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发布《2018天然气分析及预测报告》 》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8-07-20
  •   英媒称,国际能源署(IEA)26日表示,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削减煤炭能源的使用,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增加。据路透社6月26日报道,IEA在2018年天然气年度报告中称,从2017-2023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将增长近60%,达到3760亿立方米,其中LNG进口从2017年的510亿立方米增加至2023年的933亿立方米。 报告称,到2023年,全球的LNG进口量将从2017年的391bcm(十亿立方米)增加至505 bcm,增幅为114 bcm,其中包括中国的增长42 bcm。全球LNG出口将增长30%,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LNG供应国,而美国去年的LNG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要得益于页岩油气革命,改变了美国的能源市场。报道称,IEA的报告突显出中国和美国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的巨大影响。

相关报告
  • 《美国能源信息署下调2017年天然气现货价格预测》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7-11-13
    •         美国能源信息署下调2017年天然气现货价格预测. 发布时间: 2017-02-21 14:51:4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取消收藏 收藏 美国能源信息署下调了 2017 年 天然气  (Henry Hub)现货价格预测。在其最新的短期能源展望中,该机构说,2017年天然气   (Henry Hub)价格平均将在每百万英热单位3.43美元左右,2018年为每百万英热单位3.70美元。这与EIA一月的短期预测价格相比分别下降12美分和3美分。 在一月,平均Henry Hub天然气现货价格比去年十二月份下跌了29美分,下降到每百万英热单位3.30美元的水平。该机构表示,一月气温温和,是自2006年以来最高的,这有助于降低价格。2017年,美国干天然气产量预计平均为每天737亿立方英尺,较2016年增加了每天13亿立方英尺的产量。美国能源信息署说,这一增长逆转了2016年的产量下降,这是自2005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该机构还预计,2018年的天然气产量在2017年水平的基础上每天继续增加41亿立方英尺。
  • 《FAO发布“作物产量预测报告”》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田儒雅
    • 发布时间:2017-11-27
    • 2016年2月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罗马发布了《作物产量预测:方法与制度视角》报告。报告选取比利时、中国、摩洛哥、南非和美国5个国家,从方法和制度两个视角阐述了各国的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4种作物的产量预测情况。希望通过阐释不同制度的组织运作方式,帮助改善国家相关制度,进行高质量的预测,推动有效的政策设计和市场操作。 作物产量预测所需的人力资源、制度、技术和财务基础建设十分复杂。报告针对上述5个国家分别从以下3方面展开阐述。 1. 各国农产品产量预测数据。包括预测来源、预测发布日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分析以及针对不同预测方法的比较。 2. 各国官方信息来源。包括官方产量预测方法,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共享、分析和集成方法,人力、财务和技术基础设施,机构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和整合区域在全球层面的举措。 3. 将官方数据联系到产量预测。包括区域数据的选择与方法,预测发布日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分析,人力、财务和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机构结构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报告还对作物产量的预测目的、评价标准、现有做法、最新发展和仍然存在的挑战等进行了详细梳理。 预测目的。作物产量预测活动的目的是降低地区或国家粮食系统的风险。降低风险应有助于改善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健康和营养状况。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基于该预测系统的能力,以诱导相关代理人在感知到风险降低时可形成行为的变化。 现有做法。科学的方法最初引领了特定作物机理模型的发展,研究主要针对具体植物生理学及其与空气和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目前,两种建模方法组成了操作式作物产量预测模型的核心:统计模型和过程模型。 最新发展。在诸如IPCC、AGMIP、NEXTGEN、CIMSANS和GEOSHARE等国际组织的倡议下,作物产量预测模型如今已有了新的发展。学术界、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正在联手推动模型的一体化进程,并促进互动、知识共享和模型比较。 现存挑战。影响未来作物生产的主要未知因素是相关的气候变化,尤其是这些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另一个挑战则来自于私营部门在模型开发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和水、土地及劳动力资源消耗不断加快的双重挑战,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难度加大。因此,如何有效的分析和预测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对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促进政策调整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编译 田儒雅,吴蕾,李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