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布局“五新”打造智能高地》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2-27
  •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天津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围绕落实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天津工业有哪些做法?下一步有哪些举措?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了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

    突出“五新”布局

    2018年,天津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紧紧围绕五个“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制造业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新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成效,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天津市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63.3%,工业利润增长23.2%。天津市高端产品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增长5.3倍,服务机器人增长94.8%,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增长32.9%。天津市还与四大通信运营商签署协议,投资超810亿元,与国家电网签署协议,投资643亿元。

    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天津市相继出台了4个主导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并制定了人工智能“七链”精准创新行动计划,滨海新区无人机产业聚集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高新区软件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成为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新增2家,累计11家,位居重点城市第二位。PPG涂料全球研发中心、高端半导体产业园等大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为1046亿元的一汽大众华北基地、一汽丰田新工厂等136个重大项目竣工。

    科研创新主体的培育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天津市引进了10家国家级大院大所,培育了一批创新主体。天津市现有超过5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又新增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61家,在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二位,逐渐形成了安全可靠全产业生态圈。

    同时,为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天津市建成了六大行业在内的产业体系。天津全年生产空客A320飞机54架、A330宽体机12架,已成为全球第四个同时生产单通道与双通道飞机的城市。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彩虹—5”批量生产,“天和一号”核心舱总装测试和“嫦娥工程”三期模拟试验任务也在稳步推进。

    推动智能化升级

    2017年,天津就提出要打造“天津智港”。今年,又在企业智能化升级、工业互联网发展等10个重点支持领域、22个细化方向,为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2018年,天津市共支持项目183个,金额达6.2亿元,拉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投资60亿元,形成了一批试点示范。中科曙光、那诺机械、清华高端院等10个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天士力和力神2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为了使天津智能科技产业与世界接轨,近两年,天津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形成了会展赛+智能体验“四位一体”国际化平台,着力打造智能领域高端品牌。例如,一汽丰田新第一生产线成为丰田公司全球最先进工厂,焊装、涂装、树脂车间基本无人化一体化作业。又如,美克国际家私加工(天津)在行业内率先使用三维逆向工程建模、机器人应用等先进技术,是世界实木家具制造领域的首创型项目。大数据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超过350亿元,超算中心、曙光、南大通用3个项目获批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新的模式实现了新的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目前,天津市着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发展智能终端等产业链,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持续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工程,加快冶金、石化、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使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65%以上,开展敲门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引进一批央企总部、龙头企业入驻天津,引育了一批尖端企业,围绕机器人、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新兴领域,培育了一批智能科技“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推进以“天宫”“天舟”等为代表的超大型航天器研制生产,加快车船用发动机、安全芯片、光电传感器等产品产业化,培育一批“杀手锏”产品。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

    据悉,2019年天津预计培育建成60个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1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到2020年,培育建成100个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2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形成一批智能化解决方案,并加快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天津市正在精心筹备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更加突出国际化、专业化、智能化、市场化、交流互动,打造智能领域高端盛会。

    谋求绿色发展

    在关注智能化高端领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是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8年,天津市工业产能利用率79.2%,高出全国2.7个百分点;工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3.9元,比全国低0.3元;共累计压减钢铁产能750万吨,并将市域钢铁产能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政府开展“地条钢”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并且还出台了第5批38项降成本措施,为企业减负410亿元;针对1.9万家“散乱污”企业,进行“一厂一策”整治,积极推进绿色化改造。天津绿色发展取得成就,西青开发区成为国家绿色园区,4个数据中心入选首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9家企业成为国家绿色工厂,万元GDP能耗完成“十三五”总体目标87.9%,超进度27.9个百分点。

    2019年,天津市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开展绿色示范创建,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开发一批绿色产品,实现产品的资源消耗最低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抓好“双超”“双有”“超能耗限额”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引导企业规范发展。推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对7家钢铁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加快整治“钢铁围城”难题,到2019年底,退出高炉1座,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同时,促进石油加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等项目向南港工业区聚集,加快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继续开展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行动,促进中小企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着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相关报告
  • 《天津:全面布局智能科技产业》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3-06
    • 近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作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报告,总结2018年工作、部署2019年重点任务。 “2019年天津的工作目标是,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工业投资1200亿元,增长7.4%;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4.68%以上。”尹继辉在会上表示。 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尹继辉指出,过去一年,天津市工信系统全面落实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工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形成。2018年,天津工业增加值增长2.6%,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63.5%,比2017年提升6.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质量显著提升,全年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4.7%。工业利润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累计下降14.9%,完成“十三五”总目标87.9%,超进度27.9个百分点。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迈出坚实步伐。一汽大众华北基地、国安盟固利锂离子动力电池等136个项目竣工投产。17个项目获得国家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新增中新生态城产业转移合作、高新区新能源两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达到11家。新增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4家、市级示范基地13家,新认定“专精特新”产品216个,累计超过6000家中小企业实现创新转型。 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增5家,累计达到6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60家,累计达到609家。现代中药、智能网联汽车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智能科技产业加速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和示范项目累计达到15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15%。出台了“智造十条”实施细则,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183个,奖补资金6.2亿元。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成功举办,形成了“会展赛+智能体验”“四位一体”国际化平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达到103家。 据悉,目前天津已拥有市级品牌培育试点企业136家,国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0家,天发水电、京万红、天士力被认定为国家质量标杆,滨海高新区锂电产业和子牙循环经济区成为区域品牌试点。天汽模、中材科技两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金桥焊材的电焊条、达祥精密的发动机增压器涡轮壳入选工信部单项冠军示范产品。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做好八方面工作 “2019年,天津工业将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存量升级增量转型,实现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见效和新动能释放,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尹继辉强调。 围绕2019年工作目标,天津今年将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4个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全年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65%以上。二是着力打造新型产业创新体系。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加快培育,全年创建1~2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年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以上。三是着力实施智能制造攻坚年行动。精心筹备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推动与四大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形成一批5G试点示范。全力打好“1001工程”攻坚战,基本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创建60个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1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四是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第一批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与技术改造项目共527项,总投资4537亿元。市级层面推出新一批80项重大工业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库、项目储备库、项目种子库,形成储备格局。五是着力构建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再创30~40家绿色工厂和1~2家绿色园区。推进工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行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六是着力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构建“一核多园”的产业布局,打造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实施30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投资153亿元。推进军民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七是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开展包联帮扶重点企业稳增长工作,紧盯项目投产达产,推动工业项目尽快纳统入库,形成经济增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八是着力打造能力强、作风硬的工信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天津市将全面布局智能科技产业,通过制定印发智能科技产业“1+10”行动计划,出台“智能十条”实施细则,设立百亿元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全年安排财政资金6.2亿元,支持183个智能制造项目,拉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投资60亿元。目前,与华为、百度、360等9家企业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额1400亿元,加快构筑智能产业新高地。建立起由16名国内顶级院士专家组成的智能科技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10个分领域专家组,构建形成“1+10”专家决策支撑体系。
  • 《安徽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安徽省政府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副主任万士其解读了最新出台的《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聚区。 基础优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占全国近10%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具有竞争优势的省份,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语音及语言处理、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集聚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数百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初步构建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到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2017年,安徽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接近70亿元,同比增长46.3%,在全国占比约为9.8%。 “当前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五大主要特点,分别是:核心技术优势明显,科研实力较为雄厚,重点领域应用广阔,区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基础保障比较有力。”张天培表示,安徽已经初步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汽车、家电、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最重要的三大领域,而这恰恰都是安徽的优势产业,2017年3个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6000亿元。同时,在安徽农业、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发展目标:2030年成为全国重要先行区 《规划》系统梳理了安徽产业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提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体要求、近中远期目标和产业布局。 到2020年,安徽省将在产品智能、工业智能和服务智能等重点领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工智能平台、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到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中期目标。而到2030年,安徽省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和战略高地,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远期目标。 产业布局:“合芜马”带头打造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安徽省将构建“一核、两地、多点”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做强“一核”。以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对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进行布局,重点开展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算法开发、智能语音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网研发等的行业应用,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立足“两地”。依托芜湖和马鞍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智能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面向“多点”。发挥宿州、淮南、蚌埠等地云计算、大数据发展优势,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础器件、智慧农业、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