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雄激素在单细胞水平上编排的性别差异》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4
  • 2024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栋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白凡团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中心陈洛南团队、深圳湾实验室于晨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Sex differences orchestrated by androgen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雄激素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造成性别差异的复杂方式,并为通过调节雄激素途径开发针对性别差异性疾病的靶向疗法奠定了基础。

    为了探究雄激素在性别差异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研究团队对雄性小鼠分别进行了剥夺雄激素处理(摘除睾丸)和对照组处理,对雌性小鼠分别进行了添加雄激素处理和对照组处理。研究团队对以上四种小鼠的17个不同器官分别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解析了雄激素调控性别差异的功能。

    细胞组成对于机体的稳态维持和疾病发生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团队解析了不同性别以及雄激素处理条件下17种器官中的细胞组成,发现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在雌鼠中添加雄激素还是在雄鼠中去除雄激素均能够减弱细胞比例上存在的性别差异。研究人员特异性分析了所有器官的免疫细胞组成,定义了其比例受雄激素调控且具有性别差异的免疫细胞类型(androgen-associated sex-biased immune cell type,AASB-immune cell type)。在AASB-immune cell type中,研究团队注意到ILC2的比例在雌性小鼠中较高、添加雄激素后则降低、去除雄激素后则升高,且该表型在多个器官之间具有保守性。此外, ILC2在主要免疫细胞类型中具有最高的雄激素受体(AR)表达水平,这为ILC2对于雄激素的敏感响应提供了分子基础。

    雄激素在每种细胞类型中的分子靶点的鉴定对于揭示性别差异形成的分子基础具有指导意义。研究团队对17种器官中的所有细胞类型进行了基因表达分析,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在雌鼠中添加雄激素还是在雄鼠中去除雄激素均能够显著减弱基因表达上存在的性别差异。研究团队在每种细胞类型中定义了其表达水平受雄激素调控且具有性别差异的基因(androgen-associated sex-biased DEG,AASB-DEG)。这些AASB-DEG包括Egfr、Fos和Fosb等重要增殖分化调控因子,以及Ccl3、Il33和Ccl4等重要免疫调控因子。

    基于构建的单细胞图谱,研究团队进一步对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数据集中的性别差异性疾病与细胞类型进行了关联分析,鉴定了这些疾病的潜在细胞靶标。性别差异性疾病的潜在致病基因表现出了MHC分子的显著富集。研究团队发现雄激素能够在多种器官和细胞中调控MHC分子的表达水平,比如雄激素可以在脾脏的巨噬细胞中显著上调H2-Ab1的表达水平。

    综上所述,该研究系统性地证明了雄激素在性别差异中的关键作用,并深入探究了雄激素调控性别差异的分子和细胞机理,为阐明性别差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开发靶向雄激素信号通路的潜在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相关报告
  • 《Nature | 糖皮质激素以代谢重编程调控巨噬细胞代谢抗炎》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4
    • 2024年4月10日,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Gerhard Kr?nke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Metabolic rewiring promote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s的文章,对GC如何通过巨噬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发挥抗炎作用提供了重要见解。 研究人员证明GC促进了LPS激活的巨噬细胞的大量代谢重组。与预期的炎症途径抑制相反,GC治疗并没有全面抑制促炎基因的表达,而是发挥了差异性和时间依赖性的作用。重要的是,作者发现GC不仅调节了炎症途径,还调节了LPS激活的巨噬细胞的代谢途径,包括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代谢和三羧酸(TCA)循环活性。代谢通量分析显示,GC处理逆转了LPS诱导的线粒体呼吸阻断,并干扰了LPS诱导的有氧糖酵解。GC将葡萄糖衍生的碳原子的使用转向线粒体TCA循环,导致TCA循环代谢物(如柠檬酸、富马酸、苹果酸和TCA循环衍生的代谢物衣康酸)的交换率显著增加。有趣的是,GC诱导的代谢重组和线粒体功能的挽救不需要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核定位,这表明这些作用是通过非基因组机制介导的。作者发现GC促进了调节性丙酮酸脱氢酶(PDH)亚基从预先形成的细胞质PDH-GR复合物中的释放,导致这些亚基的线粒体易位增加,并增强了PDH和丙酮酸羧化酶(PC)活性。GC对丙酮酸代谢的这种非基因组调节最终导致LPS激活的巨噬细胞中TCA循环的加速和持续提供燃料。 然后,作者研究了GC诱导的代谢重编程与GC抗炎作用的功能相关性。通过将巨噬细胞暴露于缺氧条件或通过抑制线粒体丙酮酸输入,阻断GC介导的线粒体呼吸和TCA循环活性的增加,显著降低了GC的抗炎潜力。这些发现表明,GC诱导的线粒体代谢的重编程以及由此产生的TCA循环活性的拯救对于GC在巨噬细胞中的抗炎特性至关重要。代谢组学分析显示,GC介导的TCA循环活性加速导致LPS激活的巨噬细胞中TCA循环衍生的代谢物衣康酸水平延迟但显著增加。衣康酸盐是一种强效抗炎分子,可干扰促炎基因的转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发现GC诱导的衣康酸产量的增加取决于衣康酸合成中的限速酶乌头酸脱羧酶(ACOD1)的表达。在缺乏ACOD1的情况下,GC的抗炎作用在体外和体内都显著降低。ACOD1的基因缺失消除了GC介导的对LPS诱导的广谱基因的抑制,包括关键的促炎基因,如Il1b和Nos2。这些发现表明,GC诱导的衣康酸盐产生的扩增是GC在巨噬细胞中发挥抗炎作用的中心机制。 为了进一步探索所确定机制的体内相关性,研究人员研究了GC治疗在各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小鼠模型中的作用,包括LPS诱导的肺损伤、K/BxN血清转移性关节炎(一种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和卵清蛋白诱导的过敏性气道炎症(一种哮喘模型)。在所有这些模型中,GC的有益抗炎作用在缺失ACOD1的情况下被消除,这突出了GC诱导的衣康酸产生对GC的治疗特性的重要作用。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GC治疗效果与血清中衣康酸水平升高有关,这进一步支持了这一机制的临床相关性。 总之,这项研究为GC的抗炎作用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见解。GC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线粒体代谢的非基因组重编程,促进抗炎代谢产物衣康酸的持续产生,而衣康酸是其在各种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中有益作用的中心介质。这些发现对新型抗炎药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有助于通过靶向潜在的代谢机制来提高GC的治疗用途。
  • 《肥胖和脂代谢性别差异的遗传基础》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niexiuping
    • 发布时间:2017-11-30
    • 男性和女性在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方面表现出显着差异。为了给两性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重要的是确定观察到的性别差异的基础因素。传统上,性别差异归因于男性和女性性腺分泌物(通常称为性激素)的不同作用,这实质上影响代谢和相关疾病的许多方面。作为性别差异的贡献者,较少被赞赏是男性和女性之间基本的遗传差异,其最终由存在XX或XY性染色体补体决定。在这里,我们回顾了性腺激素和性染色体补体各自有助于脂质代谢和相关疾病的机制,以及目前用于研究它们的方法。我们特别关注遗传方法,包括人类和小鼠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组织学和系统遗传学方法,以及独特的实验性小鼠模型,可以区分性腺和性染色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