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关口”严防浒苔,专家呼吁加强近海生态系统长期监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19
  • 1月13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召开项目进展研讨会,陈宜瑜院士、管华诗院士、侯保荣院士、麦康森院士、潘德炉院士、包振民院士等出席会议,并对项目进展和2018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咨询讨论。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等单位的项目骨干等参加了会议。海洋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庄志猛主持会议。

    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等汇报了项目研究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代表成果,提出构建“三道防线”有效防控绿潮灾害,并呼吁加强中国近海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应对海洋生态灾害问题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  

      针对黄海绿潮连续多年暴发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牵头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淮海工学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青岛海大生物集团等多家单位协作攻关,自2016年开始对绿潮成因、预测预警和防控策略等,从海洋系统角度开展综合调查和系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项目团队在南黄海和苏北浅滩海域组织实施20多个调查航次,通过现场调查、卫星遥感和模拟实验等宏观和微观研究手段,进一步确认了黄海绿潮起源于苏北浅滩海域,提出了应对黄海绿潮总体规模的预测预警方法并成功预测2017年绿潮规模显著下降的现象,形成了系统化的黄海绿潮防控策略。研究发现目前黄海海域生态灾害问题呈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专家建议应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长期综合监测。

      进一步确认苏北浅滩区是黄海漂浮浒苔的源头

      基于现场多学科综合调查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分析结果,项目团队进一步确认了黄海绿潮期间大量漂浮绿藻主体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与黄海海域“漂浮生态型”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分布特征、苏北浅滩区独特的环境特征以及该海域的养殖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浒苔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在黄海海域形成大规模绿潮的浒苔在遗传特征上有别于我国近岸定生的浒苔种群,是一种相对独特的“漂浮生态型”。在绿潮暴发之前,苏北浅滩区养殖筏架材料上有大量“漂浮生态型”的浒苔附着生长,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从筏架上脱落并成为漂浮绿藻的主要来源。南黄海海域“漂浮生态型”浒苔的微观繁殖体主要存在于苏北浅滩海域,浅滩区强扰动、高浊度和高营养盐浓度等独特的环境特征有利于“漂浮生态型”浒苔的生长,而浅滩区大量紫菜养殖筏架则为浒苔的早期附着和生物量快速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紫菜生产方式的改变对控制和减少浅滩区浒苔数量应当具有重要作用。

      “绿潮综合指数”科学预测浒苔规模

      通过对黄海海域和苏北浅滩区绿潮发生发展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出了应用“绿潮综合指数”预测黄海海域绿潮总体规模的思路。“绿潮综合指数”包含了浅滩区浒苔微观繁殖体数量、筏架上定生浒苔的生物量,以及浅滩区漂浮绿藻的生物量等要素,有望提前30-40天预测黄海海域的绿潮规模,为绿潮的预测预警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支撑。2017年,根据综合调查现场实验和综合模拟结果,项目提前对黄海绿潮总体规模进行了预测和发布,认为漂浮绿藻生物量与往年相比将降低一半以上,与实际调查结果一致。该预测模式有望在今后黄海绿潮监测和防控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构建“三道防线”防控黄海绿潮灾害

      根据对黄海绿潮成因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关键点分析,项目团队从消减绿藻微观繁殖体数量、控制微观繁殖体附着过程、回收筏架附着绿藻和绿潮早期漂浮绿藻的控制性打捞等角度开展探索研究,根据观测、实验和模拟结果制定整体防控措施,组织现场打捞实验,为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和系统解决方案。黄海漂浮浒苔的主体来自苏北浅滩海域,因此,苏北浅滩区是绿潮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减少养殖筏架上定生浒苔的入海量,有望显著降低苏北浅滩漂浮绿藻量。同时,绿潮发生前期苏北浅滩区漂浮绿藻生物量低、分布范围也相对较小,将绿藻打捞区前置,在苏北浅滩区开展漂浮绿藻的控制性打捞工作,将有效降低黄海绿潮规模,这是黄海绿潮防控的第二道防线。岸边防控是最后一道防线。

      黄海未来生态灾害问题更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2017年度的现场调查与遥感分析,首次在南黄海35oN发现了马尾藻形成的金潮、浒苔形成的绿潮和米氏凯伦藻形成的赤潮同时暴发的现象,黄海海域“三潮齐发”的现象表明黄海未来藻类灾害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自2016年年底以来,苏北浅滩附近南黄海、东海海域已有大规模的漂浮马尾藻存在,大量马尾藻入侵苏北浅滩区,在养殖筏架上堆积,对浅滩区紫菜养殖产业构成了严重危害,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应给予密切关注。

      专家呼吁加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长期综合监测

      针对黄海绿潮等近海生态灾害问题,项目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加强对2018年绿潮发生发展状况的观测、研究和预测工作,及时掌握绿潮发展态势,支撑绿潮防控工作。同时,我国近海生态灾害的多发、频发现象也反映了近海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演变,是生态系统极端变化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加强生态灾害专项研究的同时,专家建议从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演变、海洋生物关键功能群变动,将赤潮、浒苔、马尾藻、水母等生态灾害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综合研究,揭示海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通过设置标准断面,在海洋敏感区开展综合观测与现场实验,重点监控海洋生态灾害重点发生区域,改变海洋生产方式等措施,有力支撑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凸显海洋国家实验室综合平台的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背景介绍

      自2007年以来,由大型绿藻浒苔形成的绿潮在南黄海连年暴发,长达10年之久,对山东、江苏沿岸的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危害,社会关注度极高。如何应对绿潮问题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部门每年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黄海绿潮问题,在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国内学者围绕绿潮问题,在绿潮原因种鉴定、绿潮早期发展过程和绿潮监控技术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为政府部门应对绿潮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绿潮预测和防控难题仍未得到全面解决。对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于2016年设立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项目针对我国近海绿潮、水母和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问题,开展灾害成因和防控策略研究,以保障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xwzx/kydt/201801/t20180115_4933163.html
相关报告
  • 《泛美卫生组织呼吁在美洲非疟疾流行国家加强监测和应对疟疾》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09-08
    • 华盛顿特区2023年9月7日电(泛美卫生组织)-泛美卫生组织呼吁成员国保持对美洲疟疾病例的监测、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特别提请注意非疟疾流行国家或已消除疟疾的国家。泛美卫生组织通过最近的流行病警报指出,美洲19个国家和非疟疾流行地区目前被认为没有疟疾传播。然而,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其中四个国家(阿根廷、巴哈马、牙买加和美国)通过其《国际卫生条例》(IHR)国家协调中心报告了零星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和当地传播,包括在以前没有报告该疾病病例的地区。该警报强调,非疟疾流行国家必须做好充分管理疟疾病例的准备,从而防止生命损失和在没有疟疾但仍有病媒和有利于疟疾传播的条件的地区再次出现疟疾传播的可能性。对会员国的建议泛美卫生组织的警报重申,必须将疟疾病例的检测、早期诊断和立即治疗作为优先事项,作为遏制疾病在任何情况下传播的主要措施。在病例数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或在旨在防止重新建立传播的情况下,强调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及时采取应对行动。对非流行国家的呼吁还包括及时认识到可能促进传播的具体社会事件或风险情况,以及积极主动地实施所建议的行动。泛美卫生组织的分析称,“鉴于这些(非流行)地区的特点,需要在监测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并在疟疾病例检测、诊断和治疗指南方面对卫生人员进行培训和更新”。该警报还强调,必须提供监管、财政和后勤解决办法,以确保各国有能力进行疟疾实验室诊断、病例管理以及提供快速诊断测试等基本药物和用品。它还强调了向疑似疟疾患者,特别是移民和农业工人等弱势群体传达明确指导的价值,以克服获得医疗保健系统的障碍。作为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一项额外措施,该文件强调了将资源集中用于病媒控制措施的重要性,例如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和室内喷洒。泛美卫生组织通过其2021-2025年行动计划支持美洲国家消除疟疾,该计划与世卫组织全球技术战略保持一致,旨在到2030年将全球疟疾负担减少90%。今年6月,伯利兹成为该地区最新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属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这些寄生虫通过受感染的按蚊叮咬传染给人类。它在热带地区流行,其症状从发烧和头痛等轻微症状到有死亡风险的严重症状不等。
  • 《长江安庆现死亡江豚专家: 长江生态系统正退化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27
    • 3月21日下午,长航运公安局安庆分局安庆派出所民警在长江安庆段官洲水域巡逻检查时发现一头死亡江豚,并及时通知了相关部门前来处理。》》》推荐阅读:1吨重冰块从天而降砸扁SUV车顶 车主:邻居太阳能热水器漏水所致 经现场查看,死亡江豚已出现腐烂现象,具体死因有待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做进一步调查。目前,死亡江豚尸体已被安庆市渔政部门运回保存。 21日下午,长航公安局安庆分局安庆派出所民警在长江安庆段官洲水域巡逻检查时,发现一头死亡江豚。经现场查看,这头死亡江豚身长1米左右,体重20多公斤,身体已出现腐烂现象。 相关专家介绍,江豚数量的减少,代表着长江生态系统整体的退化。关于江豚的死因,专家认为,航运、采砂、非法捕捞、水污染等都可能导致江豚死亡。拯救江豚刻不容缓,当务之急要加强长江环境综合治理,防止江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从根本上修复和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 江豚属,(学名:Neophocaena)该属动物共有三个物种,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有些可以进入河流。体型较小。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吻较短阔。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具有5指。尾鳍较大,呈水平状。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背的后关部对尾鳍有较明显的隆起鳍,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 江豚生活于靠近海岸线的浅水区。主要是在沿海水域,包括浅海湾,红树林沼泽,河口和一些大的河流中。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随着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觅食的时候首先快速游动,多为深潜,露出水面频繁,呼吸声也较大。该属江豚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和中国沿海等热带至暖温带水域。 该属物种分布范围有限,被认为处于数量减少的趋势,主要由于栖息地的丧失,生存的水质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已被列为生存近危,急需保护的物种 中国是长江江豚的故乡,先后建立了数个保护区:江西鄱阳湖生态保护区、湖北洪湖保护区、安徽铜陵保护区、江苏镇江豚类保护区及湖北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