上海所有河湖都应当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保护机制。在此背景下,上海近期又重新对河湖摸了一次“家底”,确保应当纳入管理名录的河湖无一缺漏,为上海实现全市河湖河长制全覆盖打下基础,实现“应管尽管”。不难发现,此次新增的16821条(段)河道,它们中的许多就是长期被忽视的“毛细血管”。

    同时,技术的进步也让上海这次的河湖调查如虎添翼。上海水务部门组织市、区、乡镇专业人员,借助高分辨率(0.1米)航空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和手段,以2011年水利普查数据为基础,挖掘出了许多“隐藏”着的河湖,许多都是公园、绿地、小区或单位内自管的河湖,还有不少是平均面宽大于3米的灌排沟渠。

    即使不纳入管理名录的小微水体,主要包括面宽小于3米的灌排沟渠和公园、绿地、小区或单位等范围内面积小于667平方米的坑塘水体,监管部门也纳入了调查统计,共计55864个,面积为70.61平方公里,做到心中有数。这些“新发现”的数据,与经过校正、更新和完善的原名录内河湖数据一起,形成了“一河一图一信息”的上海河湖数据大全,实现了全覆盖、无重复、无遗漏。

    崇明河道最多最长最密

    摸清了“家底”,河湖的管理责任就能具体落地。分析这43424条(段)河道和40个湖泊,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镇(乡)管河道或村级河道,责任落实到了基层。

    按照河湖管理属性划分,全市共有市管河道31条,长853.99公里;区管河道514条,长2934.67公里;镇(乡)管河道2639条(段),长6446.7公里;村级河道40240条(段),长18576.08公里。市管湖泊有两个,面积48.3平方公里;区管湖泊19个,面积21.42平方公里;镇(乡)管湖泊19个,面积2.92平方公里。

    按照行政区来比较,立志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区,拥有的河道最多、最长、最密集,有15891条,总长8986.69公里,密度达到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7.58公里的河道。此外,浦东新区、奉贤区、嘉定区也拥有较为充沛的水资源,河网密度紧跟崇明区,分别为5.36公里/平方公里、4.29公里/平方公里、4.17公里/平方公里。

    而寸土寸金的黄浦区,水资源稀缺,全区仅有3条河道,总长仅12公里,河网密度全市最低,只有0.59公里/平方公里。静安、虹口、杨浦等中心城区的河网密度也均在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

    青浦湖泊面积领跑全市

    长度只是反映水资源充沛与否的一项主要指标,此外还有面积。在这一点上,正在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的青浦区以57.11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积领跑全市,占到了全市湖泊总面积的78.6%;其18.54%的河湖水面率也堪称“一骑绝尘”,相当于青浦区近两成的土地都有水面覆盖。

    浦东新区有全市最“宽”的河道,119.17平方公里的河道面积相当于河道面积最少的静安区的212.8倍,占全市河道总面积的24.1%。该区从河湖水面率来看,也有11.28%的土地由水面覆盖。

    在湖泊面积和河道面积上都屈居第二的崇明区,有一项指标拿到了全市第一:“其他河湖”的面积达18.75平方公里。所谓其他河湖,是指公园、绿地、小区或单位内自管的河湖,因此有人称崇明区内的“野河”、“野湖”最多。同时,该区的村级河道数量也是全市第一,有15158条,占该区河道总量的95%以上,这反映出崇明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大多数河道地处偏远,由村级政府就近落实管理责任。

    片界河湖隔出14个“水区”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上海还按照河湖来划分了14个“水区”,专业称作水利片。它们分别是:嘉宝北片、蕰南片、淀北片、淀南片、浦东片、青松片、太北片、太南片、浦南东片、浦南西片、商榻片、崇明岛片、长兴岛片、横沙岛片。

    “水区”之间的边界如何划分?主要还是靠河湖,这些水利片之间的河湖,统称为片界河湖,一般无工程控制,水位直接受潮汐影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水务局了解到,上海主要片界河道共8条,长246.78公里,面积58.88平方公里;片界湖泊6个,面积50.28平方公里。

    片界河湖一般都“大有来头”,要么地理位置重要,要么长度、面积大,要么名气响。上海的片界河湖总面积共109.16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市河湖面积的17.7%。比如黄浦江,将“浦东片”与“嘉宝北片”等四个黄浦江西侧的水利片隔开;又比如吴淞江-苏州河,北面是“嘉宝北片”、“蕰南片”,南面是“青松片”、“淀北片”。

    14个水利片中,最大的是浦东片,涉及浦东新区、闵行区、奉贤区三个区,面积为1976.6平方公里;最小的是商榻片,在青浦区的最西面与外省的交界处,面积为32.42平方公里。据悉,水利片内的河湖不受外潮位直接影响,水位可以通过工程控制。

    上海河道之最

    市管河道中,最长的是崇明区内的环岛运河,也是上海境内最长的河道,长162.46公里;

    最短的是杨浦区内的杨树浦港,长4.58公里;

    市管湖泊中,最大的是青浦区内的淀山湖,也是全市最大的湖泊,面积45.24平方公里;

    最小的是青浦区内的元荡,面积3.06平方公里。.

相关报告
  • 《上海 "一江一河" 未来-黄浦江 "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03
    • ■色彩 外滩将限制多种色彩大面积混搭 划定黄浦江色彩管控分区。还要构建经典景观体系,塑造优美的天际轮廓线。严控地区主要是历史风貌区,明确色彩负面清单,限制多种色彩大面积混合搭配使用,比如外滩 ■功能 三段两中心构建城市核心功能带 将更具引领性的复合功能,根据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发展需求、沿江各区段资源与发展态势,在黄浦江沿岸形成“三段两中心”的功能结构 ■生态 滨江绿化构建贯穿城市生态廊道 规划世博文化公园等一批重要生态空间,构建“一带、多片、多点、多廊”的滨江绿化结构,构建贯穿上海城市的生态廊道 苏州河 “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 ■色彩 步移景异,塑造滨水画面经典独特 凸显“河窄、湾紧、桥多、楼密、路近”特色,塑造滨水画面经典独特。注重苏州河前景—中景—背景的融合,让视觉效果步移景异 ■功能 更开放沿岸空间更富活力城市功能 将成为更加开放的沿岸空间,实现中心城区段全线贯通,推进外环外吴淞江绿道建设。优化亲水体验,实现临水可见河。中心城内其他区段体现城市品质,服务周边居民 ■生态 全流域水体治理,基本消除劣V类水 根据规划,苏州河将对全流域进行水体治理,提升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水,打造更加绿色的生态环境 制图:王晨 金涛 资料来源:上海市规土局 迈向世界级滨水区,上海黄浦江、苏州河规划建设迎来关键节点。23日,上海市规土局正式出台《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公众版,向公众征求意见,征求时间为8月23日至9月22日。 根据规划目标,黄浦江、苏州河将分别被打造成“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 “定位不同,是因为‘一江一河’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水域宽度各不相同。”市规土局详规处副处长伍攀峰表示,根据“上海2035”总体规划要求,黄浦江、苏州河将以更高站位谋求规划升级,面向 2035,展望2050,按照最高标准,聚焦创新、人文、生态建设,并在城市色彩管理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辐射腹地,对标全球最高标准 去年,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到2020年苏州河42公里岸线也将基本贯通。但在《规划》公众版中,“一江一河”的建设规划岸线又进行了延伸,而且辐射腹地。 黄浦江规划范围包括黄浦江闵浦二桥至吴淞口的沿岸地区,河流长约61公里,进深约2公里至5公里,涉及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徐汇、闵行、浦东、奉贤八个行政区,沿岸地区用地约200平方公里。根据规划愿景,黄浦江将成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世界一流的城市公共客厅、具有宏观尺度价值的生态廊道。 苏州河规划范围涉及苏州河黄浦江河口至市域行政边界线。其中,中心城段河流全长约21公里,包括黄浦、虹口、静安、长宁、普陀、嘉定;郊区段长约29公里,涉及嘉定、青浦、闵行。苏州河的愿景是成为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 参与规划编制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一江一河”规划对标了大量全球一流城市的滨水区,如泰晤士河、芝加哥河,吸收了15分钟生活圈、城市更新等设计理念。同时,“一江一河”在规划中也对部分区域“留白”,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足空间。 创新探索,分区进行色彩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上海正在研究制定城市色彩管理的相关指导文件,并在“一江一河”规划中体现了初步成果,提出按照严控地区、重点地区、一般地区进行管理。 黄浦江的空间景观将塑造协调与活力并存的色彩环境,建立理性、感性、灵性并驾齐驱的价值导向。引导和谐与特色并存的黄浦江沿线色彩环境,划示色彩分区,并与上海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相衔接,划定黄浦江色彩管控分区。还要构建经典景观体系,塑造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建立曲折度、地标建筑、韵律感、层次感、可见度、协调感组成的评价体系。 严控地区主要是历史风貌区,明确色彩负面清单,限制多种色彩大面积混合搭配使用,比如外滩;重点地区是具有可塑性,需重点关注和打造区段,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阶段就加入建筑色彩设计引导要求,比如杨浦滨江中北段;还有一般地区,现状理想的要加强现状色彩保护,部分色彩不协调的建筑表皮进行微型整治改造。大面积居住、工业区等非视觉聚焦地区,也以色彩协调为主。 据悉,苏州河在色彩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凸显“河窄、湾紧、桥多、楼密、路近”特色,塑造滨水画面经典独特。注重苏州河前景—中景—背景的融合,让视觉效果步移景异。 黄浦江构建城市核心功能带 根据规划,黄浦江将更具引领性的复合功能,根据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发展需求、沿江各区段资源与发展态势,在黄浦江沿岸形成“三段两中心”的功能结构。 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为核心段,集中承载全球城市金融、文化、创新等核心功能的引领性区域,并提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徐浦大桥至闵浦二桥为上游段,以生态为基本功能。注重宜居生活功能的融合,并依托战略预留区域培育创新功能。吴淞口至杨浦大桥为下游段,基于港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功能,强化生态与公共功能的融合。 同时,以陆家嘴—外滩—北外滩地区为核心,进一步集聚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总部商务等全球城市功能。重点打造世博—徐汇滨江地区的文化功能核心区,引领创新、创意、文化等全球城市功能集聚。 深入挖掘各区段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差异化培育特色产业功能定位,构建集合上海未来尖端生产力的城市核心功能带,打造金融贸易、创新基地、文化地标、旅游特色品牌等。 黄浦江既是更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也是更加绿色低碳的生态体系:规划世博文化公园等一批重要生态空间,预控大型滨水结构绿地,增加规划公共绿地;构建“一带、多片、多点、多廊”的滨江绿化结构,构建贯穿上海城市的生态廊道;注重植物科学配置,丰富滨水景观,提高绿化品质,改善腹地街坊的绿化容量;构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未来,黄浦江将深度挖掘历史资源,多元方式活化利用,策划文化线路串联滨江历史文化遗产与腹地的公共活动节点,打造成更具历史积淀的人文水岸。 苏州河优化体验临水可见河 苏州河将成为更加开放的沿岸空间,实现中心城区段全线贯通,推进外环外吴淞江绿道建设。根据腹地条件差异,通过整体抬高滨河道路、多级防汛墙、亲水平台或缓坡、局部抬高临河空间、美化防汛墙、降低超标防汛墙等方法,优化亲水体验,实现临水可见河。同时,推进跨河桥梁建设,将沿岸慢行缝合,并结合贯通步道增加公共空间。 苏州河还会有更富活力的城市功能:内环内东段是中央活动区范围,打造高品质公共功能;中心城内其他区段体现城市品质,服务周边居民;外环外区段定位生态廊道,实现保育休闲游憩功能。规划划定苏河湾、北京东路、M50创意园、长风西片区、临空商务园区五个重点转型提升区,引入文化、创新、科研、生活服务等功能,同时新增7处旅游码头。 根据规划,苏州河将对全流域进行水体治理,提升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水,打造更加绿色的生态环境。通过推进沿岸生态空间建设、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建设绿色生态的示范段。 拓展聚焦保护对象,重点加强对于里弄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活化利用四行仓库分库、福新面粉厂等历史建筑,植入公共功能;布局多层次文化高教设施等,将把苏州河打造成更具内涵的文化水岸。.
  • 《上海静安区城市河道有颜值更生态》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8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上海5月17日讯(记者 杨秀峰) 5月17日上午十点,79岁的市民王先生像往常一样来到上海市静安区彭越浦(靖安段)旁边的大宁郁金香公园遛弯。“以前,这里不能来的,不仅河水发臭,河面上还经常漂浮着死鱼死虾和其他各种垃圾。”说起从前的彭越浦(靖安段),王先生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这周边的居民一年四季都不敢开窗户。”静安区绿化中心副主任宫明军接过话说。   2017年,静安区里实施彭越浦河道防汛墙景观改造项目,通过相关河岸防汛围墙加固改造工程和河道水质净化工程,彭越浦河段的水质变好了很多。记者看到,如今的彭越浦已经成为一条清澈的小河,沿线区域的绿树、健身步道都已铺设完成,河道贯穿大宁郁金香公园,公园的池塘里养着天鹅,景色怡人,已成为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彭越浦的变化只是静安众多中小河道变化的缩影。全区这种严重污染环境、饱受市民诟病的黑臭水体现象2017年得到了彻底改变。   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近几年“让市长下河游泳”的呼声反映了百姓对解决和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的强烈愿望。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明确:2017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上海区域内河网密布,现有河道达26603条,总长达25348.48公里,它们散落在城乡各处,量大面广,其中有56条段被列入全市黑臭水体整治名录。上海的水治理目标是2017年基本消除河道黑臭现象。   除了彭越浦,静安区东茭泾河道彭浦新村段和彭越浦河道的支流中扬湖一段也是令人头疼的黑臭河。   长1.89公里的东茭泾河道彭浦新村段,过去河岸边空地内环境长期处于脏乱差状态,存在严重的违法居住、违法排污现象,不但影响河道水质,而且阻碍了防洪排涝。2007年以前,江场河两边遍布小商小贩,还有水产市场和一个印刷工业园,所有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垃圾全部排放于此,江场河成了个臭水沟。中扬湖两岸违章搭建现象严重,各种垃圾被丢弃其中,常年黑臭,而且河道淤积严重。      而今,随着全区全面推行“河长制”,静安区已在2017年底实现了黑臭水体的全面“清零”,公众满意度均超过95%。   碧水湖中,黑天鹅、鸳鸯悠闲地游着,水下绿草、金鲤鱼清晰可见,岸边市民悠闲喝着咖啡,经过精心治理后的中扬湖摇身一变,成为了上海产业园区中屈指可数的景观河道,营造出的生态环境更是吸引众多中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的重要法宝之一。   说起中扬湖的治理过程,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晓芳回忆起了一件事。“对中扬湖的治理一开始使用的是物理方法消除黑臭,河流清澈见底,就像蓝色的游泳池,可这不是真正的生态河流。随即,对中扬湖实施了种植水生植物和机械环水、曝气增氧、种植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水质深化治理工程,改善了中扬湖河道的水质,使中扬湖从消除黑臭这一基本治理目标跳跃到闸北区屈指可数的景观河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为了让河道自体净化,静安区在黑臭水体整治时设置了生态浮床、生态廊道、净化水质的直立式防汛墙景观清水平台等,选择菖蒲、睡莲、美人蕉等多种具有观赏性且对水质净化有益的植物。而且,每个水域上都漂浮着增加水动力自循环的喷水处理装置,同时还装有环保局的检测系统。生态净化装置中,运用造流曝气机、提水涌泉曝气机等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提高水动力。      整治黑臭水体,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以黑臭水体整治为抓手,倒逼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这个短板,从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2017年9月,静安区开始实施江场河沿线景观提升工程,对河道沿线绿化、护栏进行了全面改造。考虑到居民有亲水垂钓休闲的需求,静安区新建了数处观景平台,让景观、生态与民生充分融合。   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静安区筑巢引凤的法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