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夜蛾属害虫的运动生态学:对持续传播的影响》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1-14
  • 近年来,棉铃虫在南美洲的传入和传播,凸显了棉铃虫铃夜蛾属的侵袭性和适应性。在三个主要成员中,H. armigera, H. zea和H. punctigera的长期迁移是通过移民和国际贸易发生的。这些迁移促进了高种群混合和遗传多样性,在当今农业景观中具有重要的经济、生物安全和控制意义。尤其是耐药性传播的等位基因表达苏云金杆菌(Bt)转基因作物,种植大面积的毒素抑制了棉铃虫属。通过雷达技术跟踪长途运动的能力,人口遗传标记和长距离传播建模近年来一直在进步,但我们仍然相对较少了解棉铃虫属的种群轨迹或迁徙路线。在这里,我们考虑如何将实验和理论方法结合起来,以填补关键的知识空白,并帮助管理实践。

相关报告
  • 《北美洲入侵谷物蚜虫:生态学与害虫管理》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1-14
    • 蚜虫对北美谷类作物的入侵通常始于新区域或作物的殖民化,随后是范围的扩大和由于地理上的不同影响而在频率和规模上发生变化的暴发。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并管理,我们比较了甘蔗蚜虫、俄罗斯小麦蚜虫和绿虫这三种谷类蚜虫的入侵生态和管理对策。开发的区域主要由气候和宿主植物的可利用性决定。一旦一个地区被永久或每年性的殖民,暴发强度也会受到天敌和管理投入的影响,如抗蚜虫品种和杀虫剂。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敌数量和多样性的增加,管理策略之间的兼容性的提高,以及基于阈值的杀虫剂使用的限制,都可能增加了蚜虫调控的弹性。害虫管理基础实践的应用,以及对兼容策略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关的。以北美大平原为例,全区域的虫害管理最适合于大规模的谷物生产系统。
  • 《中国科学家发现草地贪夜蛾关键抗虫基因》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3-11-29
    • 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insecticidal proteins,Vip3A)是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在营养生长阶段产生的一种新型杀虫蛋白,是极其重要的生物育种工具。表达Vip3A的玉米和棉花等作物已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地商业化种植,对粮食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Vip3A蛋白的作用机理和抗性机制的研究仍然非常匮乏,是抗虫作物持续发挥功效的重大缺憾。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因组所的研究团队在综合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研究方法定位了首个Bt-Vip3A抗性基因Sfmyb,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研究成果于2023年10月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创新团队以重大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为模型,通过35代的汰选,鉴定到首个Vip3A抗性基因Sfmyb。进一步采用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和RNAi的反向遗传策略,在草地贪夜蛾体内敲除或者敲低该基因后,幼虫对Vip3Aa的敏感性显著降低,从而明确了Sfmyb是草地贪夜蛾对Vip3Aa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基因。启动子活性实验表明,抗性品系中Sfmyb启动子活性显著下调。最后,利用酵母单杂系统对Sfmyb调控的下游靶标基因进行了预测,对潜在的靶标基因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成果为保障未来Bt抗虫作物的可持续种植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