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 耕地退化面积超四成 》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4-12-19
  • 据调查,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沙化问题突出;全国耕地土壤点位污染超标率达到19.4%,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也很突出,西北等地农膜残留较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特别是一些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较低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耕地的产出。

    耕地退化面积超四成
    “松辽平原上一锹下去见黄土的‘破皮黄’地已有不少。”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说,“黑土层是土壤的腐殖质层,其厚薄是黑土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现正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退化,这警示我们一定要注意提高耕地质量。”
    世界3大黑土区之一、曾经“捏把黑土冒油花”的东北黑土地,正面临黑土层逐渐变薄的问题。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东北大部分耕地黑土层厚度由开垦之初的80至10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至30厘米;土壤中有机质由开垦之初的3%至6%下降到目前的2%至3%。

    “近年来,农业生产保持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质量呈现出‘三大’、‘三低’态势。”中国农科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明岗告诉记者,“三大”是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三低”是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整体看,我国农田基础地力贡献率平均约为50%,比欧美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

    造成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耕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当。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大多使用小型农机具耕翻整地,浅耕、旋耕面积占到机耕面积的64%。由于长期频繁浅耕作业,造成耕层变浅,土壤物理性能变差,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由于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养地方面加大投入,虽然知道过多使用化肥会降低农田质量,但为追求产量,大多数农户依然增加化肥使用量。

相关报告
  • 《中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总面积40%以上 污染问题更严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4-11-13
    • 日前,农业部在江苏扬州召开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会上透露,目前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耕地质量下滑背后,哪些因素不容忽视?如何保护好耕地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红线”与“底线”: 树立耕地资源“量质并重”理念 “10年前,这地还是很好的,什么都可以种。但这几年不知道为什么,‘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现在只能种点儿好活的洋芋,然后套作点玉米。”秋收之后,湖北宣恩县晓关乡张官村村民陈万富准备平整家中的几亩农田,他抓起一把板结的土块感慨道。 在湖北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工作站,研究员梁华东出示了一张“土壤调查和地力评价”图表。图表显示,目前湖北的耕地中,年亩产粮食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仅占26.1%,中低产田占73.9%。而30年前,按照九等耕地分类法,湖北5000万亩常耕地中,一二等地面积超过60%,如今一等地面积减少了28.14%,而劣质耕地面积则快速增加,六等地增加了两倍多。 数据背后,是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现实。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与30年前相比降幅达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 “目前,我国黄淮海平原次生盐渍化严重,东北黑土地地力衰减,土壤有机质下降迅速,西北地区由土壤侵蚀导致的农田土壤退化、中南红壤贫瘠、酸化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新增耕地质量低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指出。 耕地质量下降给粮食稳定生产造成一定威胁,也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为了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控制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但这仅仅是个数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守住耕地质量‘底线’,意义同样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如是表示。 地力不足与污染加重: 控制面源污染实现“藏粮于土” 一方面是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土地污染加重的问题越发严重。 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不到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从科学角度来说,粮食产量70%至80%应靠基础地力,20%至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工业废物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种子产品污染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周卫说。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受报酬递减率作用,靠增加化肥投入量能够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未来应改变仅靠增加农用化学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通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藏粮于土,才是建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 为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此次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上提出,未来要全面提高田间设施水平和耕地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环境,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达到80%,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 统筹当前与着眼长远: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长效机制 “2011年之前,这里是四个村庄搬迁后遗留下来1300亩宅基地、道路、坑塘等废弃设施,经过3年复垦整治,这些土地复垦后变成了农田,并和周边农田一起形成了1.05万亩集中连片区。再经综合治理和良种、良法的运用,它们已经成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今年这里的水稻亩产量达到了1300斤。”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复垦土地快速配肥项目区,区土肥站副站长刘燕介绍说。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改善耕地质量要注重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生产和生态、工程和工艺、农机与农艺,从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几方面作出努力。 陈温福则指出,未来还应探索并推动设立耕地建设和保护补偿政策,为耕地质量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议国家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不低于15%的基础上,再追加30%以上设立提升现有耕地质量专项资金,用于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等培肥地力。 目前,我国没有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只是在《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由于缺乏相应的耕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导致难以对耕地质量进行把关,对破坏耕地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行为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对此,专家建议,应在实施耕地质量建设行动的同时,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立法进程,把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常态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本报记者 李慧 本报通讯员 李萍)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技网 www.wokeji.com 原文链接:http://www.wokeji.com/nypd/ywjj/201411/t20141106_858333.shtml
  • 《1.52吨!中低产田的华丽蝶变》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06
    •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这句话讲的就是‘你糊弄地,地也糊弄你’。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农田才会有更多的收成。”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分享道。 历史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曾有上千年的土地盐碱史,一直流传着“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的民谣,庄稼收成少。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和当地村民多年的努力,通过“浅井深沟、农林水并举”等综合治理措施,曲周的盐碱地得到了有效治理,从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的“米粮川”。 新突破:“绿色吨半粮”的“曲周实践” 近日,曲周产田再次迎来突破性进展。 在农业绿色转型国际交流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发布行动成果:曲周县第四疃镇的攻关千亩方突破了“绿色吨半粮”目标,粮食周年亩产达到1.52吨,较全县平均增产42%,化肥效率55kg/kg,增长40%,减排46%,水分利用效率2.16千克每立方米,节水30%,亩节本增收795元。 曲周“绿色吨半粮”千亩攻关方。王青摄 “吨半粮”,是指一亩地一年中种植的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总产量突破1500公斤(即1.5吨)。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先进水平的重要指标。 实现“吨半粮”目标,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产出更多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储备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同时,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业效益的增加,可以带动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去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专项,与农业农村部、河北省在曲周县共同启动“绿色吨半粮”产能再提升大会战,协同有关行业专项专家、农业企业建立全县“绿色吨半粮”万亩示范基地,以千亩核心示范方新范式、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五新”做法为重点,以“政府引导、科技推动、村镇组织、企业供资、专业服务”为机制,构建中低产田上“土-肥-水-种-管”一体化整装技术模式。 中低产田上的“曲周实践”,标志着“绿色吨半粮”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上真正落地。 记者还了解到,在“绿色吨半粮”行动中,绿色智能肥料为改良土地,协同粮食增产和环境保护的关键举措之一。2023年,电商平台拼多多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亿元设立研究基金,其中200万元便用于支持“绿色吨半粮”专用肥料的研发。 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目前,农业绿色转型除了面临生产端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还广泛存在着农业产业链条短、各利益主体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消费和流通亟待提质增效等难点,而这些正是社会力量可以去探索和发挥作用的领域。 新模式:科技小院助力打造“曲周样板” 曲周县是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的诞生地。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团队进驻曲周县白寨村,探索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 自此,师生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地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科研和服务方式,让科研人员真正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需求和问题。经过十五年发展,截至目前,曲周县已建成15个科技小院,实现集群化发展。 2023年,曲周各科技小院开始探索技术应用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模式,以“小农户+合作社+村镇组织+农业公司”为经营主体,推动由县镇村三级保障流转土地连片成方,由县农业与水利等部门保障千亩方土地平整、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土地经营面积零碎的问题。 科技小院师生与村民在田间地头。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在此基础上,各科技小院师生制定技术方案,通过“土-肥-水-种-管”融合,选用高产早熟优质小麦和高产耐密玉米品种,创制绿色智能肥料3种,集成创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科技小院的功能和模式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科技帮扶小农户,到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兴农,再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科技小院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同时,科技小院还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开展合作,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接下来,我们还将与张福锁院士团队一起征集优质的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源头创新,探索典型作物的农业绿色转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典型代表区域,在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产业链模式构建探索。”侯凯笛说。 专家表示,本次曲周“绿色吨半粮”行动取得的突破,是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难以协同这一重大命题的新突破,是在生产实战场景中理论、技术与应用三位一体新科研范式的新突破,是政府-企业-农民-科技人员-科技小院五位一体新模式的突破。