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私享】华南理工大学王金梅副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工商大学田师一教授团队JAFC发表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24
  • 2025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王金梅副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工商大学田师一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题为“Saltiness Enhancement of Soy Peptides by Modulating Amiloride-Insensitive Salt-Responsive Cells and Interacting with Cell Membranes”的研究性论文。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戚嘉明和浙江工商大学秦玉梅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华南理工大学王金梅副教授和浙江工商大学田师一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成果介绍 液态食品的减盐仍面临显著挑战,咸味感知过程受到味觉细胞感应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共同调控。为深入探究呈味肽在调控Na?感知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三种来源于商品化腐乳的大豆肽(EDEGEQPRPF,DEGEQPRPFP,及其共同片段DEGEQPRPF)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估了其对咸味增强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味觉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肽E和肽DG可显著提升50 mM NaCl的感知咸度,而9AA未表现出增强效果。本文培养小鼠味觉类器官并结合单细胞钙成像技术,构建了一种体外味觉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结果显示,E肽能增强对阿米洛利(amiloride)非敏感型咸味响应细胞的信号响应,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l?介导的信号通路相关。单细测序结果揭示,TMC4在所有类型的味觉细胞中均有高表达,而ENaC亚基表达不足,进一步证实了阿米洛利非敏感型通路在舌后部味觉传导中的主导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E肽与TMC4之间可形成更稳定的氢键和水桥相互作用;此外,带负电的E肽因N端谷氨酸的存在,在人工脂质体上的吸附能力也显著高于其他肽段,可能通过调节细胞膜电位间接影响味觉受体功能。本研究从细胞感知、受体识别与膜相互作用三个维度出发,揭示了咸味增强肽的结构-功能关系,为后续呈味肽的筛选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文赏析 图文摘要 王金梅 王金梅(通讯作者),博士,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植物蛋白基功能因子输送载体的构建、稳定化及功能性大豆蛋白和多肽的关键制备技术开发;2. 食品胶体修饰味觉感知机理及植物基减盐基料的制备关键技术开发;3. 粮油食品品质改良及粮油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在方便主食、休闲食品、植物奶和植物基食品配料的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转化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企业委托横向项目15项,已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 田师一 田师一(通讯作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食品口腔加工与感官科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食品学会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万人青年拔尖计划人才,全国感官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66)委员,CSTM感知分析技术委员会(FC98-TC05)委员。主要从事食品感官及智能感官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多频大幅脉冲伏安电子舌和金属氧化物膜电子鼻系统,已经在中粮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广泛应用。主持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航天项目课题、国家十二五、十三五以及知名企事业相关项目。以第一作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秦玉梅 秦玉梅(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美国化学感觉协会Polak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味觉细胞定向分化调控、不同味感交互作用机制及肠道味感功能调节作用等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于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JAFC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4c12256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c4MTA4MQ==&mid=2247574658&idx=2&sn=284ac753821a7fabe72098ccd329c66f&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华南理工大学郎超教授:人造肌肉和仿生驱动器的创新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6-29
    • 生物组织的复杂层次结构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性能。例如,丝绸、珍珠母、骨骼和牙齿等天然结构材料具有硬质相和软质相依次排列的层次结构,因而它们能表现出独特的力学性能。除了静态特性,生物材料还可对外界环境产生高精度动态响应,而哺乳动物的骨骼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骨骼肌在单细胞(肌肉纤维)水平上具有高度有序的条纹特征(图 1a)。肌肉的驱动性能与它们的结构顺序直接相关,内部结构的紊乱会导致功能的严重丧失。 受天然肌肉的启发,人造肌肉和仿生驱动器在近年迅速发展,并有望彻底改变机器人、、假肢和智能服装领域。人造肌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将高性能驱动材料与基于天然骨骼肌纤维的结构设计相结合。纳米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是一种理想的工具,因为它具有广泛的结构模板和完善的指导理论。随着合成策略和链结构多功能性的发展,纳米级自组装嵌段共聚物被广泛应用于粘合剂、涂料和包装等日常商品,以及高度工程化的产品,例如治疗给药、有机电子和分离膜。 鉴于此,华南理工大学郎超教授联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Robert J. Hickey教授提出了一种开发纳米结构驱动材料的创新策略。该策略基于哺乳动物骨骼肌纤维的构效关系,采用纳米结构的嵌段共聚物,实现了可逆和可回收的聚合物致动器。将溶液相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和随后的应变程序化结晶(strain-programmed crystallization,SPC)相结合,制造出了一类新的高性能柔性致动器/人造肌肉纤维。该纤维具有卓越的驱动效率(75.5 %)、驱动应变(80%)和力学性能(高达900%的断裂应变和高达121.2 MJ m-3的断裂韧性)。该材料有望应用于手术机器人、智能服装、触觉界面以及假肢等领域。该研究以题为“Nanostructured block copolymer muscles”的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李志远团队新进展:单发飞秒脉冲激光光谱仪》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9-03
    • 2023年8月15日,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李志远教授领导的团队,利用 3 mJ 脉冲能量的钛宝石飞秒激光作为泵浦源,以熔融石英-铌酸锂啁啾非线性光子晶体级联模块为工作介质,基于二阶和三阶非线性协同作用的高效超宽带二次谐波产生方案,成功实现了mJ量级、3 dB 带宽覆盖 385-1080 nm 的超平坦、超宽带白光飞秒激光的产生,并以此成功开发了一台单发飞秒脉冲激光光谱仪,已初步应用于单种成分或多种成分的原子和分子吸收光谱的单发脉冲超快测量。研究成果以“Intense and Superflat White Laser with 700-nm 3-dB Bandwidth and 1-mJ Pulse Energy Enabling Single-Shot Subpicosecond Pulse Laser Spectroscopy为题目发表在Science伙伴期刊、中国科协主办的综合性期刊Research(Volume 6, Article ID 0210)上。该文章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洪丽红,通讯作者为李志远教授。 这项工作最大的创新在于首次将激光光谱仪的照明光谱范围扩展到从紫外至近红外(3 dB带宽覆盖385-1080 nm),并具有超高光谱平坦度(700 nm 3dB带宽)、超高脉冲能量(>1 mJ水平)和百飞秒量级的脉冲持续时间等优越特性。这种单发光谱仪能够对涵盖极宽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范围的单个或多个物种的大量吸收谱线进行完全采样,从而为研究多物种和多过程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原子和分子尺度超高速动力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探测工具和技术手段。这一款自主研发的超宽带、高时间分辨率单发光谱仪有望成为基础科学领域,如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凝聚态物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以及高科技领域如电子学、光电子学、量子通信、环境监测、医学诊断、前沿光谱成像等应用的一个重要的实验技术手段。 来自两江科技评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