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30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的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GB/T 41339.4-2023)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其构筑的海草床是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和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使得近海海洋动物的栖息、产卵、育幼场所遭到破坏,导致近海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急剧衰减,同时进一步引起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极大阻碍了全球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球海草床以每年7%的速率在减少,约有29%的海草床已消失。我国的海草床也遭到严重破坏,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因此,如何加快海草床生态恢复成为我国海洋环保亟需解决问题之一。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共9章,规定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技术要求。提出了从资料收集与实地踏勘过程中应关注的海草床生态相关指标、海草床生态修复选址宜遵循的各项条件到修复方案设计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明确了在修复实施后的管理与维护要求。

    该标准所提出的技术规范力求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了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为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标准实施后可形成规范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流程,可引导和促进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发展,提升海草床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该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毅研究员牵头起草,8家起草单位共计23名专家参与标准制定。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马山集团有限公司。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6/t20230619_677989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12
    • 2024年12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GB/T 45031-2024)正式发布。该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将于2025年07月01日正式实施,为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是继《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GB/T 41339.4-2023)之后,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第二个海草床相关国家标准,也是我国发布的第二个海草床国家标准。 海草床作为全球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其生态服务价值远高于红树林和珊瑚礁。然而,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海草床退化严重,我国已有超过80%的海草床消失或严重退化。近年来,国家在海草床修复领域加大了研究和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其中,《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于2023年发布,为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此次发布的《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则进一步聚焦于修复后的监测与效果评估,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技术标准空白,为确保修复项目的科学实施与成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共8章,明确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工作流程、监测与评估指标、方法及报告编制等内容,从生态修复的前期基线调查到后期效果评估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指导。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将有效提升修复监测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为海草床修复效果提供客观依据,助力我国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 该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毅研究员牵头起草,13家起草单位共计37名专家参与标准制定。此次《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的发布,不仅标志着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将推动修复工作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为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服务功能提供重要保障。
  • 《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2023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的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填补了该领域国家标准的空白,为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其构筑的海草床是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和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之一,具有极佳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使得近海海洋动物的栖息、产卵、育幼场所遭到破坏,导致近海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急剧减少,同时进一步引起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极大阻碍了全球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标准牵头起草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告诉《中国科学报》,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球海草床以每年7%的速度减少,约有29%的海草床已消失。我国的海草床也遭到严重破坏,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因此,如何加快海草床生态恢复成为我国海洋环保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共9章,规定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以及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技术要求,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8家单位完成。 编译来源:https://www.cas.cn/cm/202306/t20230621_48998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