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运行时间突破千秒,创造新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2
  • 2021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传来消息:12月30日晚,该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 

    EAST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用来探索核聚变能源应用。 

    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几乎取之不竭,排放无污染,被视为“终极能源”。 

    实现核聚变发电的两大难点是实现上亿摄氏度点火和稳定长时间约束控制。近年来,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相关部门支持下,EAST进行一系列性能升级,本轮实验于2021年12月初开始。 

    EAST装置实验运行总负责人龚先祖告诉记者:“2021年上半年,我们把电子温度1.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维持了101秒,这次我们是把电子温度近7000万摄氏度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维持了1056秒,注入能量达到1.73吉焦。这是两个不同阶段的目标,千秒等离子体运行的实现,为未来建造稳态的聚变工程堆奠定坚实的科学和实验基础。” 

    实验装置、实验堆、工程堆是瞄准聚变能商用不可逾越的步骤,经过国际社会70余年的共同努力,核聚变研究已从实验装置进入实验堆和工程堆“篇章”。目前,1兆安的等离子体电流、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1000秒的连续运行时间,上述三个条件在EAST上已分别实现。 

    “千秒量级等离子体运行再次挑战了世界托卡马克纪录,我们全面验证了未来聚变发电的等离子体控制技术,推动其从基础研究向工程应用迈进了一大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 

    据科研人员介绍,本轮实验至少持续到2022年6月,EAST科研团队将在未来聚变堆类似条件下,向更高参数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等科学目标发起冲击。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
相关报告
  • 《法核聚变装置等离子体运行时间创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6
    • 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官网18日宣布,本月12日,由其运营的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钨环境下的稳态托卡马克装置(WEST)让氢等离子体状态持续了1337秒(22分钟17秒)。这一时长刷新了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此前数周创下的1066秒时间纪录。 CEA基础研究部主任安妮·伊莎贝拉·艾蒂安芙瑞透露,WEST装置此次运行中的加热功率高达2兆瓦,氢等离子体的温度更是攀升至5000万摄氏度。CEA研究团队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继续提高等离子体的温度,并进一步延长其持续时间,目标是达到数小时。 CEA官网称,这一进展表明,科学家对等离子体的了解与日俱增,长时间控制等离子体的技术也日益成熟,为聚变等离子体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等设施内更长时间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ITER反应堆正在法国南部紧锣密鼓地建造中,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参与了该计划。据悉,ITER最早将于2039年实现点火。 像WEST和EAST这样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是最常见的核聚变反应堆。在这些装置中,等离子体被加热到极高温度,并被强磁场约束在一个形似甜甜圈的反应堆腔体内。 核聚变反应堆被誉为“人造太阳”,因为它们产生能量的方式与太阳如出一辙:通过热量和压力使两个较轻原子融合为一个较重原子。由于太阳内部的压力远超地球上反应堆内的压力,因此科学家通过创造比太阳高很多的温度来弥补这一差距。 CEA团队表示,尽管科学家在核聚变领域不断取得进展,但要让核聚变技术在净零排放领域“大显身手”,仍需克服一些技术难题。此外,科学家还需要证明核聚变技术的经济可行性,以确保其能真正走向实用化。
  • 《康明斯Accelera氢燃料电池助力临港公交创造新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9-26
    • 9月22日,随着一辆临港“新芦专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平稳开动,由康明斯旗下零碳品牌Accelera驱动的上海临港新片区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累计行驶里程抵达500万公里。   目前,康明斯Accelera驱动的临港在运行公交共72辆。根据运营监测数据,这批公交的百公里氢耗为4.86公斤,优于行业水平约8%。在一年多的运行时间里,这批清洁能源公交车实现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其中二氧化碳实现减排170吨,氮氧化物实现减排2.86吨,固体颗粒减排6.76吨。 上海临港新片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光在会上表示:“这批康明斯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公交车始终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项目团队提供主动和有成效的定制化服务,是我们可靠的运营保障。我们期待和康明斯一起为整个公交行业带来更多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为零碳未来添砖加瓦。” 康明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荣湛宁在活动中介绍:“助力全球的脱碳步伐是康明斯的企业承诺和责任,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更清洁环保的动力解决方案,助力其达成碳减排目标。作为氢燃料电池和绿色制氢技术的先行者,康明斯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临港氢能创新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天,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临港新片区投控及公共交通、万象汽车以及产业上下游重要伙伴参与庆典,与康明斯共同见证临港清洁能源公共交通项目的又一里程碑。上海临港公交和康明斯就数字化服务和氢能技术人才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基于康明斯数字化服务理念和临港公交智慧机务管理理念,将在大数据氢安全管理、车联网大数据主动故障预警和大数据车辆能耗管理三大领域进行数字化项目合作。 临港作为国内发展氢能产业的高地,搭建了健全服务链,形成了包括氢能特色园区,专业化平台公司、检验检测机构等在内的服务体系;扶持领先的科技创新链,出台多项政策,奖励扶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广丰富应用场景链,形成了市政公交引领、重卡先行、绿电制氢等多元应用场景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临港得天独厚的应用场景优势。 同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授牌临港工匠创新工作室落地临港公交集团,联合康明斯一起为公交行业打造出一支具备数字化能力的氢能公交维保工匠队伍。康明斯将提供专业的氢能动力培训资料、教具以及技术课程,为临港公交氢能维保人员培育提供支持。“临港将会坚定不移地发展新能源和氢能产业,通过政策引领和场景推广,支持氢能产业快速发展,也希望康明斯能够一如既往地扎根临港,持续快速推动临港项目建设和发展,”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在活动上表示。 随着氢能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康明斯期待协同临港氢能生态圈上下游合作伙伴,前瞻性地推动氢能技术进步,并在氢能商业化创新利用上取得进一步突破和协同发展。 据悉,这批累计里程突破500万公里的车辆配装Accelera HD120氢燃料电池产品,该产品联合主机厂正向开发,针对客车应用场景进行定制优化,具有大功率、高效率,低氢耗,安全可靠等特点。125kW额定净功率切实满足公交全功率运行,电堆功率密度达3.5kW/L;发动机峰值效率可达60%,额定功率点效率42%。 据悉,产品设计传承康明斯百年设计验证及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更稳定、更耐久。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康明斯联合万象汽车累计完成8000公里的严格道路试验 (路试全程强化,负载强度6.5吨,相当于实际行驶里程8万公里),同时完成2500小时DVPR耐久实验,确保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得到充分验证。 据了解,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售后方面,康明斯基于市场和产品痛点,开发了一系列的高效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包含数字化服务平台,远程诊断,线上故障分级预警,氢耗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等,赋能产品智能化、运营安全化及服务主动化等。 公交车运行365天全年无休,康明斯的售后服务团队也提供全年7×24的服务保障。以快速积极响应速度、完善优化运营方案,第一时间解决客户需求,确保这批车辆的低能耗、高安全、高出勤率。 据了解,2021年,康明斯Accelera中国区总部及氢能中国研发中心落地临港,涵盖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零部件等业务。除燃料电池公交车,Accelera助力的60辆31吨氢燃料电池渣土车在临港运营,自投入运营3个月以来已累计安全运营逾4万小时,运行超100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