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蓬勃兴起,光伏柔性支架或将领航新程 —— 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探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30
  • 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低空经济与光伏产业正加速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设备,光伏支架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兴起。深圳安泰科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光伏柔性支架产品,在新兴领域崭露头角,有望开启低空生产经济与 “土地综合利用” 的创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低空经济与光伏产业融合趋势

    低空经济涵盖航空旅游、物流运输、农林作业等多个领域,展现出蓬勃生机。政府出台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吸引更多企业投身低空经济领域。同时,低空飞行器的电动化趋势明显,光伏产业与固态电池、高效储能等技术的结合,为飞行器提供能源支持,削减运营成本。无人机起降场、低空飞行观光平台等设施的大量涌现,其空闲区域和建筑表面为光伏柔性支架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农业领域,光伏柔性支架与农业结合,可实现生产与发电协同发展,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光伏柔性支架优势凸显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光伏支架产业持续扩张,2022 年全球光伏支架出货量已跨越 100GW 的里程碑,预计 2023 至 2025 年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柔性支架以其独特优势崭露头角,采用斜拉索结构,展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性,能应对复杂地形,灵活调整光伏组件的角度与高度,提升发电效率,优质柔性支架产品成本相比传统支架下降 15% 至 20%,发电量提升 10% 至 15%,经济效益显著。

    深圳安泰科:领航柔性支架,创新应用场景

    深圳安泰科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光伏柔性支架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擎天晴索网柔性支架系列产品,有望在低空经济市场上脱颖而出,达成低空经济下 “高效综合利用土地” 的创举。

    立体化利用低空空间

    传统的土地利用局限于地面,低空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维度。安泰科的柔性支架系列产品可依据低空经济项目特点,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精准适配不同飞行器与应用场景。在无人机起降场、低空飞行观光平台等设施的空闲区域和建筑表面,以及农业大棚上方空间,安泰科的柔性支架可充分利用原本被忽视的低空空间进行光伏发电,实现土地资源的立体化利用,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稳可靠的结构设计

    该产品采用先进的国家专利技术,“上承式悬带桥” 设计原理的有效应用,结合高强度材料,让 “擎天晴索网柔性支架” 具备超强稳定性和抗风性能,可有效抵御低空飞行器起降和飞行过程中的气流扰动,确保飞行安全。其在云南普洱市思茅区那丙田光伏发电项目、永德小勐统镇农光互补项目等山地光伏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提升建设效率的模块化定制化设计

    模块化以及定制化设计简化了安装过程,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对低空经济运营的干扰,提升整体建设效率。这使得低空经济中的各种产业活动与光伏发电系统和谐共存、协同发展,如安装了安泰科柔性支架的农业项目,既可进行农业生产,又能利用低空空间发电,实现产业深度融合,挖掘低空空间经济价值。

    智能化管理降低运维成本

    产品配备智能化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对支架运行状态、受力情况的实时监测,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功能一应俱全,提升运维效率与管理水平。在低空经济场景中,这种智能化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持续稳定的能源支持,有效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凸显低空经济下“土地综合利用” 模式的优势。

    安泰科对技术研发执着追求,正积极推动着柔性支架技术迈向新高度。擎天晴索网柔性支架系列在结构设计与材料应用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自身技术实力与实践经验为依托,为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贡献力量,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与质量标准。

    低空经济与光伏产业的深度交融,正在重塑产业格局,释放巨大潜力。柔性支架作为这一融合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凭借独特优势,未来有望为低空经济的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圳安泰科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柔性支架领域的领航者,以创新为驱动,以卓越的产品与服务为支撑,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助力低空经济飞向更加璀璨的未来,共同绘就产业发展新篇章。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3927.html
相关报告
  • 《新余:大数据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9-10
    • 由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新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赛迪网执行的2019江西(新余)智能制造高端论坛将于2019年9月10日11日在江西省新余市举办。 “2018年,全市拥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7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7.11亿元,增加值43.79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1276家,实现增加值27.22亿元。”近年来,新余市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新余市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信息惠民等项目,全市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六届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先后列入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费、宽带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城市,是江西省唯一获得五项全国试点殊荣的设区市。2016年至2018年,还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十周年领军城市、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标杆城市、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50强、转型升级优秀智慧城市等荣誉。 “六个全省率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全省率先启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新余市自2012年即启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出台新余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规划建设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动员、“两化融合”和信息产业等13大工程,建成了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新余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56个重点项目,还有市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平台、政务大数据普惠金融试点工程等12个重点项目正在筹备建设,全市新型智慧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建设的重点项目中: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2013年1月1日正式启用,实现了市、县区、乡镇和社区全覆盖,并实现在一个统一平台下无纸化协同办公;市政务服务网。完成了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建设,开展了“一窗式”改革,实现了建设工程并联审批。市能源与环境监测管理中心项目。按“1+6”架构建设了节能减排实时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测重点工业企业、大型建筑物、大型运营车辆、路灯能耗情况,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全市环境保护情况。 ——在全省率先建立集约化建设机制。2017年1月,在全省率先出台《新余市市级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考核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和考核。截至目前,市智慧办组织审核了市人社数据中心迁移、市出租汽车行业监管系统、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重点建设项目,对项目的集约化建设、数据共享、信息安全提出优化建议。 ——在全省率先建成政务网数据中心。2012年建成符合国家B级标准的数据中心机房,要求各部门非涉密信息系统统一部署,不允许再新建机房和单独购买硬件,已经承载市政府网站群、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22个市级信息系统,通过整合共享资源,累计节省信息化建设资金近亿元。建成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市、县区、乡镇、行政村四级贯通,确保了各级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同时,市本级统一通过市政务外网访问互联网,各部门接入终端(电脑+移动通信设备)达6000余台,每年节省互联网上网费用约50万元。 —— 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201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光网”城市,城区光纤率达100%,4G信号覆盖城区、县区、乡镇、行政村,20M及以上宽带用户渗透率达70.7%。建成NB-IoT站点1812个,网络已经覆盖全市城区、县区、乡镇和64%的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通信基站统筹建设,累计减少铁塔重复建设460个,节约行业投资4000余万元。2018年,制定《新余市城乡通信基站建设专项规划(2018—2030)》,通过微基站建设全市5G网络。 ——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动员系统。利用市、县、乡三级网络和大数据资源在全国首创智慧动员平台,联通全市9个动员领域,共享1亿余条数据,潜力数据由原来2万余条增加至600余万条,动态数据6000余万条。目前,江西省已将“智慧动员”全省推广应用列入省军民融合重点工程,并已列入全军网络信息与安全、网信动员两个“十三五”规划。 ——在全省率先建成社会信用平台。建成全市信用体系“一库三平台”(信用信息资源库、数据采集处理平台、信用应用平台和信用展示平台),完成了全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公职人员的信用信息征集工作。依托数据支撑进行了信用评级,初步在干部提拔重用、评先评优等方面运用信用评级结果,受到中组部和国家发改委关注。 汇集大数据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 ——建成五大基础数据库。2015年11月,在全省率先发布《新余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第一批目录包括36个部门、288大类信息数据。数据库中累计有公安、民政、卫计等50余家单位、181类、3.9亿条政务信息数据,累计数据交换次数达14.3亿次。建成五大基础数据库: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汇集公安、民政、公积金等十余个部门的8528万条实有人口数据,100%覆盖全市126.07万实有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外籍人口),相关数据贯穿自然人整体生命周期;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沉淀法人单位2.29万家、信息49.39万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全市74平方公里主城区已实现全覆盖;全市电子证照库共开通证照41种,187万张,其中身份证106.83万张、不动产权证书54.64万张、营业执照(个体户)11万张、不动产登记证明6.87万张;全市信用信息资源库汇聚企业信用信息41.52万组,单位及个人信用数据5.2万组,累计数据650余万条。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赣服通新余市县分厅于2019年7月底全面建成,上线运行,接入本地高频事项406项,其中市直309项、分宜43项、渝水54项,充分体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便民惠民宗旨,真正实现了群众办事服务的“掌上办”、“随时办”。截至8月27日,“赣服通”新余分厅注册用户数达到16.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3.73%,在全省率先达到人口10%的目标,遥遥领先其余地市,排名全省第一。新余市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网,实现市本级42个部门,行政许可事项707项、公共服务事项352项、其他类权利661项,行政处罚1235项、行政给付42项、行政奖励89项,行政强制117项,行政裁决12项、行政征收20项、行政确认108项,网上审批系统共受理审批办事业务9202件,办结9187件。 ——整合社会治理信息资源。以智慧天网、数字城管等平台为依托,推动包括视频资源在内的全社会综合数据的统一采集、汇聚和共享,治安、交警、应急、城管等部门资源共享,统一建设覆盖全市重点领域的高清摄像头,各部门按需共享视频信号;建成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天阙”综治网格化平台等,整合汇聚政法、公安、城管、卫计等11个部门的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58万余条,实现资源共享;建成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系统。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市低保人群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系统,实现户籍、公积金、车管驾等数据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避免骗保、人情保等现象,2018年清退不符合条件低保对象11837人,新增符合条件低保对象9079人。运用到扶贫领域,实现对贫困家庭现状及脱贫情况动态、精准掌握。 ——利用数据共享推动信息惠民。建成人口健康信息综合平台,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人数105.97万,市民可以通过网站、手机APP、微信等方式预约挂号,调阅本人的门诊、住院记录及化验结果。推广应用新余社保卡,全市发放社保卡87.5万张,覆盖率全省第一;2018年7月,全省电子社保卡在新余首发。建成数字文化网和新余文化消费智能综合服务平台,数字资源达63.31TB,有效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全市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87.37%,完成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5T镜像)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全区域共享,共享各类学科资源达1800G。建成城市主干道绿波、诱导系统及智能停车系统;全市34条公交线路100%实现电子站牌实时预报,乘客使用手机银联钱包,即可实现扫码购票。建成食品安全平台,实现蔬菜、肉制品从施肥、生产到物流、销售的全程安全追溯。 深挖大数据价值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互联网企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新余电信、移动、联通、铁塔4家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总量约20.73亿元;智行天下、美天科技、金利达等本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932家,注册资金62.22亿元,其中智行天下、美天科技均为年主营收入近3亿元的企业;新安、菜东家、车联保等电子商务企业200余家、网店6000余家,交易额约347亿元。 ——探索大数据普惠金融试点。新余市印发《政务大数据普惠金融试点工作方案》,政务大数据普惠金融试点成功入选全省政务数据共享应用试点。市政府授权开放与普惠金融有关的政务大数据,发挥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在数据、技术、风控等领域的优势,开展基于政务大数据的普惠金融合作,打造全市范围的金融服务平台,推动数据应用创新和金融创新,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农户、中小微企业等群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利用政务大数据等多维数据源,改善和优化传统金融服务业务流程,解决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难点、痛点,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降低民间借贷风险,助力消费和产业升级,建立本地大数据金融生态圈,打造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余样板。 ——大数据产业园初具规模。建成“两中心一基地”(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展示中心、“互联网+”双创基地)。知名互联网企业纷纷落户双创基地。浪潮、科大讯飞、泰豪、天融信、锐软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产业园,成立了江西浪潮创投云、新余讯飞、江西泰恒智城、渝融云安全、锐软江西分公司等,总注册资金8700万元,主营收入约4800万元。2016年,国家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落户新余。建设政务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节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智慧城市展示中心成为城市“新名片”,累计接待省内外领导、企业家56批次530余人。 活动推荐:2019江西(新余)智能制造高端论坛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国也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新余市是江西省传统的工业城市,工业化水平在省内名列前茅,目前正立足“工业强市、区域小市、山水美市”市情特点,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转换发展动能,并将实施机器换人、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重要途径。2019年9月10日-11日,由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新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江西(新余)智能制造高端论坛将以“智造升级 富美新余”为主题,在江西省新余市会展中心拉开序幕。在本次大会中,业界大咖将聚焦智能制造产业环境、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模式应用等热点问题,发表主题演讲,深入解读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制造发展新方向,共同探讨智能制造的创新融合发展之道。
  • 《上海“双推”服务助力实体经济与产业电商融合发展》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2-25
    • 今年以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9672.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成为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依托优势产业基础,在市场需求、技术驱动、风险资本等的助推下,上海各类企业级、行业级、产业级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涌现,在近年业内机构评选的B2B电商等各类相关百强企业榜中,上海企业均占到1/5强,产业电商/B2B领域发展活跃。 企业级服务市场方兴未艾 伴随互联网新兴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市场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企业级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需求正加速释放,企业服务市场迎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互联网+”正沿产业链加速延伸拓展,产业互联网服务作为基于互联网新兴技术应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态加速成长,相关市场需求也随之加速形成。“互联网+产业”已成为“互联网+”新一轮发展重心,对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企业级服务平台是发展上海生产性服务品牌的重要内容 产业电商(B2B电商)、企业级平台服务商及系统方案提供商等作为产业互联网服务的典型代表,运用互联网新兴技术手段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在促使产业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对整合、提升、放大传统价值链和产业链带来积极影响,不仅具有整合资源、集成创新与价值实现等天然优势,也肩负着与广大传统企业共同挖掘企业需求,助推广大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互联网”的重要使命,是上海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态,服务上海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化“双推”服务,助力基于“互联网+”的两业融合发展 电子商务“双推”工程(即“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工程)自2010年起实施以来,采用“政府贴一点、平台让一点、中小企业自己出一点”的方式,激励本市各类创新型企业服务平台加快市场拓展,立足上海服务全国。9年间,“双推”工程依托近80家产业电商服务平台,累计补贴资助本市超过2万家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助推“双推”平台企业加快发展本市乃至全国新增企业用户,在激励平台企业创新创业的同时,对本市企业服务市场需求的初期培育和加速释放起到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双推”工程坚持公开遴选 通过平台企业自主申报,各区主管部门初审推荐,专家网上综合评审,按年度遴选各类企业服务平台推荐给广大中小企业;尊重市场选择。激励平台企业加强市场推介、贴近客户实际需求加速产品迭代,根据平台实际服务结果落实资助资金,把公共财政的使用和选择权交给中小企业,放大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平台企业与中小企业“共赢”发展;实行全程监测。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全程跟踪“双推”工程实施进展,审验“双推”补贴申请材料,依托“上海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建立“双推”工程服务发布窗口,及时更新“双推”专项补贴资金申请使用动态。按照平台企业为中小企业的有效服务,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政策普惠。依托市场化方式,以点带面,支持各类互联网创新创业企业加速对接市场需求的同时,普惠广大传统中小企业,降低政策支持门槛,让更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享受到政策支持,营造创新创业激励环境。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2019年“双推”工程即将步入第10个年头,经过近10年的发展演进,“双推”工程更加聚焦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引导激励上海各类企业服务平台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两业融合发展。2019年将继续推进“双推”工程,加快探索实践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内助推产业互联网服务资源的整合及其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