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力 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持续推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2
  • 2021年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11月20日在湖北武汉开幕。《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当前“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采矿、钢铁、电力等十个重点行业快速推广,融合应用提速。多重政策利好将进一步释放,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具体包括加快5G基站建设和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进产业集群等。同时,将加快工业模组、关键软件等领域的快速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5G+工业互联网”正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走进武汉钢铁集团,“5G+工业互联网”正在赋能传统钢铁企业。后台操作人员将鼠标轻轻拖拽,“接单”机车随即自动赶到指定位置,高炉出铁口打开,铁水奔涌而下,随后机车自动拖着铁水罐前往炼钢厂。公司总经理敖爱国说,5G智慧管控平台的全面上线,帮助武钢优化20%岗位作业人员,提升10%铁水运输效率。初步估算,平台上线后仅运输环节每年节约逾4000万元。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7600万台套,国家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与31个省级系统全部实现对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王鹏介绍,“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采矿、钢铁、电力等十个重点行业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无人智能巡检等20大典型应用场景,标杆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5G网络布局具有先发优势,产业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应充分用好这些有利条件,补齐工业互联网短板,大胆探索颠覆式技术路径,创造性地解决产业难题。

    “十四五”期间,5G、工业互联网将从探索起步阶段进入到产业深耕、赋能发展的新阶段。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持续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典型应用场景推广。

    记者获悉,下一步工信部将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融合应用场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深化开放共享等方面重点发力,加快“5G+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会上表示,将加强规划谋划,统筹布局协同,加快5G基站建设和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发展,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公共服务功能。支持企业运用5G等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支持企业设备上云,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企业、进园区、进产业集群。同时,将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通过抓示范、树标杆、建园区,遴选一批专业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建设一批5G全连接工厂,做优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带动千行百业提质增效升级。

    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上,肖亚庆表示,5G、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要紧紧牵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促进新兴技术群体融合创新、协同应用。将聚焦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工业模组、传感器、关键软件等领域的快速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激活数据潜能,加快研制工业数据交互等基础共性标准,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平台,提升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相关企业也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保障等领域积极展开布局。例如,中国移动将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确保2022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国乡镇以上5G连续覆盖,以及重要园区、热点区域的有效覆盖;推动5G工业专网升级,满足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高精度等工业企业重点需求。中国电信自主研发了安全的工业控制网关等,进一步部署差异化的安全防护系统。中国联通正加快为工业生产核心环节提供个性化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算力服务,加快构建5G“终端-网络-平台-应用”的端到端安全链。

    业内指出,下一步仍需要加快技术研发,拓展融合应用,强化安全保障,不断完善产业生态。“5G赋能工业互联网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高质量工业网络供给不足,近80%的工业设备处于‘聋、哑’状态,工业智能终端、网关等产品种类少、能力不强。”浪潮集团执行总裁陈东风表示,应强化面向工业的5G技术创新,加强5G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

    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表示,下一步需要促进产业升级,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入更多行业和领域,增强产业链企业发展能力,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同时提升服务能力,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输出更多可供中小企业借鉴的成熟方案和先进经验,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供应商,降低中小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门槛。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5G+工业互联网”驶入规模化赛道》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袁晨
    • 发布时间:2023-11-29
    •        我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达到8000个,覆盖工业的全部41个大类,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占比超过60%。与此同时,运营商5G基站采购价格比5G+工业互联网发展初期下降53%,5G关键部件成本下降90%……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了解到的数据。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会上表示,将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工业软件、工控系统等重点产品体系化突破,构建“5G+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发挥5G领先优势,加快工业级5G产品研发推广,积极培育新兴独角兽企业和领军企业。   产业基础不断完善   会上展示了一系列生动应用场景,表明我国5G+工业互联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在中国联通展台,记者看到,通过个性化定制商城下单,数据马上传输到工厂的中控系统,系统即刻安排生产,一双鞋最快只要2小时就可以生产出来。   “5G已经从生产现场监测、厂区智能物流等外围辅助环节,深入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等核心控制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说。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接续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连续六年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遴选5批近600个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创建了8个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6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和城市试点工作,分别遴选了98个公共服务平台和30个试点城市。   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不断完善。工业以太网、边缘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带动工业芯片、工业模组、智能终端等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建成5G行业虚拟专网超过2万个。标识解析体系上线二级节点325个,服务企业超31万家。培育50家“双跨”平台,重点平台工业产业设备连接数近9000万台(套)。   产业生态日益壮大。多家龙头企业设立工业互联网科研部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生态建设成效初显,有效助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建,百余所院校增设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   “总的来看,政策环境持续向好,‘点线面’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地出台细化支持政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工业专网量质双升,形成‘以建促用、以用带建’的良好局面。行业应用向纵深拓展,5G工厂成效明显,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产业供给质效稳步提升,终端定制化能力增强,标准和专利研制加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   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5G+工业互联网正成为实现工业数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关键路径。为此,要推动工业装备数字化、工业网络全连接、工业软件云化和工业数据价值化。充分发挥包括5G+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技术的创新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说。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肖雪认为,5G技术赋能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场景拉动5G。5G是业务级、专业性连接,工业互联网面对实际场景,需要把握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相融互促的发展趋势,加速数实融合。5G+工业互联网面向特定行业、场景,提供现场及混合组网能力,夯实云网边端一体化协同的工业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实体经济。   比如,浪潮云洲携手冠星陶瓷,打造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装备数字产业链升级示范应用”。肖雪认为,冠星陶瓷案例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互联网行业当中,浪潮云洲直接面对生产制造场景进行突破,依托互联网平台支撑人机共融的制造模式,变革技术要素、市场要素配置方式。通过浪潮云洲赋能,冠星陶瓷装备故障率降低5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忠岳介绍,中国联通基于遍布全国的算网资源、海量联接管理能力,打造了格物Unilink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钢铁、矿山、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   5G+工业互联网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工业互联网应用范围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万家。”鲁春丛介绍,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8000个,形成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无人智能巡检等20个典型场景。工业元宇宙持续拓展,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催生了增强数字设计、人机协同制造等应用场景。   规模化应用难点待解   要促进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还需解决诸多难题。“我国制造业体量大、门类多。工业互联网需要和行业工艺、知识、经验紧密结合,这蕴含着企业核心技术和能力,复杂性高、难度大,难以用一个药方治百病,决定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鲁春丛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认为,推广工业互联网技术一定要和企业的问题对应起来,立足于为企业解决问题、带来效益,这需要智能化与工业的深度融合。   肖雪表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用不起、不敢用、不会用”的突出问题,需要更多轻量化、低成本、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工业设备联网率低仍然是制约工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工业企业始终需要移动性更好、确定性更高、时延更低、带宽更大的网络能力。此外,传统工业软件存在架构老化、本地化部署、开发成本高与周期长等难题。”胡厚崑说。   金壮龙透露,要稳步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专网建设,扩大工业感知网络覆盖,打造海量物联接入能力。分行业制定规模应用融合指南,开展5G工厂“百千万”行动和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我们将制定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聚焦网络、平台、安全、标识、数据五大功能体系,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加强部省联动、政策协同,探索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金壮龙说。(记者 黄 鑫 董庆森)
  • 《工信部发布“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1-27
    • 11月22日,工信部官微发布关于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仍处于起步期,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路径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推动“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加速落地,高质量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制定本方案。 通知提出,到2022年,突破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垂直领域“5G+工业互联网”的先导应用,内网建设改造覆盖10个重点行业;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培育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知提出,提升“5G+工业互联网”网络关键技术产业能力,加强“5G+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攻关。对标工业生产环境和现有网络体系,着力突破5G超级上行、高精度室内定位、确定性网络、高精度时间同步等新兴技术,着力突破5G在工业复杂场景下对高实时、高可靠、高精度等工业应用的承载能力瓶颈。发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的作用,统筹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及相关行业标准化组织,研究制定“5G+工业互联网”融合标准体系,完善融合技术、应用标准。 通知提出,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工业级5G芯片和模组、网关,以及工业多接入边缘计算(MEC)等通信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5G技术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业控制系统的融合创新,培育“5G+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 通知提出,加快“5G+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和产品部署实施,深入研究工厂内5G网络部署架构、网络配置、业务部署、网络和数据安全、频谱分配等关键问题,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的网络部署架构及方案。推动基础电信企业结合5G独立组网和应用,为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进行工业互联网内网设计、建设和管理运维,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通知要求,提升“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打造5个内网建设改造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打造5个工业互联网企业内5G网络化改造及推广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工业企业开展5G网络应用研发验证的网络测试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模板,开展应用咨询及研发培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通知要求,遴选10个“5G+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基于“应用相对普遍、融合程度较深、产业影响较大、产业链中上游”的原则,选择10个重点行业,鼓励各地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5G+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引领5G技术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 通知要求,挖掘2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流程优化与内网建设改造相结合,推动5G网络部署应用从生产外围环节向生产内部环节延伸,挖掘提炼至少2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形成“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示范引领效应。 此外,建设“5G+工业互联网”测试床,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业联盟等联合建设“5G+工业互联网”技术测试床,开展融合技术、标准、设备、解决方案的研发研制、试验验证、评估评测等工作。面向“5G+工业互联网”10个重点行业,鼓励各方联合建设行业应用测试床,提升垂直领域的5G应用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