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能化学与华旺能源签署框架协议 深化工业副产氢气采销合作》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5-07
  • 近日,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全资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公告,公告显示,金能科技全资子公司金能化学近日与华旺(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重点在工业副产氢气采销方面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框架协议签订基本内容包含双方需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氢能综合利用方面的深度合作,金能化学负责有偿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业副产氢气(粗氢、纯氢)供应,配合华旺(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氢气提纯设备安装、输氢管道建设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扩大氢能应用领域,进一步延伸化工产业链,提升工业副氢附加价值。

    据悉,在今年3月14日,青岛市氢能产业园第二次集中签约暨重点项目投产(启用)活动中,华旺(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供氢-输氢-储氢-加氢-用氢”一体站项目,建成后可满足100辆以上氢能商用车的加注需求,重点服务于董家口港区及周边氢燃料电池重卡、公交、物流车,助推青岛市氢能产业园与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两大市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联动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506/1439945.s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能源局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6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保供、能源转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12月3日,国家能源局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和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出席座谈签约仪式并代表双方签署《中国气象局 国家能源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志武主持签约仪式,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及双方有关司、直属事业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协议签约活动。 国家能源局和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发挥政策协同和资源互补的优势,建立更加顺畅、更加高效的工作交流机制,充分利用气象预测预报精准信息,提高能源生产和供应水平。双方将联合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健全监测预测与预警服务保障机制,深化电力安全气象服务合作,共建“国家能源气象资源开发中心”,加强数据共享和面向全球合作研究,做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科普等工作,促进能源与气象共同发展,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 《中俄能源合作再进一步,签署远东天然气供销协议》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06
    •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再进一步。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普京举行会晤。访问期间,双方有关部门和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保障中国西部炼厂供油的原油购销合同〉补充协议3》等。 此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集团)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下称俄气公司)签署的中俄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是继2019年12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供气后,双方在管道天然气贸易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2月4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国企业签署的《远东天然气供销协议》成为继东线天然气管道之后能源领域又一重大标志性合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保障。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之后,向中国供气的第三条跨国境天然气长输管道。2014年5月,中石油集团和俄气公司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合同约定总供气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期限为30年。中俄东线的气源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科维克金、恰扬金等气田,经由俄境内“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中国境内段起自黑河市中俄边境,末站位于上海市,途经9个省份,首期按每年50亿立方米供气,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供气量。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输气量逐年增长。 新签署的协议意味着俄气向中石油的年供气量将进一步增加。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业内预计,天然气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稳步增长,这令中国成为全球各大天然气供应商最为重视的市场。 俄气公司2月4日公告披露,中俄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是两国签署的第二份天然气长期供应合同,经由“远东管道”输气。该线路达产后,俄气每年输往中国的管道天然气供应量将增加100亿立方米,加上“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输气量,届时对华供气总量将达到每年480亿立方米。 俄气同时表示,已于2022年1月完成Soyuz Vostok天然气管线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Soyuz Vostok管道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在蒙古国境内的延长线,该项目计划过境蒙古国向中国输气,若最终成行,俄气每年将向中国再增加500亿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气供应。 环球时报1月下旬援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乾分析称,彼时在谈判中的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有以下几个:一是被俄方称为“西伯利亚力量-2”的管道,即俄罗斯-蒙古国-中国管道。二是中俄远东线天然气管道。从俄符拉迪沃斯托克至中国,天然气来源地为萨哈林。三是中俄西线管道,从俄西伯利亚到中国新疆。这条管道双方2006年之后进行过长期谈判,但至今没有开始建设。俄后来在西线的基础上提出了“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四是“东线增供”,即将“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每年380亿立方米的年输气量提高到440亿立方米。这个不属于新建管道,但需要增加一些压气站和附属设施。 2月4日,中石油集团还与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签署了保障中国西部炼厂供油的原油购销合同补充协议。中石油表示,截至2022年1月,中石油累计自俄罗斯进口管道原油超过3亿吨,天然气超过150亿方。上述合作文件的签署,将进一步夯实中国东北和西北能源通道,为深化中俄油气领域长期合作筑牢根基。 俄石油公司称,当天与中石油签署了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供应1亿吨原油的协议,为期10年。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工厂将对原油进行加工,以满足国家对石油产品的需求。 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两国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除了油气贸易外,中俄企业近年来还在北极地区亚马尔、北极LNG 2两大世界级液化天然气项目上展开合作。 核能合作是中俄传统优先合作领域,中俄核电大项目合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21年5月,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和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正式开工。这四台机组是2018年6月两国元首见证签署的双方核能领域一揽子合作协议中的重要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7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6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