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放大镜】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秦磊教授:基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解析盐含量对轻腌海鲈鱼风味形成的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5-13
  • 近日,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朱蓓薇院士团队在食品领域TOP期刊《Food Chemistry》 (Q1,IF:8.5) 发表题为“Integration of untargeted lipidomics and targeted metabolomics revealed the mechanism of flavor formation in lightly cured sea bass driven via salt”的研究性论文,秦磊教授、黄旭辉副教授为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张紫淳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3YFD2401400)、辽宁省揭榜挂帅项目(2023JH1/11200001)的资助。

    研究背景 海鲈鱼作为全球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其营养价值丰富,养殖量逐年攀升。而腌制作为一种传统加工方式,能有效延长水产品储存期限,并因其独特的咸香风味而受到消费者喜爱。氯化钠(NaCl)是腌制工艺中不可或缺的腌制剂之一,它不仅提供咸味,还能改善产品的质构和风味等特性。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NaCl对腌制水产品颜色、质地等理化指标的影响,而对其风味形成机制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风味化合物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其中脂质的水解和氧化是肉制品中主要的生化反应,在风味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海鲈鱼为研究对象,融合风味组学、脂质组学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系统性地揭示了不同NaCl浓度对特征风味物质形成与转化的调控规律,并解析了其关键前体物质的代谢途径。该研究可为低盐腌制水产品的开发、风味平衡调控及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传统腌制技术向健康化方向转型升级 。 成果介绍 本研究通过电子感官系统构建了不同盐浓度下腌制海鲈鱼的风味特征轮廓,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及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等技术,对不同盐浓度下腌制海鲈鱼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亲水性代谢小分子物质及脂质分子的组成进行了解析,旨在揭示NaCl对关键风味成分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可提高轻腌海鲈鱼的咸味、回味和气味特征,降低其苦味和涩味,其中腌制液盐浓度为6%和8%实验组的风味特征呈现高度相似性。腌制后游离氨基酸与有机碱等关键呈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有效改善了海鲈鱼的滋味品质。1-辛烯-3-醇、己醇、2-十一烷酮、3-辛酮和2-戊基呋喃被鉴定为关键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NaCl的添加能显著促进特征风味物质的生成。腌制过程中脂质氧化与水解反应协同发生,其中甘油三酯(TGs)和磷脂酰胆碱(PCs)是主要参与的脂质亚类。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共筛选出60种重要差异脂质代谢物(VIP>1),其中PC 18:1_16:0、PE 18:1_18:1、TG 16:0_25:0_18:2等关键脂质分子呈现显著变化。NaCl浓度的增加会促进TGs的降解,但当NaCl浓度超过6%时,会对PCs的降解产生抑制效应。本研究揭示了盐驱动下轻腌海鲈鱼风味形成机制,为水产品的减盐风味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为未来低盐轻腌水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图文赏析 图1 不同含盐量腌制海鲈鱼电子鼻、电子舌差异分析 图2 不同含盐量腌制海鲈鱼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分析 图3 不同含盐量腌制海鲈鱼呈滋味小分子物质差异分析 图4 不同盐含量腌制海鲈鱼脂质组学分析 图5 基于多组学技术解析腌制海鲈鱼关键风味化合物的潜在代谢通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4.142675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QxNjM3MQ==&mid=2247625032&idx=5&sn=e6795f48d922874f48d3c71776ddd2cd&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食品信息学】IF=15.8!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谭明乾教授课题组在ACS Nano发表高水平文章!》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食品交叉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朱蓓薇院士团队谭明乾教授课题组在学术期刊《ACS Nano》(Q1,IF=15.8,自然指数期刊)发表题为“Dual-targeted nanoparticles hitchhiking on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bacterial ghosts to alleviate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的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张秀敏为第一作者,宋玉昆讲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 32401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No. 32430083)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18280 研究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作为代谢综合征相关慢性肝病的重要进展阶段,以显著的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肪积累为主要病理特征,目前临床尚缺乏安全有效的特异性口服治疗药物。虾青素(Astaxanthin, AXT)作为一种强效抗氧化剂,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表现出显著的抗炎和抗脂肪生成活性,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干预方面展现出重要潜力。然而,传统剂型的虾青素存在明显的口服稳定性差、肠道吸收率低和肝脏靶向性不足等缺陷,严重制约了其应用效果。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搭便车"策略的仿生递送系统:利用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菌影"(LBGs)作为天然仿生载体,构建具有肝靶向和线粒体双靶向的虾青素递送体系(AXT@TWG@LBGs)。
  • 《【食品信息学】IF=12.2!朱蓓薇院士团队陈翊平教授国际顶刊最新发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4-28
    • 2025年4月25日,大连工业大学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陈翊平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2.2,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发表了题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abled microsphere imaging immunosensor based on 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assisted sample pretreatment for detecting aflatoxin B1 in peanuts”的研究性论文。 成果介绍 鉴于黄曲霉毒素 B1 (AFB1 )具有强烈的致癌毒性,因此灵敏且快速地检测黄曲霉毒素 B1 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磁性金属有机框架辅助样品预处理的人工智能微球成像(AI-MI)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花生中的AFB1。在这项工作中,Fe3O4@MIL-101(Fe)作为磁性吸附剂可有效富集 AFB1 。基于竞争性免疫反应,富集的AFB1 可调节聚苯乙烯(PS)免疫微球上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山羊抗小鼠抗体的量。HRP 可以催化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的聚多巴胺与额外的过氧化氢快速形成。由于聚多巴胺涂层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因此可以吸附氨基官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形成 PS 探针。PS 探针经磁力分离,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使用计算机视觉算法进行计数。最后,PS 探针数量的变化与AFB1的数量相关。 在优化条件下,Fe3O4@MIL-101(Fe)表现出显著的富集能力(1.59 mg/g),AI-MI 免疫传感器对AFB1具有高灵敏度(4.90 pg/mL,比酶联免疫吸附法提高了 19 倍)和宽线性范围(从 0.01 到 500 ng/mL)。这种 AI-MI 免疫传感器在痕量毒素的智能检测方面大有可为。 图文赏析 图1. 图文摘要 方案 1. 用于检测花生样品中 AFB1 的 AI-MI 免疫传感器示意图。(A) Fe3O4@MIL-101(Fe) 的合成。 (B) 用于富集花生样品中 AFB1 的 Fe3O4@MIL-101(Fe)。(C) 基于 PDA 信号放大的 AI-MI 免疫传感器检测 AFB1 的过程。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